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苏德军队在库尔斯克地区的兵力对比如何,苏军的优势明显吗?

闻舞朱

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区形成了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严密的防御地带、苏联在这里部署了总兵力达1910361人的三个方面军——中央、沃罗涅日、预备。与德军参加进攻的780900人的兵力相比、这些兵力是德军的2.4倍、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数量中,德军是2928辆、苏军则是它的1.8倍、达5128辆。

由于德军采取了主动进攻的姿态、因此苏军只能被动地面对德军的进攻。通过侦察,苏军对德军可能的进攻时间和地点、方向都进行了预测。苏军最先判断德军从正面进攻,因此特别加强了正面的防御(在中央方面军就是第13集团军的负责地段,方面军司令罗科夫斯基(音译)大将为了加强支援火力,在这里配备了拥有700门大口口径火炮的第4突击炮兵军团,后来这一措施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但苏军还认为德军有可能在实际作战中进行迁回攻击,因此苏军不得不以库尔斯克为中心,进行360°全方位的防御。


这样一来,虽然苏军在数量上是德军的2.4倍,占据优势,但在实际的战斗中它并不能保持这种优势。因此在中央方面军的普罗依利地区德军能以压倒性的优势发动进攻。
在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地域内,曼施坦因指挥的德军突破了防御者的阵地,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重点进攻,这就造成苏军在局部地区的兵力劣势更加明显,接连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由于兵力的平均部署,导致在当时的苏军防线上屡屡出现德军有目的的攻击而导致苏军防御被突破的现象。而如何弥补这个弱点,是当时苏军要赢得胜利所必须解决的关键。苏军考虑通过加强炮兵的火力支援来弥补这一缺陷。这个办法在中央方面军那里获得了成功,但在沃罗涅日方面军那里没能发挥作用,于是,准备用于应付最坏情况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被派往普罗霍罗夫卡应对党卫军的坦克部队锋。
更多内容详见《兵器》杂志2001年第1期。

兵器

有明显优势。

这是库尔斯克会战北部兵力对比。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莫德尔上将的第9集团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该集团军共有21个德国师和3个匈牙利师,苏联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包括第70、第13、第48、第60、第65集团军以及第2坦克集团军。

这是库尔斯克会战南部的兵力对比。德国是曼斯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包括霍特将军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集群,普夫集群,苏联是瓦图京的沃罗涅日方面军,下辖第6、第7近卫集团军、第40、第38、第69集团军、第1坦克集团军以及步兵第35军。

苏联在库尔斯克后方还有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下辖近卫第4、第5集团军、第27、第47、第53集团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近卫第3、第5、第7骑兵军、近卫第4坦克军、近卫第1、第3机械化军。总兵力为57.3万人,8 510门大炮和迫击炮,1 63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突出部的中部是德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集团军,9.6万人,只是辅助作用。

苏联方面共计191万人,德军方面共计91万人,最开始曼斯坦因计划的突出部战役只是一个小反击战,结果被希特勒搞成了大会战,早就失去了开始的突然性,从速决战变成了鏖战,虽然苏军付出的损失比德军大很多,但是拼消耗德军是完全不行的。


木荣雨北

到1943年初,纳粹德国经过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惨败,德国军队5月在北非战场的头像,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重在挫败,使得形势对法西斯非常不利,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明显降低,为了扭转这种局势,希特勒希望在苏德战场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赢得一场大胜利,来夺取战略的主动权,扭转战争的进程,于是就有了在苏联库尔斯克地区的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是二战中最大的一次坦克遭遇战,双方共有超过1200辆坦克和重炮参战。

其实此时的德国已经非常窘迫,因为到了1943年6月德军在苏联的用兵已损失超过450万,而1943年的夏天德国仅征兵60万人,远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到了7月库尔斯克会战打响前,德国陆军还有300个师,其中有200个师在苏德战场,此外苏德战场还有仆从国的35个师;另外德国在1943年上半年生产火炮4.5万门,坦克5000辆,飞机12000架,还有枪支弹药等,但是由于德军损失大,这些生产量很大但是根本无法满足战场的消耗,于是从1943年7月开始德军缩减编制,缩编前,德军每个师有步枪1万支,各类炮都是上百门,缩减后的每个师只有步枪6000支,反坦克炮不到15门,迫击炮50门。

苏联称此战役,德军共损失50万人,坦克1500辆,火炮3000门,飞机3800架。

1943年7月希特勒发动了实施代号为“堡垒”的库尔斯克战役,共投入第9集团军、第2军团军、坦克4集团军等,共计90万人,重炮1万门,坦克2700辆,飞机2000架,并装备了新服役的“虎式”、“豹式”重坦坦克。

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歼灭了德军大批有生力量,使德军再也无法对苏军产生威胁。

反观苏联,到了1943年苏联各方面已经处于优势了,苏联在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后,仅1943年上半年生产火炮12万门,是德军的2.5倍,坦克12000辆,是德国的2倍,飞机17000架,是德国的1.5倍,并且苏联也有新式的武器,比如CAY-152、122自行火炮、雅克-7、-9歼击机等。

库尔斯克会战后,苏联乘机大反攻,希特勒发布了代号为“东方壁垒”的防御战略。

库尔斯克会战苏联共投入2个方面军共计130万人,火炮2万门,坦克3500辆,飞机2100架,在数据上苏联已经完胜德军了;其次苏联是以逸待劳防守方,还在阵地前构筑起了6道,长达300公里的防御地带,并且有完善的对付坦克的堑壕工事;再次苏联还有源源不断的支援,并且在战场周边已经集结了5个集团军随时准备地空支援。所以战役的结果很明显,苏联不但阻止了德军的进攻,还在库尔斯克发起了反攻,德军不但被击溃,连预备队都消耗殆尽了。


图文绘历史

先看库尔斯克北正面。

防守库尔斯克北正面的苏军中央方面军共有71万余人,火炮5282门,82mm和120mm迫击炮5637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783辆。

与之相对的德军

(注:强击火炮即自行火炮)

再看库尔斯克南正面。

防守库尔斯克南正面的是苏军沃罗涅什方面军。

与之相对的德军



而且苏军还有草原军区作预备队。

最后总体比较一下。

另:苏军远程航空兵、西南方面军空军第17集团军的飞机以及波-2式夜航轰炸机未统汁在内。若将上述兵力计算在内,则苏军航空兵共有2900架飞机。

同时你们也能看到表上不包括草原方面军的兵力。综上,我们基本能够认定,库尔斯克战役的优势在苏军一方。


七班的历史课代表

题主指的是库尔斯克会战么?如果是的话,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库尔斯克会战是德军在东线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此战之后德军彻底丧失战场主动权,这次会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坦克会战。库尔斯克会战也是东部战线的又一个转折点,自此之后德军几乎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第三次哈尔科夫会战后,德军在曼施坦因元帅的指挥下,以少胜多,成功收复了哈尔科夫。但此战过后,由于苏军中央方面军在德军防线上以库尔斯克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突出部。为了消灭这个突出部,希特勒制定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进攻计划——“堡垒”行动。

德军为此投入了68万4900名官兵,以及2828辆坦克和突击炮。德军计划从突出部的南北两翼实施钳形攻势,这项计划由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共同完成。

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是此次进攻的主力,它总共集结了1700多辆坦克和突击炮,并且党卫军的王牌——第2装甲军(下辖“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髑髅师”、“帝国师”)也被希特勒配属在了曼施坦因的麾下。

苏军凭借其出色的情报工作,几乎同步地得到了德军发动进攻地日期,所以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区进行了精心地部署。

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区集结了6个方面军共计100多万人,并且斯大林还将朱可夫元帅调到了库尔斯克地区。在库尔斯克地区,苏军构筑了多道防线,并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可以说是以逸待劳静候德军。

尽管苏军判断错了德军进攻地重点方向,但整体而言,苏军的实力要远强于德军。其实在制定“堡垒”行动之时,古德里安上将甚至希特勒都不太赞成这次行动。不过,希特勒还是决定冒险一试,

他可能还在希望德军能够像在哈尔科夫一样,凭借装甲力量再一次创造奇迹吧!

这一次幸运女生没有再度垂青德军,由于苏军准备充分,德军的进攻十分艰难。再加上盟军在意大利登陆,希特勒不得不将德军的部分装甲精锐调往西线,而“堡垒”行动也被迫中止!

一方以逸待劳,一方盲目进攻,根本不需要看双方的兵力武器对比,就能够知道谁占优势。其实德军的这次进攻本就意义不大,正如古德里安上将所说“我们拿下库尔斯克与否,对全世界而言,不过是一件无关痛痒的事情。”因此,从德军发动“堡垒”攻势的那一刻起,失败的命运就已经注定!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喜欢历史和军事史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本最近痴迷于二战史,为此买了好多电子书,有相同爱好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方便以后互相交流!


历史文斋

优势很大的。

仅仅是前线兵力,德军和苏军的差距就很大。苏联的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共计有133万人,而德军的南北攻击集团,也就是曼施坦因和莫德尔的攻击部队总共还没有80万。

库尔斯克口袋以西的第二集团军只有10万人左右。而苏军的后备部队草原方面军有接近57万人的兵力。也就是说,德军和苏军的军队人数比例是1:2。

苏联红军在兵器装备数量上也有优势。德国总共有2300辆左右的坦克和自行火炮,而前线苏军则有4000辆左右。飞机和火炮数量上苏军也更多。1943年,苏联空军的优势已经相当明显了。纳粹德军的优势在于单兵素质,作战经验和武器技术上的优势,但他们没有预备队。


看球人

苏军的武器兵力的优势都很大,而且苏联还是采用防守态势,算是以逸待劳!但应该说,战役的结果非常的差,如果看双方的兵力损失,那你可以认为苏联打一场大败仗,只是因为苏联的兵力补充迅速,其他国家对它的援助很给力,才让他,能够迅速补充这些损失,才让苏联没有把这次战役转变成一场大败仗!

应该讲库尔斯克会战和他前面的哈尔科夫战役,证明了苏联军队士兵和军官的无能!德国军队以那么少的兵力,能够给苏联带来那么大的损失,当然,德国军队的素质很高,但是你苏联损失那么大,只能用无能来形容!

后面有很多说法,像朱可夫这样号称苏联军神的人,根据他的同僚的说法,他如果没有几倍于敌人的兵力和大量的物资的话,他根本打不了仗,苏联大多数的军事将领都是如此,没有绝对优势的兵力,跟德国人是很难打仗的,失败是基本上确定性的事情。

所以我们真能翻看历史的话,苏联军队的战斗力应该是被夸大了,他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强大!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想想,在冷战之后,苏联到底有没有能力动用所谓坦克洪流占领西欧呢?考虑到苏联军队在二战时期表现出的战斗力,对这个不乐观!苏联的军队在欧洲也顶多就算是二流水平,肯定比不上二战时期的德军,跟美军也基本上没法比!在冷战的时候,跟美国人长期对峙,他们也没敢怎么样!


帝国历史观察者

1.兵力对比:苏军190余万,德军90余万;

2.武器对比:德军装甲部队:3600辆、 炮兵部队:12200门、作战飞机:2050架;苏军2万多门火炮,3400辆坦克和2100余架飞机。

3.指挥官对比:苏军朱可夫,德军曼斯泰因

4.损失对比: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损失兵力25万多人,损失坦克约1500辆,损失飞机1 000架。苏联红军也为库尔斯克会战付出了更为惨重代价的代价,损失兵力80万,损失坦克6 000辆,损失火炮5 244门,损失飞机1700架。

5.战役结果:库尔斯克会战的失利使纳粹德国永久性地丧失了战场主动权,此后德军再也没有在欧洲东线发起有威胁的攻势,苏军开始了大规模反击。

6.战役亮点:大规模坦克会战,虽然虎式坦克只有100多辆参加,配合4号坦克打残T34,只是T34结构简单便于维护,狼群战术,虎式产量跟不上,这里单指坦克对比。

7.因为你问的是兵力对比,那苏军绝对占优势,库尔斯克会战是决定性战役,苏德双方角色互换,苏军有守转攻,而德军转为全面防御。


人间正道是沧桑166723256

如果不是元首为了等他的动物园来参战,结果会好很多~慢斯坦因原计划就是突击战争,结果被元首一个不懂战争的氪金大佬强行修改了作战部署,无限期推迟作战时间,导致苏军方面有了足够的时间来准备集结军队,巩固工事


右耳濱離

库尔斯克战役应是东线苏德战场最大的装甲会战,苏军在人员飞机坦克火炮名显占优,但德军装备精良人员素质极高在战役中取得了极大的战损比,若不是盟军西西里登陆,元首抽走部份装甲精锐,使德军主动撤离战场,苏军还要被曼帅和莫帅吊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