​​澶淵之盟與重熙增幣:宋朝花錢買和平,背後邏輯不只是經濟賬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一、澶淵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為名,親率契丹軍南下侵犯宋境,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力勸下御駕親征、澶州督戰,結果士氣大振,大敗契丹軍於朔州,並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於前線。但就在遼腹背受敵,戰事有利於宋之時,宋真宗卻接受了遼國的議和請求,雙方簽訂了著名的《澶淵之盟》,主要達成如下四條協議:


第一,宋遼以白溝河為界各自撤兵停戰。

第二,宋遼從此結為兄弟之國,其中,宋為兄,遼為弟。

第三,宋遼在邊境設置榷場,開放互市貿易。

第四,宋朝每年向遼國提供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共計相當於三十萬兩)。

​​澶淵之盟與重熙增幣:宋朝花錢買和平,背後邏輯不只是經濟賬

(澶淵之盟)


二、重熙增幣


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遼國借宋夏交戰內憂外困之際趁火打劫,要求宋朝割讓瓦橋關以南十縣之地。當時正值宋朝在對夏戰爭中輸掉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大規模戰役,根本無力兩線作戰,於是派名臣富弼與遼國進行談判,並於九月達成和解協議,史稱《慶曆增幣》,又叫《重熙增幣》,其核心內容是:宋朝同意在《澶淵之盟》約定的贈遼歲幣基礎上,再增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共計相當於二十萬兩)以了結這次索地之爭。附加條件是:遼國不得擴張邊界,不得無故增兵,不得收容對方逃犯,並且,遼國須約束西夏與宋和談。

​​澶淵之盟與重熙增幣:宋朝花錢買和平,背後邏輯不只是經濟賬

(宋朝納貢漫畫)


三、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or一本萬利的明智之舉?


無論是《澶淵之盟》還是《重熙增幣》,其本質都是花錢買和平,用經濟代價換取領土完整和國泰民安。所謂歲幣,名為資助,實為納貢,堂堂中華正統,竟然甘願向夷狄之邦納貢乞和,千百年來,宋朝因此備受詬病。


那麼,宋朝屢次選擇屈尊納貢,真的只是因為軍事羸弱不得不苟且偷安嗎?對於這個問題,筆者簡要分析如下,如有不當或不足,煩請讀者批評指正,歡迎留言各抒己見。


首先,宋朝的軍事,是真的弱。


當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他本身就是軍閥叛變奪得江山,深知掌權武將的危害,所以他建立宋朝後採取重文輕武國策,提升文臣地位,打壓武將實力。重文輕武,重內輕外,確保了宋朝國內安定、皇權穩固,但也導致了宋朝軍事羸弱、不堪一擊,其直接副作用就是強敵環伺,外患不斷,被遼國、西夏、金國輪番暴虐。

​​澶淵之盟與重熙增幣:宋朝花錢買和平,背後邏輯不只是經濟賬

(宋、遼、西夏朝疆域圖)


與此同時,宋朝的經濟,也是真的強。


宋朝文豪輩出、能臣湧現,是中國古代文化最昌盛、經濟最繁榮的時代。 宋朝之富,創歷史之最、世界之最,毫不誇張地說,宋朝最不缺的就是錢。


當時,宋朝的年度淨收入在一億兩白銀以上,無論是《澶淵之盟》時的30萬歲幣,還是《重熙增幣》後的50萬歲幣,對遼國來說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而對宋朝來說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根本無關痛癢。


而且,上述《澶淵之盟》第三條中的開放邊境貿易,宋朝僅在這一項中每年獲得的額外收益就達到了75萬兩以上,即便是支付30萬甚至50萬歲銀後,仍有大量結餘。也就是說,僅算經濟賬的話,宋朝在《澶淵之盟》和《重熙增幣》中掙的錢,要遠多於賠的錢。

​​澶淵之盟與重熙增幣:宋朝花錢買和平,背後邏輯不只是經濟賬

(宋真宗畫像)


尤其不可忽略的是,《澶淵之盟》以前,宋朝每年的軍費高達3000萬兩,30萬兩歲銀只佔其百分之一。《澶淵之盟》結束了持續25年的宋遼之戰,開啟了長達百年的和平時代,還國家以太平,還百姓以安寧。用30萬兩的錢解決了3000萬兩的事,何樂而不為呢?而且據史料記載,《澶淵之盟》簽訂後的20年,宋朝的財政收入暴增了68倍,相當於盛唐貞觀之治時的4倍。可見,由於《澶淵之盟》的簽訂,停止戰爭,專心治國,富宋更富了。


《重熙增幣》則更加高明,宋朝履行增幣約定的前置條件是“遼必須迫使西夏臣服於宋”,也就是說,遼國若想足額拿到錢,就必須搞定西夏,這無疑是宋朝使出的一招“離間計”。果不其然,《重熙增幣》的簽訂,直接導致了遼夏關係極速惡化,並於1044年、1045年、1049年爆發了三次大規模戰爭,西夏為了避免兩面受敵,只能向宋稱臣求和,遼國則在對夏戰爭中損失慘重,從此無力南征。最終的結果就是,遼夏兩敗俱傷,實力均遭到大幅度削減,宋朝則坐收漁翁之利,從強敵環伺的困境中走出,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就此確立並穩定下來。這對於軍事羸弱的宋朝來說,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總之,宋朝向遼國交納歲幣雖然在今人來看是屈辱,但在當時來看確實有一筆不得不算的經濟賬在其中。而這一切成立的前提就是遼宋兩國巨大的貧富差距。宋朝雖然打仗不行,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朝代,而遼國雖然強於軍事,但畢竟是落後生產力,若要過得滋潤,離不開宋朝的經濟資助。雙方也算是各取所需。

​​澶淵之盟與重熙增幣:宋朝花錢買和平,背後邏輯不只是經濟賬

(《清平樂》宋仁宗劇照)

當然,雖說算經濟賬和看最終結果宋朝都不虧,但向外族政權納貢求和,涉及一個尊嚴和麵子問題。而正如《清平樂》中王凱扮演的宋仁宗所言,他不願用將士性命和生靈塗炭換取後世虛名,宋朝君臣用錢買和平,雖然備受詬病,但確實是用最小的成本換來了最大的回報,是性價比極高的選擇。


筆者認為,宋朝之錯,錯不在納貢求和,而在《澶淵之盟》和《重熙增幣》簽訂後,宋朝由於進入了長達百年的和平時期,歷代帝王因此徹底放鬆警惕,真宗、仁宗、英宗等歷代皇帝都“忘戰去兵”,使得國家軍事力量進一步削弱,這為後來的靖康之變、北宋亡國埋下了伏筆。


參考資料:《宋史》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