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二十四味之—酱香 蒜泥

“酱”,一个特别的名词,在中国的烹饪文化中,酱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调味品,它不特指一个具体的调味料,可以是单一的一味,也可是将多种调料融合;可以转换,善于变化,酱是一种文化,沉淀历史,融合五味!

作为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香辛料,大蒜在中式烹调中同样得意普遍的应用,它独特的香气在不同的食材中,表现出不同的效果,或醇香浓郁,或辛辣刺激,或祛除异味,然而到了川厨的手中则转换为了一个经典的味型,自成一派。

每天两个传统味型,带你轻松学川菜,我是川厨沈俊豪,一个钟情于传统川味的年轻川厨,今天的嘉宾是“酱香”“蒜泥”

酱香味型

“酱”,百度汉语把它解释为,一种调味品,类似于酱的食物,和一种烹调方法,其实,我看到这个字首先联想到的是“黑乎乎的”,是的,在常见的酱料给调味品中,颜色为深色的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酱油”“面酱”“煲仔酱”“黄豆酱”等。

其实酱和大豆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或者说大多数的酱都是黄豆的另外一种呈现方式,在漫长的饮食文化发展过程中,人们将大豆通过晾晒,浸泡,发酵等方法,将大豆成功的转换,但是不论最后的形态是那种,它们都是为了突出一个共同的特点“酱香”

“酱香”并不是川菜独有,而是中国饮食文化里存在的特殊的味道,在川菜中,“酱香味型”在热菜中的应用比较多,具有酱香浓郁,咸鲜带甜,的特点,这一点也与其他菜系中的酱香味有非常高的共通度,其实川菜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就是因为川菜取长补短,包容创新,在漫长的发展中不断的吸收和学习其他菜系的长处。

知识拓展—《川菜食经》中的“京酱鲍鱼仔”

为什么是“京酱”呢?据《川菜食经》记载,川菜中用到的京酱,就是北京产的一种面酱,现在即使川厨用到了四川本地产的面酱,也习惯称之为京酱。

“京酱鲍鱼仔”以甜面酱为主要调味料,烹制时运用了多种烹调技法,比如“底味浸煮”“软炒”“红烧”等,成菜后色泽典雅。酱香醇浓,味鲜回甜,鲍鱼仔肉质嫩爽。

图为川菜烹饪大师兰明路先生在《川菜食经》中的—京酱鲍鱼仔

调制重点:

在川菜中,酱香味型主要是以甜酱,盐,酱油,味精,香油,调制而成,因菜肴风味的不同,可以适量的加入白糖或胡椒粉,以及葱姜。调制时需注意甜酱的品质,色泽,味道,并根据菜肴风味等来决定使用分量,有些甜酱酸度较高,就要加糖,有的酿造后颜色过深,就要用香油或汤汁进行稀释。

蒜泥味型

提起“蒜泥味型”,知名度最高的就莫过于蒜泥白肉了,我们先按下蒜泥味型不表,先聊聊这道川菜经典名菜“蒜泥白肉”。

蒜泥白肉这道菜,是一道非常有群众根基的一道菜,我的父亲做蒜泥白肉非常好吃,制作蒜泥白肉,首先将就的就是“蒜泥”,蒜泥一定要现做现用,蒜香味才浓郁,将大蒜去皮后,放进石臼中,细细的捣碎成泥,放入碗中,随后调入红油,盐,白糖,生抽,醋,一起调制成色泽红艳的“蒜泥汁”。

让后将同葱姜一起煮熟后捞出凉透的带皮五花肉,(也可以用猪二刀肉,也就是俗称的“坐臀肉”)用刀平片成大而薄的片,均匀的铺在用黄打底的碗中,再倒入调好的“蒜泥汁”,一道蒜香浓郁,红油色亮,咸鲜带酸的蒜泥白肉就制作好了。

图为川菜烹饪大师兰明路先生在《川菜食经》中制作的 —蒜泥白肉

蒜泥味型,作为川菜常用味型之一,主要有蒜香味浓,咸鲜微辣,的特点,并且主要在冷菜中应用,因为蒜泥味型讲究蒜泥的香味,受热后辛香的蒜味将大打折扣;在制作中,我们常以蒜泥,复制酱油,香油,味精,红油,调制而成(也有一些菜品不加红油,比如蒜泥黄瓜。)调制是必须现制蒜泥,突出蒜香味。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提到的蒜泥味型,和现在厨房中使用比较普遍的“油蒜蓉”不一样哦,两者有着本质性的差别,蒜泥味型突出的是新鲜的辛辣香味;油蒜蓉则要体现醇厚的熟蒜的香味。

“酱香味型”“蒜泥味型”,你知道了吗?关注川厨沈俊豪,每天更新两个川菜传统味型,带大家从味型这个角度了解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千年川菜,岂止麻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