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HR | 知乎的一條發文讓我一夜成名,但這並不能解決我的問題

一個曾經以「身為華為員工為傲並兢兢業業奮鬥在自己的崗位上,謀其位盡其責的好員工」,為什麼今時今日要“反咬”自己一口?

近期,華為一名HR(人力資源)的員工,在某論壇上發佈了一篇5000字左右的長文。

內容主要是控訴公司HR團隊,在公司不作為、亂作為等形象,因為文章的信息量特別大,所以此篇文章也引起了網絡上的熱議。

引言

作為華為人資部門的員工胡玲之前是研發部門的同僚,由於大企業無論從規模或者產能都一定的“航母”級別。對內核心部門一般都從內部提拔:

一來,熟悉公司運作模式和業務;

二來,尤其是對內溝通較多的人力資源部與各部門間的人脈關係有著深厚的基礎。

胡玲就此從研發技術崗轉型至人力資源部,為前線研發部門的前同僚排憂解難,做好最堅強的後盾,即“員工活力體驗官”。

從研發工程師到人力資源部HR

胡玲原本的初衷是在深入瞭解龐大研發團隊的現狀後,結合自己人力資源“體驗官”的角色服務於團隊。

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大家獲得更好的工作體驗,夥伴們擁有更強的團隊歸屬感,每天都可以能量滿滿在研發崗位上發光發熱。

可是日積月累的實踐真相告訴她,距離當初自己投身於人力資源部的初衷只有漸行漸遠。我始終相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最後引發廣大網友關注並熱議的那篇。

公司高層站在企業管理制度的角度,刻意美化了工作進度的優化和見效,而胡玲則是站在了員工的角度,去闡述問題其實根本沒有解決,依舊是層出不窮。

兩個對立面不可兼容,於是發文昭告天下。

華為HR | 知乎的一條發文讓我一夜成名,但這並不能解決我的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我們看到的只是胡玲發文的“一個點”,下面“冰凍三尺”的面是我們作為華為系外人無法看到或體會到的。

“不專業”的HR ?

撇開網上對於胡玲本身輿論紛紛“作為HR不專業”的言論不說,我相信她始終是個成熟的“職場人”。因此職場中會面臨所謂更多的“灰色領域”她不是不懂。

作為“航母”級企業的內部核心人力資源,貫穿和交涉著企業內部各種職能部的人力資源管理或者制度優化部門。俗話說“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這句形容在人力資源最貼切不過了。

收到內部衍生或者萌生問題最多的是他們,知道內部問題所在與公司戰略方向如何兼容最透徹的也是她們。為什麼最後會選擇“孤注一擲”公佈於眾?她難道就沒考慮過發文之後帶來的後果和影響嗎?

今時今日的華為是“Made In China"的代名詞,此文的發佈與否首先不會影響華為在當今國際市場的地位和產品。那麼接下來受影響的,就是胡玲個人被開除以後的整個職業生涯發展了。

“不成熟”的職場人 ?

此事在社會輿論引起的熱度越高,胡玲就越“有名”。“有名”到現在網站上隨便搜下“胡玲”+“華為”,大面積的評論是關於她站在“航母”級企業的平臺無法與企業共進退,或者說她在職能轉型期”太有個人主義帶入感“即太把自己的感情當回事到凌駕於工作之上。

這些”負能量“爆棚的新聞在她今後的個人職業發展道路上至少要跟隨她3-5年,就算離開華為去別家企業就職,難道新東家不會challenge她之前遇事不公則曝光的做事風格和為人處世的風格嗎?

作為一個成熟職場人,她難道就沒想到過,言行舉止對於自己的職業發展、相關利益的影響有多大嗎?

作為一個HR,她難道整日忙著看別人做職業晉升路徑,和職業轉型培訓而不懂如何來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嗎?

華為HR | 知乎的一條發文讓我一夜成名,但這並不能解決我的問題

影視劇《北上廣不相信眼淚》

華為HR | 知乎的一條發文讓我一夜成名,但這並不能解決我的問題

影視劇《北上廣不相信眼淚》

她就是太懂了,太懂這文公佈於眾後可能會給自己帶來的負面影響或者阻礙是在哪裡。甚是有網上評論她為“新時代抗爭強權的英雄”,其實生活在當下現實社會或者殘酷職場的打拼者們迴歸人性都有自私的一面,那麼是什麼樣的驅動力促使她能不顧自己的後路發展一意孤行呢?

J 姐的看法

有人說她是蹭著華為在國內的熱度,將華為內部隱患的秘密公佈於眾,也是胡玲保護自己的一把“利器”。因為至少在當下華為不敢輕舉妄動,在“眾人議論紛紛”的風口高調的幹掉胡玲,以免背上殘害敢於說真話的員工之罪名。

對於這點我個人不敢苟同,畢竟發文之前能在市場上引起多少的“水花”,這在點擊鼠標前都未卜的事。可能有現在的熱度和爭議,也可能只在HR圈或者通訊行業有點小火花,最後被幹掉。兩個可能性在事情未發生之前都各佔50%。尤其是後者的可能性直接產生的後患便是要麼她不在HR圈子混了,要麼她不在通訊行業領域謀生了。

其實此舉動更多的弊端矛頭均為指向個人的。

回到問題本身而言,眾多吃瓜群眾有沒有往深入一步想,之所以胡玲知道這利害關係,還要不枉為此的背面是什麼?

華為HR | 知乎的一條發文讓我一夜成名,但這並不能解決我的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正如上文所提及“由點深入到面”的三尺冰凍之地是在哪裡?

作為核心情報站“人力資源部”的員工,她可以憑藉人力資源的名義自由穿梭在各部門,瞭解需求和眼前急需解決問題,她難道不了解自己所服務的企業核心問題、根本性問題、次要問題、甚至是因問題而產生的連環效應問題嗎?要如何以“切入”式的解決或者根本解決不了的現狀她難道不知道嗎?

在此插播一句,個人並非抨擊華為內部的軟肋或者是管理不善,因為個人始終相信一家“航母”級的企業都有諸如此類“不可為外人所知的秘密”,只是大部分我們不得而知,而華為因為一個小洞眼被我們發現了而已。

今天看到該文的每位職場人設身處地的想象一下不難發現,一家大規模企業內部的審批流程:內部系統各種權限、層層上報、各個審批、件件需要電子簽名等各項事宜,導致一件可能在創業型公司只需要一分鐘解決的問題,在“航母”級企業需要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並且還未能得以解決。

華為HR | 知乎的一條發文讓我一夜成名,但這並不能解決我的問題

審批流轉(僅供參考)

原因很簡單:

中層需要給高層交代,高層需要給董事會甚至是股民交代;

董事局/股東會成員看的是市場戰略佈局;

高層看的是迎合頂層佈局所需部署的內部組織架構和落地目標調整或轉型以及如何落實;

中層看的就是落實到具體的轉型或者優化重建;

以此類推。

當推行到一定的地步,每個階層都在向上反饋積極改善並有所小成就的一面同時,基層問題實則“層出不窮”同時並未得到真正應有的改善。上面的政策不斷往下壓制,下面的水深火熱不停地向上湧動。兩股力量就長時間扭打和纏繞又永遠無法兼容在一起,直至那個爆發點來臨前夕,胡玲選擇了以個人名義向世人去控訴這個點的不公。

經歷過由點至面的她深知憑其一己之力是無法扭轉整個“航母”的內部調控和管轄問題,與其如此不如讓外人一起來看到問題、發現問題,其目的並非希望得到“立竿見影”的解決。但至少有更多的人來看到或者關心事實本質,或者是通過外界力量讓高層認識:收到的並非是“捷報”的誕生反之而是“噩耗”的衍生。

正所謂解決問題50%的成功率始於認識到問題的本身所在。

回到文章最初,一個曾經以「身為華為員工為傲並兢兢業業奮鬥在自己的崗位上,謀其位盡其責的好員工」,為什麼今時今日要“反咬”自己一口?


背後的心酸和麵對苦難一籌莫展的無奈,需要被更多的人看見和知曉,事實真相併非日常系統上呈現的報批或者高管會議做捷報總結那麼的一帆風順和盡享人意。

現在的社會和職場需要有像“胡玲”這樣的人,並非興風作浪,而是知道在什麼客觀環境下發出多大的聲音,大概能估算到如何的結果(包括對個人部分的影響)以及分別對應起到多大的作用。

大家可以細品,不難猜出她在華為任職並未1-2年的時間,可是5000字篇幅的文章除了點對點的事情外,並沒抱怨更多或者披露更多不為人知的內幕所謂不公的事情。她的訴求只是希望華為高層能看到基層的確無時無刻存在著“理想和現實無法共存"的事實,引起大家的視線加以關注而已。

相信其最終的訴願也是力挺我們Made In China的華為能作為中國的代名詞走向更遠的國際市場,將中國更好的呈現於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