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与施蛰存|一样忧愁的雨里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作家戴望舒和施蛰存是不应该被忘记的。而对这两位同是现代派作家作出一番比较是很有意思的事。

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施蛰存的作品《梅雨之夕》,前者是诗,后者是小说。

体裁完全不同的两部作品却都是在绵绵细雨中,讲述独行的的孤独者,与飘忽的女性所发生的一切事情,诉述其中的衷情。

从整体上看两部作品似乎很类似,所以选取这两部作品作为我们比较的依据。然而在这两部作品中最突出的是作品中所描述到的两个女性形象,在作品中许多的笔墨都是围绕这两位女性而展开的。但这两部作品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与描述、视觉角度和内涵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两者具有较大的可比性,下面就将对《雨巷》和《梅雨之夕》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比较。

01

一同创办《璎珞》杂志

施蛰存原名施青萍,笔名安华、李万鹤等。原籍浙江杭州。8岁时随家迁居江苏松江(现属上海市)。中学时喜读唐诗,作过旧体诗。1922年考进杭州之江大学,次年入上海大学,开始文学活动和创作。

施蛰存代表作有《梅雨之夕》,着意描写人物主观意识的流动和心理感情的变化,追求新奇的感觉,将主观感觉融入对客体的描写中去,并用快速的节奏表现病态的都市生活,“把显尼志勒、弗洛伊德和艾里斯的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创作方法,纳入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轨道”。文学研究界长期忽视他,直到8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才开始重新研究他。20世纪30年代与鲁迅论战,50年代拒绝在教学中援引马列文论,表现出个性色彩。

02

《雨巷》和《梅雨之夕》的女性形象

《梅雨之夕》是心理分析小说。主要内容是小说的主人公对梅雨的感受,在梅雨之夕与一位不知姓名的少女的“奇遇”。通过对少女的美的感受,下意识接近少女,目光相遇时的局促,然后用雨伞荫蔽着送她在雨中行走,途中怕两人的熟人看见,怕自己的妻子看见,以及误以为是初恋时的女友,最后为雨停办手而惋惜,回到家中向妻子隐蔽了“奇遇”的实情。主要写了我对少女的留心,关注和同情、怜悯,以及内心里的缠绵之情。舒展而周密的心理描写和素雅清丽的格调使《梅雨之夕》成为吸引众多读者的名作。

《梅雨之夕》几乎没有情节,它仅仅记叙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之后的一段心灵历程。但在新颖而丰富的心理分析学理论的指导下,作者以娴熟的文字表现技巧对人物的心理层层剖析,把读者带进了主人公那丰富多彩而又微妙曲折的内心世界。

在《雨巷》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美丽、高洁、忧愁的女性形象-“丁香姑娘”。

作品中有大量对她的描写,如“丁香的颜色”,“丁香的芬芳”。然而这个女性的形象又是模糊的,不明朗的,“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丁香姑娘”的具体指向也是模糊的,因此“丁香姑娘”也变得神秘莫测了。这种用暗示、隐喻等象征手段隐蔽地表现内心瞬间情感,但这样却恰好创造了一种美妙的艺术感觉――“精微而微妙超言说的滋味”。

而在《梅雨之夕》中,同样的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姑娘——“雨中少女”,有“颜色姣好”、“风仪的温雅”、“肢体底亭匀”、“谈吐底不俗”,“她全适合这几端的”。但是却和《雨巷》不同的是,作品没有花太多的笔墨去写这位“雨中少女”,而更多的是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去写,在这里作者的视角并不在“雨中少女”的身上,而是重点放在如何描述我的心理活动。

无论是“丁香姑娘”还是“雨中少女”,在这两部作品中都是我所追求的对象。然而在《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却是我对美好对象(理想)的憧憬和追求,但又追求不到,对象(理想)的幻灭。

在《梅雨之夕》中的“雨中少女”只是我在归家的途中偶然遇到的,因少女的美丽,所以产生想亲近的欲望。于是有了“雨中送少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始终是主角,亲近是无意识的,是在潜意识的推动下产生的。我始终是矛盾的,想在欺骗自己中找到亲近的理由,“我那个初恋的少女、邻居、同学,不是很像她吗?”但这一切都是我的一厢情愿而已,偶然欢愉也很快就全都消失掉了。雨还是停了,这场故事也就该结束了,“谢谢你,请回转罢,再会……她微微地侧面向我说着,跨前一步走了,没有再回转头来”。

03

《雨巷》和《梅雨之夕》的女性形象

从整体上看,这两部作品有点相似。以雨作作品的的背景,以灰暗做作品的底色,在整部作品中描写细腻逼真。这其实并不难理解的,戴望舒和施蛰存,都是现代派代表作家,而且又是同事,朋友,他们两个都比较注重传达瞬间感觉体验,以及内心世界,强调心灵活动的真实性,以新的感觉方式来体验和认识世界的。

但两部作品的差异性也是很明显的,其根源在戴望舒和施蛰存的创作风格的差异。

戴望舒曾经在法国留学过,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比较深,强调刻画个人的瞬息感受和内心情绪,抒写有物质感的具体事物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念。但是戴望舒对中国古典诗义传统也有比较深的造诣,比较注重通过歌吟对应雨主体的客观物象,并且对物象特征的描述借以暗示出与之对应的主体人格与情感。在《雨巷》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戴望舒对这两种不同的创作的传统的融合与消化所作的努力。《雨巷》的艺术表现上也是比较亲切,温和,含蓄,既吸收了西方诗学的理论,又与中国“哀而不伤”的诗歌传统相通。这也就是《雨巷》经久不衰,永远被人传唱的原因之一吧。同时这也是戴望舒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而独特的贡献。

施蛰存则是另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自觉利用西方新的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学来对其小说进行改造。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潜意识。而潜意识指的就是人的某些被社会风俗、习惯和道德法律所压抑着的本能和原始冲突,其中性的本能和欲望占主要地位。

在《梅雨之夕》中,精神分析学的运用,表现在大量运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把自己的心理活动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接近“雨中少女”,其中的不排除是由性的本能所驱动的,我闻到“从她鬓边颊上被潮湿的风吹过来的粉香”,我闻得出是和我妻所有的香味一样……”等等,都是其受潜意识控制不经意间的行为。可以说施蛰存的小说母题就是“在现代环境下男女发生的矛盾,是更适于窥视人性中的经久不息的涌动层面的,由人的内在生命来表现人性,表现男女情爱”。

往期回顾:

戴望舒与施蛰存|一样忧愁的雨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