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那是家乡的味道,那是乡愁的解药

中国有句民谚叫:“七月杨桃八月楂,九月毛栗笑哈哈”。又到了秋栗飘香的时节,每到这个时候,总会让我想起家乡信阳的板栗。

信阳位于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于多种农作物和动植物生长繁育,其中尤以信阳板栗的历史最为悠久,据说信阳县长台关楚王城出土的战国初期祭盘内就有板栗的残骸。区内所产板栗具有个大、肉嫩、皮薄、味甜、色泽鲜艳、颗粒饱满等特点;产于罗山、商城两县的油栗个小、皮薄、肉厚、香味独特,不易生虫,便于储运,颇受消费者的青睐。

信阳是全国有名的板栗之乡,板栗年产量达数百万斤。信阳板栗市场有信阳市李家寨镇、余集镇板栗批发市场,信阳新县有全国最大的板栗销售市场。

板栗是信阳的地理标志产品,在信南的每个山头,你总能发现的树,是板栗树。在信阳的地理标志产品中,她是朴实而沉默的一个,不曾盛开娇艳的花朵,也生长不出鲜艳的果子。

从城市,到农村,无论南北,那让人离不开、少不了、戒不掉的栗香,缠绕着浓烈、飒爽的秋风,是落在心头上的那抹乡愁。

春天时,栗子花开,山上四处都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夏天,家乡的树上挂满了“一个个绿色的小刺球”;秋天,板栗熟了,饱满的板栗球里都包着一个个板栗,随着时间的推移,板栗壳颜色会越来越深,由白色变成褐色,油亮油亮的很好看!

提到板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打板栗的过程。相信应该有很多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到大,板栗吃了不少,却从来没见过板栗原本生长的样子。

板栗是在树上生长的,不知道的人看到树上那绿绿的小毛球,可能完全不会想象到它就是板栗。板栗树虽然不是很高,但却特别的茂盛。一个又一个板栗像绿色的小精灵一样在枝叶间探头探脑。

每到板栗成熟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出动,拿着长长的竹竿,去打板栗。因为板栗外面有一层像刺猬一样的外衣,没办法用手直接去摘,所以用“打”这个字来描述可谓是生动形象。

打板栗的时候,这个“打”字里也有不小的学问。简单来说,用长长的竹竿,对准果子和枝条的交界处用力一挥,板栗包就能应声而落。说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不熟练的人,可能会打的树枝乱颤,光掉叶子不掉板栗。

打板栗也是技术活,浑身是刺的板栗包可不好惹,逮谁扎谁,板栗包被打到地上以后,需要用竹子做的夹子去捡,它们很调皮,从枝头打下来后就四下“逃窜”,草丛下、石缝中......到处躲藏,总要花些力气寻找的。

把板栗包捡到一起以后,需要带上手套拿个剪刀把板栗壳的开口撬的更大,然后把板栗抠出来。那像刺猬一样的板栗壳就直接扔在旁边,当作下一季的肥料。

在信南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板栗树。这些板栗树就像他们的的孩子,维持着他们的生存和希望。山谷的秋风把熟透裂口的板栗吹落草丛间,金黄色的落叶在风中的陪伴下从树上飘落,飘走了农民的苦与累......

说完打板栗,现在浮现在你脑海中的是那街头巷尾冒着腾腾热气、浓香甜腻的推着小车现炒现卖的糖炒栗子?还是家乡土炕后面那张大铁锅炒出来的香喷喷的板栗焖土鸡?

板栗素有“千果之王”的美誉,属于健脾补肾、延年益寿的上等果品。在国外它还被称为“人参果”。板栗仁是最初是奶白色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色泽渐渐变的金黄。生的板栗吃起来脆脆的、甜甜的;熟的板栗可以烧鸡、煲鸡汤、煲排骨汤等等,味道鲜美独特。吃起来软软的、绵绵的,非常美味。秋天喝板栗炖汤,正合秋季补肾的道理。

不论是炒栗子、板栗焖土鸡、还是栗子糕、糖水栗子等,任何样式的做法,都可以被大多数人接受。梁实秋曾写秋节过后的糖炒栗子:

“孩子们没有不爱吃栗子的,几个铜板买一包,草纸包起,用麻茎儿捆上,热乎乎的,有时简直是烫手热,拿回家去一时舍不得吃完,藏在被窝垛里保温。”

板栗是很多山里长大的孩子童年的记忆,我最喜欢的还是妈妈做的板栗焖鸡。亲手从鸡窝里抓一只正宗的土鸡,家乡里散养的土鸡的味道,真的不仅仅是“鲜美”二字就可以简单描述的,甚至不需要放过多的调味料,就能焖出一大锅香喷喷的板栗鸡。

现在出门在外工作,回家有时候就不是那么方便了。每年的板栗收获季节,种植板栗的人家总是要赠送一些板栗给亲友,有些亲友在外地工作,还会邮寄一些过去,当香糯的味道由舌尖沁入心脾时,外地游子们都会想起家乡——那个美丽的小城信阳,想起小时候的玩伴、家乡淳朴的乡亲们,想起曾经那些美好的时光。

在这个容易产生秋思的季节,你有没有回家乡看看呢?纵然在外打拼,即便已经成家立业,也一定要记得常回家看看,看一看留下自己童年欢笑的地方,陪一陪伴我们长大的父母。

所以无论你现在身在何处,请一定要记得,板栗飘香的时候,家乡的亲人在盼着你回家!


家乡的板栗,你有多久没有吃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