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河南人驕傲的新飛電器 為何外資控股後就破產了?

近日,阿里拍賣平臺上出現一條新內容,新飛系新飛電器/家電/製冷器具三家公司的全部股權將於2018年6月28日10時-29日10時止(延時除外)進行公開拍賣,起拍價為4.5億元。此外,新飛電器名下部分土地、房產及建築也將於7月5日開始拍賣,起拍價1.15億元。

這意味著,這個曾經盛極一時,曾是無數河南人引以為傲的知名品牌,終於還是被歷史拋棄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新飛即將破產清算的消息一出,引無數人緬懷。

曾幾何時,新飛冰箱的廣告語“新飛廣告做的好、不如新飛冰箱好”紅遍大江南北,那個年代,很多家庭以有一臺新飛冰箱而自豪不已。

如今這家曾經叱吒風雲的國產老牌家電廠商在幾經波折後還是逃脫不了破產清算的命運。

據悉,新飛破產後會清退所有員工,預計補償金額達到了1.58億元,債權申報總額超過了25億元,而新飛賬面總資產不到11億,即使是算上新飛電器/土地的拍賣價,也難以償還所有債務。

新飛在留給無數人一聲嘆息的同時,也留給了這個時代一個深刻的教訓。

曾是河南人驕傲的新飛電器 為何外資控股後就破產了?

新飛成立於1984年,可以說個“80後”。巔峰時,和海爾、容聲、美菱並稱為冰箱品牌“四朵金花”,市場份額長期霸佔前三。2002年,僅國內市場佔有率就高達18.88%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冰箱大佬。然而到現在,新飛冰箱已經徹底淪為邊緣化品牌。

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新飛淪落到如此下場?

有媒體分析稱,是新飛經營不善屢次失誤、高層流失、員工罷工等導致的,其實,這些都是表象,最主要還是戰略失誤,而戰略失誤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失去自主經營權。

很多人覺得是新飛自己作死,走到今天也是咎由自取,殊不知新飛的背後是外國資本在作祟。

新飛走的下坡路,繞不開新加坡的豐隆。

1994年,中國正興起一場招商引資的大潮,當地政府希望引進外資入股新飛。這一年,新飛合資公司成立,新飛電器、新加坡豐隆電器、新加坡豫新電器三方分別持股49%、45%和6%,由於豫新電器由豐隆電器掌控,相當於新飛電器的控股權已被豐隆電器掌握。

此後新飛的各種戰略運營再也無法順風順水執行,多元化發展的戰略,先後都被新加坡董事會否決。

2005年,新鄉當地政府再次將新飛39%的股權出售給豐隆,至此,豐隆對新飛電器的持股比例一躍升至90%。中方的經營管理權徹底喪失,新飛從國企徹底變成了外資企業。

之後新飛開始每況愈下,管理層大換血、員工十年不漲工資等情況陸續發生。盲目進軍小家電,質量難以保證,市場負面消息不斷出現,新飛品牌形象嚴重受損;新管理層甚至不斷消減渠道,使得銷售額進一步下滑,形成惡性循環。

公開資料顯示,豐隆亞洲隸屬於新加坡豐隆集團,該集團創立於1963年,是新加坡最大的房地產和酒店業投資發展商和標竿企業,也是世界跨國性的集房地產、銀行與金融服務、酒店等綜合類的企業集團。

豐隆集團本身不做製造業務,又對中國家電市場不熟悉。在豐隆全面接管的幾年間,盲目實行權力,導致新飛業績急轉直下,關閉了空調線、新飛九廠、小冰箱線,還致使新飛錯過了多元化發展的機遇。

如今新飛淪落到了破產清算的地步,在令人唏噓的同時,要知道,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其實是新加坡的豐隆。

大股東一甩手走了,留給河南新鄉的卻是一地雞毛。

儘管目前,我們依然還可以看到新飛冰箱的蹤跡,但是早已與同行海爾等品牌相去甚遠。如今的新飛,只能在區域和三四級市場艱難的掙扎著。

從風光無限的四朵金花之一,到數次停產復產,再到如今大股東全面撤資,新飛冰箱可謂命運多舛。

未來誰會接手新飛?新飛還能不能活下去?還能走多遠?關於這些問題,誰也不知道。從某種意義上講,新飛的隕落是時代的一個縮影,映照的是老一代家電企業在轉型大潮中的困境與掙扎。

可見背靠大樹未必都好乘涼,一旦被資本綁架,喪失自主經營權,外行的胡亂指揮,只會加速企業的消亡。

“新飛現象”值得警惕

通過新飛,我們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

中國知名品牌一旦被外資收購或控股大多都逃不掉衰落或死亡的命運。筆者暫且把這個稱為“新飛現象”。

大寶、小護士、哈爾濱啤酒等都是80、90後耳熟能詳的民族品牌,然而在生活中,你會發現,這些品牌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憑空消失了。

2003年,歐萊雅收購“小護士”,那時的小護士是國內排名第三的護膚品品牌,品牌認知度高達99%,被收購後,歐萊雅重新改造推出新的小護士,市場佔有率急速下降,多年過去,如今在市場上早已銷聲匿跡。

2013年,同樣是歐萊雅,收購“中國面膜第一股”美即,隨後美即退市。到2016年,美即面膜在2016上半財年就共計虧損15.8億元。隨後,美即又被第三方曝出2016年整年的回款不足2億元的消息,較2012年巔峰時期13.5億元下滑90%。如今市場上也鮮少見到美即的身影。

2011年,肯德基母公司美國百勝餐飲集團以每股6.5港元的價格現金收購小肥羊,股權增加至93%。輝煌時期的小肥羊店面數量達到721家,但在百勝集團的經營下,持續的關店,解除加盟商,導致小肥羊從頂峰逐漸滑落。

……等等

很多國產知名品牌,被外資全資收購或控股後,不但沒有壯大,反而持續衰落。有的因為改頭換面,有的調整經營策略等,各種手段或原因不一而論在被外資收購的本土民族品牌中,大多難逃消亡和被雪藏的命運。

即使有少數熬出頭的中國品牌,在海外推廣的前期還要披上外國品牌的外衣才有銷路,中國品牌根本沒有亮相的機會,淪落得為歐美品牌作嫁衣的地步。

一份數據顯示,最早的老品牌大概有6.5萬個,現在市場上能見到的大概是1500個,經營比較正常的大約僅佔10%。

不知是這一切純屬巧合還是有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但如果是外資企業有意為之,應當引起國人的足夠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