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安普惠捆綁意外險,看最強金融生存法則:底子厚路子野扛得住

最近,平安普惠因其貸款服務過程中借款人必須購買意外傷害險的問題被再度熱議。

在去年7月監管部門已發文禁止保險公司通過現金貸等網貸平臺銷售意外傷害保險業務的背景下,這就有點意思了。

平安普惠業務集群是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營公司旗下開展融資諮詢、融資擔保、小額貸款等業務的公司的總稱。

2005年平安普惠開展小貸業務,距今已有近15年,是絕對的“小貸始祖”,早在2014年淨利潤就突破了20億,2015年淨利潤當時被估計達到40億,2017年貸款餘額突破2500億。在線下擁有團隊數萬人,數百家門店覆蓋全國。

平安普惠堪稱線下版“螞蟻金服”。和螞蟻金服一樣,在過去15年來,平安普惠的主要放貸牌照為小貸牌照,背靠著集團資源,卻撬動了數千億的貸款餘額規模。

那麼,平安普惠為什麼在2020年的今天依然能這麼做?

“因為那是平安啊。”一位出身自平安集團綜拓渠道的老平安人感嘆。

但貸款業務中捆綁意外險的合規性爭議不是重點,今天平安普惠還在繼續這麼做,說明了平安普惠在金融市場有它的獨特的競爭力,足以說服市場和監管。

這才是重點

助貸增收利器:保費主要跟額度、期限相關

平安普惠重點經營線上線下的個人貸款業務,從件均幾萬元到幾十萬元的大中小額貸款產品都有。

也是平安集團旗下,除了平安銀行和剛成立的平安消費金融之外,最重要的金融業務板塊,一直以龐大的直銷業務團隊和品牌知名度著稱。

平安普惠早就突破了1000萬服務用戶,早在2018年通過關聯業務為陸金服貢獻了7成營收。

這次平安普惠備受非議的保費問題,主要指用戶在平安普惠申請大額貸款服務的過程中,需要購買價格頗高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和信用保證保險,其中,意外險費用在貸款成功後一次性扣除,信用保證險按月支付。

從平安普惠捆綁意外險,看最強金融生存法則:底子厚路子野扛得住

圖片來源:互聯網金融新聞中心

根據平安普惠的官方客服向新流財經證實,這兩項保險的確都是借款人必須購買的。其中,意外險的費率是每1萬元收30元/年,信用保證險費用根據個人資質收取,相當於包含在綜合利息中。

也就是0.03%的費率,如果用戶借款20萬,一次性就被扣掉600元意外險費用。而從平安普惠借款人公開的賬單來看,意外險費率不同時期或有差別,但總體浮動不大。

一位推廣平安普惠產品的貸款中介人士表示,平安普惠捆綁的意外險收費一般是固定費率,信用保證險費定價則主要受貸款額度和期限影響。

“保險費率的確與貸款金額和週期的關係度更大一些。”一位平安普惠綜拓渠道客戶經理也表示,個人的資質主要從徵信情況、工作收入、負債率等來影響貸款額度和貸款利息,“對保險費率雖然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重點。”

也就是說,一旦平安普惠的用戶被准入發放貸款,那麼保費費率的多少是相對標準化的,只是可能因為額度和期限長短的不同,導致最終金額看起來差異較大。

此時,保險費的“風險定價”作用並不明顯,更突出的是收費方式的“合理化”功能。

因此,就算平安普惠不能直接放貸賺取息差,也能夠通過集團內擔保、保險牌照在撮合貸款業務時,提供其他“必要”的服務,充分創造出可觀的收益。

平安普惠雖不見得有多“普惠”,但從商業化的角度來說,它毫無疑問把握了市場生存的精髓——在條件允許的範圍內,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但良好的盈利模式,並不是平安普惠在個貸市場保持多年地位穩固的唯一理由。

金融市場生存法則:“底子厚,路子野,扛得住”

平心而論,在個貸市場魚龍混雜的今天,平安普惠成長為一個千億級別的巨頭玩家,是有很多原因的。

穩定和便捷,是多家同業機構、渠道中介人士對平安普惠業務特點的一致評價。

“平安普惠產品標準、流程穩定,來一個客戶就知道他能貸多少,而且過了審核就一定能放款。”平安集團體系下一家兄弟公司的金融人士辛思睿表示,這樣穩定的貸款產品在渠道商那裡也很受歡迎,願意向其輸出優質客戶。

實際上,很多大額貸款客戶對貸款便捷性和通過率的敏感度,是優於產品價格的。有很多借款人,主動或被動的願意花更多的錢,換取融資服務的“便捷”。

儘管平安普惠價格不算優惠,還捆綁保險,但充分商業化下豐沛的現金流,和穩定的產品服務,多年沉澱的業務根基和集團資源,足以令平安普惠具備突出的競爭力。

跟產品定位接近的北銀消金、中郵消金、中銀消金、湖北消金等大額信貸的玩家一對比,就會發現平安普惠的業務真的穩定多了,既沒出現過大範圍的業務異常暫停和收縮,也沒因為突發幾個億的壞賬就一蹶不振,更沒出現過什麼大型的“拉人頭”騙貸風波。

“平安更相信制度,不是相信人。如果當地的單子過不了,當地分公司的老總來了也沒用。”關於這一點,平安普惠的一位前員工徐宏偉認為,嚴格分權對平安普惠的穩定性有很大影響,不管少了誰,好的制度都能保證業務有效率的運行。

放眼全國很難在非銀機構中找出另一家,跟平安普惠產品體驗、業務規模、資源背景不相上下的金融機構,十多年來,平安普惠在市場中沒有受到同一水平對手的競價比拼,也就算不上太明顯的劣勢。

“消費金融公司如果產生幾個億不良貸款可能就要叫停產品了,但是平安普惠不一定會停,一是可以繼續做大,二是有無數辦法解決不良。”辛思睿表示,在幾千億餘額規模的基礎上,平安普惠的自我調節能力也不錯。

有一位從業經驗長達十年的持牌機構從業者周玉林這樣評價:“平安普惠是一個標準的市場驅動型公司,而且團隊龐大,產品優勢明顯,科技含量高,信貸政策寬鬆,能賺到錢”。

“底子厚、路子野、扛得住”,辛思睿總結金融市場的生存法則,“監管和市場壓力都能抗得住,還能不發財?”

平安普惠捆綁意外險,到底有沒有違規?

回到這次爭議的焦點,對平安普惠的捆綁的保險服務,遭到投訴的主要爭議點在於:

第一,人身意外險已被要求在網貸平臺禁售卻仍然在售;第二,大額信貸產品和意外保險產品處於強捆綁狀態,客戶不買保險無法申請貸款,沒有選擇權。

而平安普惠方面,對在貸款服務中要求用戶必須意外險是否違背了《關於開展現金貸等網貸平臺意外傷害保險業務自查清理的通知》的疑問,並沒有正面回應。

僅表示,“平安普惠不經營保險業務,並且內部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嚴格要求員工不得利用不正當手段強迫、引誘或者限制客戶訂立任何合同。”

雖然,這一風馬牛不相及的回覆,並沒有回應平安普惠貸款流程上對合作意外險的強制綁定,只解答了員工行為規範管理以及該保險不是平安普惠的產品。

但對於平安普惠的回應可以大致理解為,違不違背監管規定不知道,反正目前是沒準備改。

如果一家起到行業領率作用的頭部金融機構,都要靠咬文嚼字來回避金融監管和輿論監督的審視,那麼剩下的金融機構遲早也避免不了紛紛效仿。

站在平安普惠立場可以理解的是,一旦給了客戶買不買意外保險的選擇權,就意味著將在營收上作出不小的讓步。

公司經營的核心目的是追求利潤,無可厚非,但我們相信這不是金融機構存在的唯一目的。

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J. Shiller所說,好的金融絕不應該只是追求管理風險和獲取收益,它是社會價值的支持者。而推動金融民主化、為真正需要的人帶去全面、便利的金融服務,是比利潤更高級的獎賞和榮耀。

中國平安集團的官網上,依然掛著以“成為國際領先的個人金融生活服務提供商”的願景和“專業領先、誠信服務、創造價值、回饋社會”的平安精神。

但是今天的平安普惠,好像已經不那麼“平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