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聊聊分餐制的历史

你能看见多远的过去

就能看见多远的未来


跟你聊聊分餐制的历史

这一段时间,大家都感受到了,这个春节我们过的非常的憋屈,新冠病毒给全国人民的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很多人每天宅在家里是一种常态,尽管大家都在享受这种非典型性的“假期”,可这根本就不是正常生活秩序。

现在很多人都反思,跟之前的SARS一样,这个病毒跟我们的吃有关。其实这个吃呢,不仅是人们吃野味等不该吃的东西,还有吃的方式也是不能忽略的原因。

西方基本上都是分餐制,日本料理本质上也接近分餐,即使在饭店食物放在一个盘子里,差不多也都是一口一个的量,吃的人相互之间大体上没有交叉。而我们呢,习惯一堆人围坐在一个大桌子边上,每道菜都装在一个容器里,大家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去夹,给病毒的传播大开方便之门,所以网上很多人开始主张分餐了。

我们知道,中国早期的古人都是分餐的,为什么到我们现在都变成了合餐了呢,其实分餐制到合餐制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当然有它的历史原因。今天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古代从分餐到合餐的历史演变。

需要明确,这个分餐也好,合餐也罢,说不上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只是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已。


跟你聊聊分餐制的历史

古代狩猎图


上古时期,老祖宗的老祖宗们靠渔猎采集为生,我们比群居的动物文明多了,捕猎和采集的收获是全部落共有,是公有制,所以要把食物在全部落人中进行分配,那肯定是自己吃自己那一份,自然是分餐制。

后来,捕猎的技术提高了,种植粮食也获得了成功,逐渐开始有了剩余的东西了,就有人想多吃多占。那谁会有机会多吃多占呢,肯定是掌握分配权利的人,一类是首领,另一类是直接管事的。我们知道古代最大的领导是皇帝,他下面管事的是宰相,这个“宰”字,最初的含义,就是大家族里面负责分食物的人。

那多吃多占的话必须得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啊,那就说人呢是分三六九等的,我们呢,比你们其他人高贵,是贵族,这样人就分成不同的阶级了。所以这时候,贵族呢,就要体现比一般人的优越来,吃就是一个很主要的方面,就是贵族比普通人吃的好,那我就不能跟你们一起吃,所以还是分餐。

到了周代,我们知道周公旦制定周礼,就是确定了从穿衣戴帽、说话唠磕、音乐舞蹈等从工作到娱乐到生活一整套的规矩和制度,就是你是啥阶层、啥身份,可以享用啥样的待遇,那都是有明确规定的,当然也包括吃。有个说法叫“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就是讲究文明礼仪,从吃饭开始。

需要说明,商周以前大家凑一块吃饭不是为了扎堆吹牛,是为了祭祀。商周以后这种祭祀活动才增加了庆贺宴饮的意义,所以你看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基本都有烹煮食物的实用价值,但考古的和博物馆都告诉你那叫礼器,就是做某种祭祀礼仪活动用的。


跟你聊聊分餐制的历史

饕餮(西周青铜方鼎)


古代从周公制礼开始,那是非常强调文明礼仪的,你要言行不符合礼仪的规定,说你野蛮是客气的,那说你是禽兽,不有个成语叫“沐猴而冠”嘛,就是带着帽子的猴子,是畜生。

这套礼仪非常繁杂,对贵族的日常生活及各种活动无所不包,都有明确的规定。当然过于繁琐,有些还不太常用,到了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也不能完全按照这个执行,主要是都不大懂了,后来连周天子的班子都不太明白了,得派人到保留礼仪最完整的鲁国去学习,所以最有文化的地方是山东,所以现在高考都那么费劲。

这套礼仪里关于吃的规定,主要体现了尊卑长幼的差异。

首先规定“天子九鼎八簋, 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解释一下,“鼎”是烹煮的器物,也就是煮大骨头大肉的,“簋”是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装主食,就是周代天子可以吃九锅八碗,大夫可以吃五锅四碗,一般的士可以吃三锅两碗。

还规定“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养老也”。啥意思?给老头分豆儿吗?不是哈,要注意,这里的“豆”是装菜的托盘,就是六十岁的人可以吃三个菜,七十岁的人吃四个,八十岁的人吃五个,九十岁的人可以吃六个菜。

这两项规定呢,就是要体现不同,不同身份不同年纪的人,享受饮食的档次不同。当然,这是指正式场合吃饭,你在家里多吃俩菜也没人知道,没人管你。但从中可以看出,既然要区分档次,那你不分开吃,肯定不行,所以非常明确,那时候聚餐是分餐。

《史记》里记载了这么个故事,说到了战国时候呢,有个战国四君子,其中一个是齐国孟尝君,说这人非常讲究非常仗义,好豢养门客,说门下门客有三千人。你要自己说自己有点本事,鸡鸣狗盗都行,去投奔他,他就收留你,养着你,而且自己和门客一起吃饭,档次一样。说有一个门客很清高孤傲,去投奔孟尝君了,然后吃饭的时候,孟尝君的桌子被挡住了,灯也不太亮,这哥们儿就怀疑孟尝君吃的比自己的好,一生气离席而去。孟尝君追出来问咋回事啊,那人一说,孟尝君让人把自己吃的拿来给他看,结果发现跟他吃的完全一样,才知道误会了孟尝君,羞愧的直接拔剑自刎,特别有个性。

所以从这些规定和史书的记载里呢,都可以看出,先秦时候的分餐习惯。

另外呢,那时候吃饭并不是坐椅子上的,是席地而坐,每个人前面放个长方形的桌案。

解释一下席地而坐。

咱先说这个“席”。古时候叫“筵席”,筵就是吃饭的时候直接放在地上的稍微大一点的垫子,上面再铺的是席子。席子也不能乱铺,规定天子可以铺五张席子,大夫两张,普通的士只能铺一张席子。这就是筵席的本意,后来时间长了,大家基本忘了,就俗称宴席、宴会了。

再说坐。坐的方位,以西为尊,最重要的人物坐西边,南北两边坐其他人,东边一般不坐人,是上菜的口。坐姿也有规范的要求,标准的是跪坐。先跪下,然后臀部坐在脚掌上,腰要挺立,不能随意摇动,大家可以试试,很遭罪的姿势。还有箕坐,就是岔开腿坐,你要知道那时候的人是不穿裤子的,想象一下,这个坐姿相当不雅。还有踞坐,就是蹲着,也是不合礼仪的。

后来中原文明地区但凡有点身份的世家,正式吃饭场合妇女要在另外的地方吃,小孩也不能出现。这种习惯保持了很久,我记得小时候过年到农村去,一大家子到了正式吃饭的时候,妇女小孩也是不上桌,而是在一边单吃。

当然,我们说的都是有记载的,是贵族或有身份的世家在正式吃饭时候的情况,老百姓家里咋吃饭史书上也顾不过来记,老百姓连肉都吃不上,饭都经常吃饱,估计没那么多讲究。


那咱们说了半天的古人分餐制,有人问,那啥时候改成合餐制了呢?

比较确切的说法,是到了宋朝,合餐已经成为日常吃饭的习惯了。当然这个过程是个挺漫长的过程,并不是说到了宋朝就突然不分餐了,都聚一堆吃饭,而是一个慢慢演变的过程。

最早有记载的合餐在汉朝,这样说的:“二人同室,兄弟合食,和乐相好,各得所欲”。就是哥俩感情挺好,住在一栋房子里,一起吃饭喝酒,感情那是相当融洽。

从分餐到合餐这个过程中,有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椅子的使用。汉朝以前没有椅子,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打开了商贸大门,西方的各种吃的穿的用的都流进来了。有个东西“胡床”,就是小方木凳,到了晋朝的时候就比较广泛的在家庭里使用了。

我们前面说了,传统的跪坐吃饭很累,所以在家里呢,就很自然的坐在胡床上吃饭了,相应的把桌子也加高,这样享受美食的同时,身体也没那么受罪了,这样自然的大家有时候就围坐在一个大桌子边上一起吃饭了。

有一个说法,中原文明地区的人古时候是分餐的,而其他民族由于各种原因吧,是有合餐的习惯的。唐代是个开放的时代,那时候华夏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频繁,合餐制开始有了渐渐的萌芽,但那时候有身份的贵族还是觉得这是不合礼仪的,所以还是实行分餐制。


跟你聊聊分餐制的历史

胡床

到了唐代晚期,原来那些世家大族由于战乱已经被拆散的差不多了,传统贵族被军事贵族取代,这些军事贵族集团往往是并不出身于传统贵族,所以并不太在意那些礼仪,另外已经开始普遍使用高椅大桌,合餐制开始就很常见了。

有了桌子椅子这样的家具上的基础,合餐制到了宋朝开始真正发展起来,到了宋朝后期,已经跟我们现在一样,大家围着一张桌子,菜放在一个盘子里,大家一起夹着吃。尤其是后来出现了象征圆满和谐的圆桌,就更是这样了。

这种情况的出现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商业经济的高度繁荣。这种商业的繁荣带动了饮食文化的发展,食材种类多了,烹饪方式花样翻新,煎炒烹炸焖熬溜炖,从皇家宫廷到百姓之家市井味特别浓,吃饭基本已经不再具有祭祀这种仪式活动的意义了。美食从豪门大族走向平民百姓,各种饭馆儿茶馆儿满街都是,合餐制就特别适合这种吆五喝六聚餐喝酒吹牛的场合,跟我们今天的情况非常像。

另一个原因就是贵族的消亡。过去由于官僚制度的原因的当权者都是贵族世家,最典型的就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所以才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说法。但到了宋代呢,科举制度已经成为官僚选拔的主要方式了,科举登第当官的多为平民,不是士大夫,所以平民的合餐方式就开始出现在上层社会了。

在这之后,大家发现这种聚餐方式特别有吸引力。因为中国人骨子里比较喜欢热闹,分餐制人和人离的太远,不方便交流,而合餐制容易增进交流增进感情,也显得比较亲密。所以从宋朝之后,合餐制的习惯就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那现在面对这个新冠病毒,大家又开始翻出了这个分餐制和合餐制的话题来了。

好了朋友们,关于这个分餐制的历史话题,我们就介绍到这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