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郭松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太阳没有泪

郭松龄,1910年加入同盟会,

奉军著名将领曾为张学良之教官。郭松龄历任张作霖麾下第二团团长、第八旅旅长、第三军副军长、津榆驻军司令部副司令,在与段祺瑞、曹锟、吴佩孚作战中取得军功,并与张学良要好。民国十四年,郭松龄在冯玉祥支持下起兵反张作霖,后兵败被俘处决。

郭松龄是奉系历史上唯一大规模武装反对张作霖的人,郭松龄是什么样的人可以从他反奉失败这件事上得知一二。

首先,郭松龄是有将才而无帅才,能将兵而不能将将。他虽然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立志铲除军阀,实现民主政治。但没有认真分析孙中山领导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因此也不会利用当时全国反奉这一有利的政治形势,深入宣传反奉的意义,建立联合统一战线和政治组织,全靠部属关系、同学和师生关系维系内部团结,基础很不牢固。另外,也没有提出比较激进的许诺,广大官兵不明确打倒军阀之后建立什么样的政权,“民治”主张仅是一个抽象的口号,并无具体方案。特别是官兵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没有纳入政治纲领,不能把反奉行动与广大官兵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其次,做事不果断不坚决。考虑与张学良的友谊,郭松龄打出的旗号是由张学良代替张作霖,“反父不反子”,这样也影响其攻张的坚定性,一些军官的犹豫性也影响士气。没有提出、也不敢提出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主张,尤其对张作霖勾结日本的行为,为了不给日本制造干涉借口,仅仅使用了一些闪烁隐晦之词,没有把张作霖的反动面目彻底暴露出来。


国家人文历史

历史上真实的郭松龄是个很复杂的人物。

郭松龄出身农家,清末进入奉天 陆军速成学堂读书,后 考入陆军大学,在奉军中属于有学识、有思想的少壮派军人。与郭松龄关系甚笃的齐世英在其回忆录中这样评价郭松龄:

郭先生体格修长而健壮,经常着军服,好读书,生活严肃,思想前进,治军甚严,恒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近烟酒,不贪污,不受馈赠,亦不治生产。与夫人韩淑秀女士伉俪情笃,其夫人虽无所出,亦不纳妾、不嫖,家庭生活极为朴素,毫无当时东北高官之奢靡情形,诚为后来东北新军之楷模。

郭松龄曾加入同盟会,陆军大学毕业后,辗转至广东到孙中山手下任职,后回家乡任东北讲武堂教官。当时张学良正在讲武堂学习,所以两人有师生之谊,私交甚好。张学良毕业后升任奉军卫队旅旅长,邀郭松龄到其手下任团长,郭从此进入军界,直接带兵打仗。后来奉军整编,张学良出任第二旅旅长,郭松龄出任第六旅旅长。张学良是太子式的军人,一切事物均委托郭松龄处理,这两个旅实际上是郭松龄一个人说了算。郭松龄生性严肃,不含糊,凡事能行则行,故有人背后称之为“郭鬼子”(意即日本式作风)。

奉军属于家族式军队,最讲关系,奉军将领大部分是奉天人,与张作霖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中国的军阀政治》一书中将军阀之间的关系由强到弱分为3类12级,大体情况如下:

第一类:父子、兄弟。

第二类:师生、亲属、结义兄弟。

第三类:上下级、同乡、同僚和同学。

郭松龄是陆军大学出身,奉军高层中同学不多,但他是辽宁当地人,与张作霖和不少高级将领都属于同乡关系,并且她当过东北讲武堂教官,奉军中许多基层军官都是他的学生,所以郭松龄在军队特别是新军中有一定人脉。郭松龄与张学良关系最近,既是师生,又是同事和同乡,事实上他们是关系最好的朋友。

郭松龄对张作霖逐鹿中原、穷兵黩武的政策不满,常持批评态度。他认为东北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富可敌国,并且周围日俄虎视眈眈,所以应该休养生息,建设好东北,以抵御外侮为重。至于整个国事,各方应坐下商量,以政治解决为主,最好不要诉诸武力。郭松龄这番思想常对齐世英提起,齐世英对此印象颇深,他在回忆录中说:“我只知道郭有实力,有抱负,对东北现状不满,我从没想到他心里会另有什么打算!”

1925年11月,带兵在关内作战的郭松龄在滦州通电起兵。郭松龄致电张作霖,要他息战下野,将政权交给张学良,并表示要班师出关,更改省政,收毁滥钞,免除苛捐杂税,实行文治以抵御外侮,永远不要参与内战,优待劳工,振兴教育,开发宝藏以臻东北于富强。

郭松龄的这份通电背后有没有什么其他私人考虑不得而知,但他的观点今天看来无疑是正确的。起兵后,与郭松龄有私人恩怨的奉军大将姜登选途径滦州时被郭扣押,随即枪杀。姜留日出身,曾加入同盟会,与黄兴等人有旧,为人诚实,为官清廉,不唯荣利,治军严明,平易近人,在奉军中口碑很好。郭松龄杀姜是个大大的失策,就连郭的亲信人物也认为没必要置姜于死地——由此可见郭松龄为人狡诈且心胸不够宽广的另一面。

郭军势如破竹,一路打到巨流河畔。12月23日,郭军与奉军在巨流河鏖战,由于内部人员有人暗中投降张学良,加上日本关东军帮助奉军,郭军失利,郭松龄携夫人于24日凌晨突然出走,郭军遂作鸟兽散。

24日,郭松龄夫妇被奉军捕获,在押往奉天途中被就地枪决,尸首运回奉天小河沿体育场,暴尸三日,境况甚惨。

被张作霖暴尸的郭氏夫妇

至此,那曾经感动山河的郭军回师壮举,犹如过眼烟云,一切都吹了,散了,郭松龄本人也由此走进了历史,任凭后人评说。


民国年间那些事

郭松龄是一个历史非常复人物,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渔樵村人,和那个时代有先进思想的青年人一样,身逢乱世,立志报国从军拯救国家和民族命运。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1913年入中国陆军大学学习,在这里学习三年,郭松龄系统地研究了德日近现代军事科学,掌握了当代最新军事知识和理论,获得了许多新知识和新思想,从同辈人中脱颖而出,加入过同盟会,追隨过孙中山先生的国民革命,个人经历丰富,时代热血青年。1919年2月,进入东北讲武堂认战术教官,在东北讲武堂结识了少帅张学良,两个人结下深厚的师生之谊。在张学良举荐下开始平步青云,任奉军混成旅旅长。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东北军全线溃退,唯有张学良和郭松龄领导的东线郭队顶住了吴佩孚的进攻,粉粉其直捣关东计划。郭松龄声誉在东北军中声名鹊起。在东北军中以张作霖,孙烈臣,汤二虎为首的是老派人物,以讲武堂为派为新派人物。其中毕业于曰本军校的形成洋派,以杨宇霆为精神袖,另一派以中国陆大和保定军校毕业的军官为土派,,以郭松龄为代表,土洋两派巨互相倾压势同水火。第二次直奉战争郭松龄出力不少,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土洋矛盾加深。1925年10月郭松龄作为奉军代表去日本考察军事,得知张作霖从日本购买军火,准备同国民军作战遂联络冯玉祥联糸,共同反奉,1925年11月郭松龄在滦州起义率四军,七万军队攻占山海关,占领锦州向沈阳进攻。在新民新开河附近,后路被吴俊升的黑龙江军截断,军火库被炸,日关东军袭击,郭部溃散,郭本人被捕后被枪毙。作为各人品质,郭生活严肃,治军严格,不近烟烟酒,不贪污,不受赂,不纳佞,生活朴素,在当时军官中实属风毛麟角。臼其也有弱点,心胸狭窄,意气用韦无容人之量,杀同盟会员,战友姜登选就是个例子。个人政治野心太大,有为将之才,无统帅之谋,不懂权变,以下反上,妄图以一己之力占领东北,实现割据的野心,不逢天时,地利,也无人和,失败是必然的事情,暴尸三日,可见老张的心情有多愤怒了。



关东侠客

郭松龄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近代一个异类的将领,他虽然是为军阀而战,但是却有着爱国民主思想。而在奉军中,郭松龄大起大落的一生只能用悲剧来形容。

郭松龄和张学良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在东北军,郭松龄把自己的思想不仅传给了张学良,还传给了他的手下,他反对张作霖要打的直奉战争,但他却对此无能无力,因为他和军阀有别。他早年追随过革命党,他向往的是民主。

而郭松龄还有一个缺点,尽管有才华,但是气量小,也可以理解为英雄气短,他难以忍受奉军中其他将领对他的排斥,最后发动事变,但是结果依然以失败告终,最后被张作霖所杀。


风流倜傥张四少

对于历史人物没有谁能看的全面,放翁只能说说自己对郭松龄的看法。郭松龄是一个有大才的革命将领,不要小看这句评价,这一句评价其实已经包括了郭松龄很多方面,不信请听放翁细细道来。


其一,郭松龄之才。郭松龄的才能是当时奉军将领甚至是当时中国将领里面都是比较厉害的。他毕业于陆军大学,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曾经两次拜访过孙中山先生并且做过孙中山的警卫团团长。他治军严格,对士兵训练要求很高,当时人家都称之为“郭鬼子”。但是奉军在他手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张学良就说过“奉军也只有茂宸在的时候有点战斗力”。两次直奉战争郭松龄的部队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其二,郭松龄之志。他是立志要做革新中国的人,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他和张学良关系莫逆,就是在于他将张学良看成毕生理想的托付,他曾经不止一次说“今天的中国,一伙强人在胡闹,今天我打你,明天你打我,全然没有国家民族利益”,所以他想改变中国。直奉第二次战争结束之后,他看到张作霖,杨宇霆之流鱼肉百姓,使国家破财,百姓流离失所,那时他就起了反叛的意识,这也是源于自己的志向。


其三,郭松龄爱国。这一条是我单独列出来的,为什么我会列出来?因为郭松龄之爱国让他付出了血的代价。 郭军反奉的时候,本来是可以成功的,为什么最后失败了,就在于郭松龄爱国。当时日本人找到郭松龄希望他能维护日本在东北的特殊利益,却被郭松龄严词拒绝“这是中国内政,外国无权干涉”。而张作霖却主动找日本人,满足日本人的要求,最终日本人选择了张作霖。所有很多人都说郭松龄失败其实败给了日本人。


一树梅花一放翁

历史上的郭松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上的郭松龄是个有作为有军事思想的东北军军人,但却气量狭小,不能容人。他不满东北军阀张作霖对东北家族式的封建统治,于一九二五年联合关外的军阀冯玉祥、李景林发动兵变。向关内奉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成势如破竹之势。攻击太顺利使郭松林对反奉联盟产生了反悔之心,乘李景林全力与奉军作战之时,派兵从侧翼袭击了李景林部队,并一举将李景林的客军去溃。冯玉祥见此状立刻收手,率军退回原防地。(以上资料来至冯玉祥回忆录)。结果是郭松林太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孤军奋战,结果被张作霜轻易击败,自己也落了个被枪毙的下场。


王金海170657262

首先来看一下郭松龄的个人经历。

郭松龄的父亲是一位私塾老师,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从小郭松龄就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让他有了古代士大夫的清高和理想。

年纪稍长就接触到了一些西方先进思想,日俄战争的爆发,让他有了投笔从戎的念头。1906年,他进入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学习,结识了革命党人方声涛,接触到了民主革命的思想。

1910年,郭松龄加入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郭松龄计划在奉天密谋起义,被捕入狱。后经韩淑秀搭救后,才获得释放。

1913年,郭松龄考入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后担任北京讲武堂教官。后来跟随孙中山参加了护法运动。

护法运动失败后,回到奉天担任东北讲武堂教官。从这时起,开始认识张学良。

在张学良的推荐下,郭松龄担任第八旅旅长,与张学良的第三旅成为奉军的主力。

1925年,郭松龄发动反奉战争,前期进展顺利,后来因为冯玉祥的背叛和日本人的干预,郭松龄兵败被杀。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郭松龄是一个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

郭松龄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奋斗,直至最后为他自己的理想信念殉葬。

郭松龄从小饱读诗书,后来又学习西方进步思想,曾经跟随孙中山先生,为建立民主共和的新制度而奋斗。

这是一个有崇高信念的人,郭松龄生活俭朴,和士兵同吃同住,作战勇敢,在士兵中颇有威望。

郭松龄曾经说过:预谋真正共和,须由军人革命。这也是有理想信念的革命党人第一次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

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郭松龄身上有太多理想主义的气质,包括一些偏执的心态,这些都决定了,他很难做成一件大事。

郭松龄正直清高的姿态,让他和奉军中的其他将领格格不如,受到其他将领的排斥。如果不是张学良的坚持,他很难在军中站稳脚跟,更不要说取得更大成就。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不合群的人,他没有办法团结其他人,共同进步。

郭松龄做事过于急功近利,奉军中的许多将领,对张作霖都是非常佩服的。他们没有接受过现代化的教育,不知道什么是民主共和,只知道效忠于高级长官。郭松龄并没有让他们明白革命的道理,这就是郭松龄反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郭松龄的心胸不够开阔。姜登选等人也是接受过西方教育的现代军人,虽然和郭松龄有些矛盾,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并没有根本冲突,却遭到郭松龄的残忍杀害。这件事让他在东北军人面前的品行减了不少分。

正是因为郭松龄的兵变,导致奉军的现代化建设不得不中止,同时也让奉军的精锐部队伤亡惨重。为后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提供了机会。

也就是说郭松龄的兵变并没有考虑当时的东北局势和国际局势,他不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


新知传习阁

郭松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奉行修身,救国一系列的思想,他认为张家,东北这样的环境是不够他施展才华的,是实现不了他的理想的。简单来说,郭松龄只是个有理想有军事但毫无政治斗争水平的人。在民国军阀混斗的年代,能占据山头的人,哪个不是张仪苏秦。至于反奉,那就是赤裸裸的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退一万步说,哪怕他成了新的东北王,他能干得比张作霖好?


随谈君

从本质来说郭从来就不是一:革命者,他虽然有些新思想,但实质上还是想当新军门伐,称霸一方,他号称让老帅下台,少帅掌权,可是少帅要与他面谈时却百般推脱,暴露了他的狼子野心,最后只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埸。



风清云读

郭松龄在那个时代,是和其他军阀将领不一样的,他爱国爱民,推翻张作霖没有错,张作霖是个大军阀。只可惜碰上猪队友,中国人的奴性使部队没有了战斗力,还要说一点,如果日本人不打郭松龄,他应该会胜利的,只能说他为了理想,博了一回。虽然是悲剧,但是历史记住了他的一腔热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