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博物館原館長李燦: 匠心精神守護“沉睡的歷史”

亳州市博物館原館長李燦: 匠心精神守護“沉睡的歷史”

  年逾九十的李燦每天仍然堅持學習

  因熱愛文物潛心研究數十年

  1942年,李燦畢業於亳縣公立渦北中學,之後曾在亳縣多所學校教書。出身貧寒的李燦從中學時期便對歷史知識頗感興趣,教書之餘,他將絕大部分時間用於研究文物。

  在空曠的野外,當地人經常能看到一個高高瘦瘦的身影在田野間奔走。老農們知道,那是學校裡一位名叫李燦的老師又開始進行考古工作了。

  1953年至1955年,在三年時間裡,李燦在城父發現了大量的古墓葬、古遺址和文物器具。他將發現的文物上交給省裡後,在全國知名刊物上發表了多篇文章,逐漸在省裡有了名氣。

  1956年至1989年,李燦先後在亳縣文物管理委員會、亳州博物館工作,每天與他熱愛的考古工作打交道。在數十年的時間裡,李燦考證發現了曹操宗族墓群、我國古代地下軍事建築——被專家譽為“地下長城”的曹操地下運兵道、東釣魚臺遺址等多處國家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省內甚至全國擁有了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用生命守護國家“沉睡的歷史”

  對李燦來說,國家的一件件文物是歷史的縮影,被烙下了時光的印記。數十年來,李燦發掘保護文物,考證研究歷史,用心保護並激活著國家“沉睡的歷史”。

  20世紀6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爆發後的數年裡,全國掀起了“破四舊”的浪潮。當時,亳州的許多古墓和寺廟面臨被破壞的危險。當時在縣文化館從事文物保護工作的李燦雖然被要求停止工作,但他仍然想盡辦法保護文物,盡力使文物不遭受浩劫。

  “但不管人家咋說,我就是千方百計不能讓人破壞,因為這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啊。”回憶起那段連人身安全都無法保障的經歷,李燦仍然是感慨萬千。在他竭盡全力的保護下,花戲樓、嶽王廟、曹操宗族墓群、湯王陵等一個個國家級、省級文物古蹟幾經周折終於得以保存。

  20世紀60年代,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花戲樓的中間正樑突然斷裂,導致前牆傾斜,整座花戲樓幾近傾覆。維修需要木料、水磨石青磚、雕刻藝人等,這些都是難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李燦到北京故宮訪問,到東北原始森林伐木,到山西尋找雕刻工匠,到各地廟宇尋求琉璃瓦……經過近一年的維修,花戲樓才得以像今天這樣呈現在世人面前,成為亳州標誌性古建築。

  “每一件文物、每一處古蹟都歷經了時光的淘洗,輾轉流離、幾經周折,才得以保存到今天。我們看到的每一件文物都來之不易,我們應該好好守護和珍惜。”李燦說,發掘、保護文物就是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就是愛我們的國家,這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潛心研究打破“權威”

  痴迷考古並堅持不懈,李燦將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於研究文物與歷史,一生為考古事業兢兢業業、堅持不懈,並多次打破“權威”。

  1954年,李燦在位於渦河岸邊的東釣魚臺遺址試掘中,發掘了一罐已近碳化的古小麥化石。此前,國外學術界斷言,中國的小麥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從西域帶回來的。而李燦的這個發現打破了這個斷言:在原始社會,中國就有小麥出現。這些小麥後來被中國科學院定名為“中國古小麥”。

  20世紀70年代以前,我國書法界有一種聲音認為,行、草字體最早起始於南北朝,並由此認為《蘭亭序》的字體不可能是東晉王羲之的真跡。這場全國範圍的《蘭亭序》真偽辯,延續十多年之久而沒有結束。曹操宗族墓群被發現後,李燦從幾座墓葬中發現了300餘塊字磚,均為東漢時期遺存,上面書寫的字體有篆、隸、真、行、草五體。草書中不僅有章草,還有大草。

  “這證明行、草的起源可以上溯至東漢。”於是,李燦寫了《從曹氏墓字磚看中國書體的演變》一文,並發表在《光明日報》上。從此,“行、草字體最早起始於南北朝”之說銷聲匿跡。

  日本歷史在我國東漢三國時期有一段空白,特別是中日關係方面。曹操宗族墓群出土了一塊“倭人字磚”,提供了這方面的線索。李燦撰寫並發表了《從曹氏墓字磚看古代中日文化關係》的論文,在日本引起了較大反響。

  多年來,他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刊物上發表了近百篇考古方面的論文。其中,《亳縣曹操宗族墓葬》被評為建國30年重要考古發現之一,《從曹氏墓字磚看中國書體的演變》被收入1992年百卷《中國書法大全》,《亳縣發現一批漢代字磚和石刻》《倭人字磚論古代中日文化往來》引起日本學術界重視,在日本引起倭人起源的熱烈討論。

  幹一行、愛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李燦憑著無私奉獻、敬業創新的精神,在工作中始終埋頭苦幹、認真負責,用辛勤的汗水和優異的成績譜寫了一曲愛崗敬業的奉獻之歌。

  

老驥伏櫪初心不已

  工作上有寄託,思想上有信仰。在88歲高齡時,李燦鄭重地面向黨旗宣誓,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能夠入黨,我很高興。黨一直要求我們要為人民服務,我覺得這麼多年來能做自己喜愛的考古事業,也是一種為人民服務,這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支持。”李燦說,“希望能在有生之年還能發揮餘熱,為黨和社會再多做點貢獻,勁頭不減,初心不改。”

  “有信仰的人,永遠年輕!”如今,已是94歲高齡的他仍然沒有停下研究的腳步。近年來,李燦潛心研究老莊文化和先商文化,並撰寫了《華佗三疑淺析》《華佗醫學思想與渦水古文化》《厲鄉考》《莊周故里考證》《亳州古地道考》《歷史文化名城現代化的途徑必須立法》等論文,得到學術界重視和認可。

  多年付出,使李燦成為聞名全國的考古專家。他先後獲得全國文物、博物館系統先進個人金質獎,安徽文物科研工作突出貢獻獎,安徽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亳州市第一屆突出貢獻人才等榮譽稱號。

  “我們這一代人推開了皖北地區古文化的大門,真心希望下一代考古接班人能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創新推進,對考古工作進行深入發現和研究。”李燦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