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抱團取暖”到“抱團出海”,中國影視的“出海”之路引熱議

5月17日下午,中國國際影視節目展期間,由影視文化進出口企業協作體舉辦的“中國影視的國際化之路”論壇,在北京展覽館舉行。

從“抱團取暖”到“抱團出海”,中國影視的“出海”之路引熱議

論壇上,來自影視製作、金融、傳媒界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共聚一堂,對影視文化進出口企業協作體(以下稱協作體)成立半年多以來的成績給予肯定,並針對中國影視作品出海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和思考。

海外市場如何看待中國影視“出海”?

近年來,隨著中國影視行業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投資大、製作精良的國產影視作品走出國門,掀起中國影視劇出海的浪潮。

從“抱團取暖”到“抱團出海”,中國影視的“出海”之路引熱議

中國影視劇“出海”的成績固然令人欣喜,但面對加快步伐“走出去”的中國影視作品,海外市場持何種態度?他們對於中國影視作品的需求和喜好又是什麼?

作為海外方的代表,美國AEG娛樂集團的Charles Hirschhorn表示,美國的電視市場對世界各地的各類內容都是非常開放的。在他看來,電視是非常簡單的業務,觀眾會根據個人興趣來對內容進行簡單選擇,不同的觀眾有不同的興趣愛好,所以只要是好的內容,不但是電影、電視作品,包括動畫片、真人秀、紀錄片和一些體育節目,在海外同樣會非常暢銷。

從“抱團取暖”到“抱團出海”,中國影視的“出海”之路引熱議

Charles Hirschhorn

他希望,協作體應該多組織國際溝通活動,讓海外的觀眾和合作夥伴共享中國的優秀創意和內容。

來自華人文化控股集團聯席總裁應旭珺也認為,影視文化創意資源是一個全球流通的市場,未來影視內容的生產一定會是在全球化的背景驅動下,有一個趨同和求異的格局。

從“抱團取暖”到“抱團出海”,中國影視的“出海”之路引熱議

應旭珺

所謂趨同,是影視內容生產內容本身必須要立足本土市場,才有可能面向世界;存異則是說未來全球的創意人才的資源會是一個全球流通的市場。華人文化的國際化佈局思路是遵循這個理念分合作和投資兩種形式。

儘管Charles Hirschhorn表示了美國的開放態度,能夠接受一切優質內容,但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中國影視劇出口主要還是面向東南亞、日本、韓國等文化相近的周邊國家,或“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歐美市場出口則相對疲軟。

以《琅琊榜》和《歡樂頌》為例,“出海”期間在YouTube的海外播放量分別取得了1.54億和超過2個億的優異成績。但作為這兩部劇的製作方,正午陽光董事長侯鴻亮認為“還是全世界的華人貢獻了最大的份額。”這兩部劇海外發行的收益,也均來自港澳臺、周邊國家及東南亞地區。

侯鴻亮表示,目前,中國影視對周邊國家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力,比如在《琅琊榜》和《偽裝者》播出後,韓國由過去的賣劇方第一時間成為這兩部劇的買方,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認同。但在歐美國家,目前國產影視作品還沒有真正達到主流地位,因為國產影視作品的工業水準、播出方式和製作方式都與歐美不同,文化也存在一定差異。未來,他期望能夠與更多國家有合作。

從“抱團取暖”到“抱團出海”,中國影視的“出海”之路引熱議

侯鴻亮

中國影視的“出海”之路當然不會止步於東南亞國家,但希望拓展歐美乃至全世界的市場,一方面取決於中國文化能否在西方國家也得到更深度的認同;另一方面也需要內容製作方在滿足國內市場的基礎上,考慮全球化的需求,多挖掘與國際市場更加接近的內容。

出口之外,中外合拍也是影視作品“出海”中重要的一環。近年來,雖然中國電影和好萊塢的合作日益增多,但電視劇因為本土化的內容傾向,制式、長度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合拍仍存在很大難度。

對於如何提升中外電視劇合拍的機會,Charles Hirschhorn坦言,有了移動觀看、數字觀看、點播觀看等更多元的形式後,更短的制式在美國會更有吸引力,也需要更大的卡司和更高的質量。所以,未來較成熟的情況下,針對這種制式的國際合作會出現。此外,在一些真人秀、動畫片技術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合作潛力。

應該“抱團出海”還是堅守本土陣地?

在國家支持優秀文藝作品“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國產內容走出國門,為了能夠形成合力,達到理想的交流效果和出口方式,“抱團出海”成為當下許多影視公司的最優選擇。協作體應運而生。

在論壇開始前的領導講話中,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際合作司司長馬黎對協作體的成績給予了肯定,她表示,協作體成立半年多以來,在國際化影視內容的精品創作、國際影視交流交易平臺建設、海外影視節展聯合參展等方面,均取得了務實的成效,創造了1+1>2的聚合效應。

從“抱團取暖”到“抱團出海”,中國影視的“出海”之路引熱議

馬黎

對於影視劇“抱團出海”後,究竟能否帶來疊加效應、增量效應、聚合效應?論壇嘉賓也分別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侯鴻亮對“抱團出海”的形式高度贊同。他認為,協作體是促進中國交流的橋樑,一方面,他們把中國最優質的影視公司資源整合在一起,組成“國家隊”的規模,將有助於提升文化產品出口的規模、品牌、專業性和傳播效果;另一方面,國際市場也可以通過這個聯盟,對中國進行集中、深入地瞭解。

從“抱團取暖”到“抱團出海”,中國影視的“出海”之路引熱議

“我覺得國際市場確實有很大的空間,但因為文化、市場的差異,以及大家溝通的不夠密切,導致我們錯失了很多機會。”在他看來,由經驗最豐富的海外發行公司來組織大家“抱團出海”,是目前最優的出海方式。

同時,他也希望協作體能夠對出海作品有一些篩選,針對不同的市場進行有目的的投放。

應旭珺也對“抱團出海”表示贊同,她希望協作體本身發揮平臺和服務的作用,以平臺身份與世界各個大平臺建立一個對等的關係,才能提供一個最好的輸出介質。同時,她也表示,出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團結,不能搞惡性競爭。慈文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馬中駿對影視“抱團出海”卻持不一樣的看法。

從“抱團取暖”到“抱團出海”,中國影視的“出海”之路引熱議

馬中駿

他坦言,“儘管我對協作體非常支持,但是對於‘抱團出海’一類的口號,卻極力反對。”

在他看來,藝術作品出海“抱團”與否是沒有實質作用的。以印度電影為例,印度文化產業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色彩和形式,導致很多國家對其作品都有一定的排斥心理。但他們在出海的過程中沒有選擇“抱團”,卻以自己的方式逐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尤其去年以來,印度電影在中國市場的票房有了驚人的增長。

所以,他認為影視作品要堅守本土陣地。就當下的實際情況而言,馬中駿辛辣指出,中國影視要“走出去”,“首先把自己的功夫練好,第二是配套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要到位。”

很多年前,影視行業經歷了資金匱乏、創作人才不足的困境,經過多年發展,影視行業得到了迅速增長,吸引了大量資本的目光。在能量富足的情況下,中國影視行業希望以更團結、積極、主動的姿態走出國門。

從“抱團取暖”到“抱團出海”,在中國電視劇“走出去”的路上,除需要國家政策提供相應的保護外,如何做好內容生產、拓寬發行渠道、做好文化融合等問題,都是內容“出海”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文/小熊星】

The End

出品 | 北京獨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監 制 | 李星文

主 編 | 楊文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