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殺人案、重慶公交案、葫蘆島衝撞案:死刑能緩解社會戾氣嗎

2018年4月27日17時許,趙澤偉攜帶事先準備好的三把刀具,行至米脂縣北門洞附近等候米脂三中學生放學。18時14分,米脂縣第三中學學生放學後湧入北門洞東側的城隍廟巷,趙澤偉掏出事先準備的匕首,迎面衝入學生人流中,自西向東對途經的學生進行瘋狂捅刺,造成九死十二傷的犯罪結果。

2018年9月12日19時35分許,陽贊雲駕駛紅色路虎越野車在湖南省衡東縣城洣江廣場衝撞正在跳廣場舞的老年人,造成九人死亡,四十六人受傷的犯罪結果。

2018年10月28日10時08分,重慶市萬州區公交車乘客劉某與駕駛員冉某發生互毆,致使公交車在萬州長江二橋橋面與小轎車發生碰撞後,墜入江中,造成十五人死亡的後果。

2018年11月22日​中午12點半,犯罪嫌疑人韓某華駕駛黑色奧迪車在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第二小學校門前衝撞剛剛放學的學生,造成五人死亡,十九人受傷的後果。

米脂殺人案、重慶公交案、葫蘆島衝撞案:死刑能緩解社會戾氣嗎

上述案件無不是轟動全國的惡性犯罪,加害人及其加害行為散發著令人窒息的戾氣。為何這樣的案件層出不窮,為何他們身懷如此濃烈的戾氣?我覺得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喪失對秩序的信任。對社會秩序不再相信,對所有的公權力機構充滿失望,遇到不公能忍則忍,不能忍就破罐子破摔,來一個同歸於盡,或者再擴大一點,牽扯到無辜,成為學者所謂的“反社會”。

2、缺少發洩心理問題的渠道。我國的心理治療機構和需要進行心理疏導的人員之間存在嚴重的供求不足矛盾,而且國人也對心理疏導的重視程度遠遠低於對其他疾病的重視程度,造就了無論從自身還是外部條件都缺少心理疏導條件的現狀。

3、國人的幸福感受過低,對當前的社會狀態充滿怨恨之氣。在目前世界上,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科技都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中國人的幸福指數缺遠遠靠後,生活工作的壓力過大,生存的環境惡劣,教育、醫療資源分佈不均,人均公共資源匱乏,讓很多人都充滿怨恨之氣,久而久之作為一種怨恨社會的戾氣爆發出來。

4、人文關懷、精神信仰等價值缺失。反思我們的教育,學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罷,甚至社會教育,都教每個人如何考得高分,如何上得好學,如何得到好的工作,而對於如何具有人文精神,如何關愛生命,如何尊重,如何合理地調解自己的情緒,釋放自己的壓力等方面的教育缺失,抑或是教了,但是不得其法。從而讓很多人成為社會人之後具備了工作技能,但是依舊無法獲得想要的幸福感,其價值和信仰處於兩茫茫的狀態。

米脂殺人案、重慶公交案、葫蘆島衝撞案:死刑能緩解社會戾氣嗎

上述四個案例中,第一案中的趙澤偉已經被執行死刑,重慶公交案的冉某和劉某因當場已經死亡,不會被追究責任。不出意外的話,湖南衡東的陽贊雲與遼寧葫蘆島的韓某華最終也會被判決死刑。難道他們不知道這樣做的下場?恐怕未必。中國自古以來就流傳這樣幾句話 “殺人者,償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觀念從古自今一直都有很大的影響力。“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如果殺人者沒有得到理應的報應,那麼如何能穩定百姓的心,死刑正是迎合了大眾心中的公正的刑法。很多人常說亂世用重典,網絡上很多的人對上述四個案子的評論都是要處以死刑、凌遲等等。可是死刑真的能消解社會戾氣嗎?我看未必。

死刑的作用有兩個,一個是懲罰犯罪,一個是對社會的威懾和警示作用。懲罰犯罪的目的確實通過死刑達到了,但是其威懾力和警示作用卻未必。對於失去希望且有所準備的人而言,死亡對其並無威懾力。有這麼一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如果能真的起到威懾或警示作用的話,我認為讓人失去自由比失去生命更可怕。《肖申克的救贖》裡有一位管理監獄圖書館的犯人,在他得到假釋,重新迴歸社會之後發現這個社會已經拋棄了他,最終他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想想看,多年的牢獄生活之後最後只能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是多麼恐懼的事情。

死刑的威懾力對於失去生活希望的人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一個人心中沒有生的希望,渴望儘快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果他沒有決心自殺,那麼死刑正好可以實現他心中的想法,對他來說反而是一種解脫。如果在知道自己最終被執行死刑的前提下,隨便再發洩一下對這個社會的仇恨和不滿,那麼他做這樣的事情正是合情合理。所以死刑對心中充滿厭世戾氣的人來說沒有意義。

米脂殺人案、重慶公交案、葫蘆島衝撞案:死刑能緩解社會戾氣嗎

很多罪犯在作案時,頭腦往往一片空白,根本沒有時間考慮那麼多問題,不少死刑犯看過死刑執行,有的死刑犯自已還執行過別人的死刑。如果一個人殺一個人是死,殺幾人也是死,其就會因為抗拒抓捕等原因,不計後果地殺人,因為總是一死,多殺一個也算賺到。多年前全國通緝“二王”的案件、白寶山案件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死刑有時反而會促進惡性犯罪的發生。

《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的作者貝茲·卓辛格,是紐約市立大學的教授,她在兩年間周遊世界的監獄,耳聞目睹罪犯如何“改造”的情境,得出結論——監禁和懲罰的震懾力都存在於想象中,只有教育、藝術和寫作可以將他們從罪惡和困苦中解脫。同樣,對於目前中國社會存在的戾氣而言,死刑未必能緩解社會日益嚴重的戾氣,而社會戾氣的緩解需要寬容和引導。

米脂殺人案、重慶公交案、葫蘆島衝撞案:死刑能緩解社會戾氣嗎

刑罰不是萬能的,只是事後處罰的一個手段,當一個人都不在意事後的處罰或者直接同歸於盡的時候,刑罰已經失去了作用。無視死亡,死亡也就不存在了。無視他人生命,生命也就如同草芥。沒有秩序,得不到公平正義,受到不公的人就會用別的方式來救濟或獲得心理平衡。每年的11月16日是國際寬容日,希望我們的社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和幫助,多一些公平、正義,讓孤單的人不再孤單,讓無助的人不再無助,讓痛苦的人不再痛苦。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