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敢与人打招呼?别乱批评,这是孩子“自我意识情绪”在发展

让孩子主动跟人打招呼,这是很多父母都曾做过的事,一来是培养孩子的礼貌,二来可以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但这件看起来并不难的事,很多孩子却不爱做,他们有的不敢跟人打招呼,有的则不爱跟人打招呼。

孩子不敢与人打招呼?别乱批评,这是孩子“自我意识情绪”在发展

早上出门买菜的时候,碰到邻居带着孩子在买早餐,邻居赶紧提示孩子,“快叫阿姨啊。”可孩子却不配合,还吓得往她背后躲。

这样的场景我们常常会遇到。即使妈妈在场的情况下,孩子也不敢跟人打招呼。而跟人打招呼是培养孩子社交的第一步,社交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了解孩子不敢与人打招呼的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孩子不敢与人打招呼?别乱批评,这是孩子“自我意识情绪”在发展

01为何孩子不爱跟人打招呼?

孩子害羞,不爱跟人打招呼,其实是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发展。

心理学家伊扎德认为,孩子在出生后的七个月内,便会发展出七种基本的情绪:快乐、愤怒、悲伤、恐惧和惊讶,这些情绪可以说是由孩子的生物性决定的,这是与生俱来的。

而孩子长到3岁左右,会发展出新的情绪:害羞、内疚、尴尬、骄傲和嫉妒,这些情绪跟孩子自我感觉的提升或降低有关,因此,这些情绪又被称之为自我意识情绪。

所以,孩子出生的时候,不会出现害羞的情况,而长到3岁左右时,突然变得有点害羞,不敢与人打招呼,这表明孩子发展出了自我意识情绪。

孩子不敢与人打招呼?别乱批评,这是孩子“自我意识情绪”在发展

这些情绪会应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也会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比如,一个经常感受到高度害羞情绪的孩子,会对自己过多的进行消极关注,然后表现出回避他人的行为。

孩子不敢与人打招呼?别乱批评,这是孩子“自我意识情绪”在发展

02孩子出现害羞情绪时,需要家长加以引导

有研究表明,对3-6岁的儿童来说,父母对他们自我意识情绪有着显著的影响,而只有当孩子到了7-8岁左右,才会将自我意识情绪内化为自我评价。

因此,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评价是尤为重要的,这影响着孩子自我意识情绪的出现频率和自我评价的发展。

例如,当爸妈要孩子跟别人打招呼时,孩子因为害羞而没有及时跟人打招呼,倘若你指责他,“不打招呼是很没礼貌的,你太不懂事了。”这样,会导致孩子感受到自己被轻视,从而对此刻的害羞情绪体验更深刻,那他下次便更不敢跟人打招呼。

孩子不敢与人打招呼?别乱批评,这是孩子“自我意识情绪”在发展

反之,若是孩子因为害羞不敢与人打招呼时,我们安慰他,“没关系的,妈妈知道你有点害怕,妈妈会在你身边陪着你,下次遇到认识的人,尝试着跟他们打招呼,你一定可以做到哦。”这样,不仅表达了对孩子的害羞情绪的理解,还鼓励孩子去做得更好,那下次孩子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会慢慢地有所改善。

孩子不敢与人打招呼?别乱批评,这是孩子“自我意识情绪”在发展

03引导孩子获得更多积极的自我意识情绪,我们要遵循三大原则

原则一:多关注积极,少关注消极

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曾做过一个实验,研究表明当父母过多地对孩子进行消极的关注,孩子便更可能在失败时表现出高水平的羞愧,但很少会在成功的时候感到自信和骄傲。而若是家长更倾向于关注孩子的的积极面,孩子便更常在成功后感到自信和骄傲,在失败后也更少感到羞愧。

关注积极面是指关注孩子做得好、表现积极的方面,而关注消极面是指关注孩子做的不好、常犯错误的方面。

根据亚历山大的实验结果,我们应该多发掘孩子行为、心理的积极面,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积极自我意识情绪,与此同时,也能减少孩子的消极自我意识情绪。

当孩子做出了一件“好事”,我们要持积极的关注态度,发现孩子做的好的方面,并且,陪着孩子庆祝一下,然后再帮他重温完成这件事时的情绪,这会增加孩子的积极的自我意识情绪,比如自信、满足等。

孩子不敢与人打招呼?别乱批评,这是孩子“自我意识情绪”在发展

而当孩子做了一件“错事”时,我们要尽量减少对孩子错误的关注,而是要引导孩子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比如,孩子抢了别的小孩的玩具,我们不要说“你是个坏孩子,你不听话。”而是要说“你抢了别人的玩具,别人很不开心,如果你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了,你会有什么感受?既然这样,那当你喜欢这个玩具的时候,怎么处理才适合?”

少对孩子的错误面进行关注并不是不指出孩子的错误,而根据孩子的错误,来引导孩子做出积极的改变,不要揪着孩子的错误不停地唠叨、指责,毕竟指责孩子不是我们的目的,帮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才是。

原则二:多关注事件,少评价特质

孩子3-6岁时,家长对他们特质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其自我评价,从而干扰他对自己的准确认识。

当孩子总是得到积极的特质评价时,比如,“你是个很懒的孩子”,这会使得孩子内心出现深深地自卑和内疚。

而孩子总是得到积极的特制评价时,其实也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为积极地特制评价容易对孩子造成一种绑架。比如,总是说他是个乖孩子,孩子可能会因为这个“标签”,而表现得更乖,从而克制了自己内心的想法,长此以往,给孩子带来的要么是低级的自我认同,要么会出现很强烈的反抗情绪。

所以,要尽量少对孩子进行特制评价,而是多关注具体的某个事件。

孩子不敢与人打招呼?别乱批评,这是孩子“自我意识情绪”在发展

心理学家吉诺特研究发现,孩子得到的自我评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父母对孩子说的话,另一部分是孩子自己对自己说的话。而在3-6岁时,孩子的自我评价主要依赖于父母的评价,所以,如果我们经常关注事实,孩子便会对学着关注事件本身,从而得出更中肯的自我评价。

比如,当我们看到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整理好了,可以直接夸奖孩子这件事做得很不错,表明自己对孩子这个行为的肯定,激发孩子的积极地自我评价。

当然,少夸奖孩子的特质并非完全否定夸孩子特质的的这个行为,当孩子遭受打击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夸夸孩子的特质,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还是要尽可能的少夸特质。

原则三:多在意过程,少在意结果

过多地在意结果,会导致孩子出现“有条件”的积极自我评价。“有条件”的积极自我评价是指达到了某个预料的结果才会做出相应的积极自我评价。

比如,当孩子在幼儿园得了一朵小红花,我们表扬他,“你真棒。”这会让孩子体会到他得小红花这个结果令我们很满意。而某天他没得到小红花,或在其他的比赛上输了,便会觉得很不开心。

这样,不论孩子获得了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极大地影响他的自我性价。

这种模式下长大的孩子,会将失败或批评当成是对自己价值的否定,容易出现自卑、自我贬低和缺乏恒心等情况。

孩子不敢与人打招呼?别乱批评,这是孩子“自我意识情绪”在发展

而若是我们淡化结果,主要关注过程,看到孩子行为上的力量,孩子便会更多地表现出我们预期的品质,比如努力、坚持、踏实等,从而形成“发展性思维模式”。他会渐渐明白,失败只是一时的,只要持续的努力,便能有所改变,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因此,当孩子告诉我们在学校得到了小红花时,别急着夸孩子真棒,而是引导孩子回忆这个过程,鼓励并肯定孩子的努力。

而若是孩子没得到小红花,也别急着否定他,同样引导他回忆这个过程,让孩子思考为什么没拿到小红花,以及下次该如何做。

当我们坚持使用以上三条原则对孩子进行评价,定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积极自我意识情绪,使孩子具备更高的自我评价。这样,当孩子再出现害羞的情绪,不敢与人打招呼时,他也能勇敢地克服害羞,最终成为一个更自信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