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飛「死」於資金鍊斷裂?真相是什麼?

6月初,阿里拍賣平臺上已經掛出了新飛全系品牌——新飛電器、新飛家電、新飛製冷器具三家公司100%股權的拍賣信息。一時間,各大媒體爭先報道,把新飛“破產重整”病灶歸結為資金鍊斷裂,劍指“新加坡豐隆集團”。而背後真相是這樣嗎?新飛究竟錯在哪裡?

新飛“死”於資金鍊斷裂?真相是什麼?

根據伊查克·愛迪思提出的企業生命週期理論,可以把新飛整個企業發展軌跡劃分為四大階段。

第一個階段:導入期

1983年—1986年,新飛從前身“新鄉市無線電設備廠”轉向“白色家用電器”製造探索。

1986年“新鄉-飛利浦”牌冰箱正式上市銷售。

第二個階段:成長期

1987年—1995年,新飛進入快速發展期,1992年新飛冰箱被譽為“國禮”,成為國家領導人外出訪問首選伴手禮。

1994年外資入股新飛,新加坡豐隆集團、新加坡豫新電器與新飛集團三方合資,成立了河南新飛電器有限公司,其中新飛集團佔股49%,後兩者分別佔股45%和6%。

第三個階段:成熟期

1996年—2005年,國企股改後,新飛如虎添翼,迅猛發展。1996年以來,新飛連續8年產銷電冰箱突破一百萬臺,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位居中國電冰箱行業前列。

2002年,新飛冰箱的產銷總量躍居中國冰箱行業前兩強,扣除出口因素,僅國內市場佔有率就高達18.88%以上(海爾冰箱2017年以17.3%的市場份額位列全球第一,可想而知新飛當年是多麼牛氣);同年新飛集團與新飛電器分離經營。

到2005年新飛創造300萬曆史佳績,巔峰時期市場份額一度直逼20%;同年,新飛國有股權轉讓,新加坡豐隆電器股權上升到90%。

第四個階段:衰退期

2006年—至今,2006年開始到2010年間,新飛銷量漲幅回落,持續下滑。到2011年開始持續虧損,以至於前後出現三次停產,新加坡豐隆集團無奈撤資導致新飛“被拍賣”。


新飛之“死”根本原因並非“資金鍊斷裂”

從新飛的生命線不難看出,處於衰退前半期(2006-2010)的新飛,絕對控制權完全掌握在新加坡豐隆集團手裡,對於這家新加坡最大的房地產和酒店業投資發展商和標竿企業來說(集團已在美國、英國和新加坡等多國上市),資金根本不是問題。相反就當時新飛品牌勢能、銷售量、盈利能力、資本背景等綜合來看,理論來說應該是新飛創新高的黃金時期。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新飛在這關鍵的5年裡,失去自我,慢慢毀滅自我?把擁有雄厚資本的豐隆集團逼得不得不撤資?


“盲目多元化+單一品牌戰略”才是真正的死因

※多元化萌芽期,錯誤的開始。

早在2002年,新飛就被一分為二,開啟了看似黃金滿滿的多元化之路。新飛電器獨立經營之後,次年新飛集團開始重操舊業,幹起了老本行—“專用汽車”(經營包括冷藏保溫車、廂式貨車等)。回顧歷史,新飛最早是由多家企業重組設立的“新鄉無線電設備廠”,配套生產軍用通訊車。而2003年的新飛在消費者心智當中早已不是當年的“專業生產通訊車的新飛”。

新飛“死”於資金鍊斷裂?真相是什麼?

“新飛廣告做得好,不如新飛冰箱好”這才是消費者心智中純正的新飛認知。

《定位》系列理論告訴我們:一個品牌只能代表一個品類,這是心智決定的。企業不能奢望利用“品牌的光環效應”來複制單一品牌下多品類爆品。消費者心智中“新飛=冰箱”,如果非要把“專用汽車”和“新飛”劃上等號,那等同於掩耳盜鈴。

新飛“死”於資金鍊斷裂?真相是什麼?

※多元化深入期,錯上加錯。

新飛不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在2005年拓寬了專用汽車的經營範圍,車型覆蓋到粉塵物料運輸車、混凝土攪拌車、液體運輸車等等。新飛期望於歷史悠久的“新飛前身”(中國最早的專用汽車製造之一),來強化2005年的“新飛專用汽車”的信任狀。而實際上,此時的“新飛冰箱”早已深入人心,消費者就認可新飛做冰箱是專業的,而做專用汽車是業餘的。認知就等於事實,消費者根本不給企業狡辯的機會。

新飛“死”於資金鍊斷裂?真相是什麼?

企業多元化戰略最可怕的是被短期的利益迷惑,從營銷角度來說任何一個產品都會有一定的市場,但是往往只能品類之王才能存活到最後。此時的新飛不但沒有察覺到,“單一品牌多元化”戰略正在慢慢透支“新飛”這個冰箱品牌。

※多元化氾濫期,新飛雪上加霜。

2005年新加坡豐隆電器取得了新飛電器絕對的控制權。

次年,新加坡人張冬貴就職,開啟長達5年接管新飛電器的職業生涯。在這期間,新飛電器連續空降400多名高管,幾乎將新飛所有中高層管理大換血。從此之後,新飛再也不是新飛人的新飛,新飛人只是個打工者。

2005年新飛創造了300萬曆史佳績,巔峰時期市場份額一度直逼20%,新飛迎來了“黃金收割期”。也正因此,在2006年到2010年之間,新加坡人帶領新飛電器開啟了瘋狂的多元化戰役,以期利用“新飛黃金之身”收割更多的“黃金韭菜”。

新飛“死”於資金鍊斷裂?真相是什麼?

本身既不做製造業務,又不瞭解中國市場的豐隆卻決定向包括電飯煲、油煙機、電磁爐等小家電的領域進軍。由於不具備小家電的技術、工藝和人才,負面消息不斷,產品曾被曝出存在嚴重質量問題,一度重創“新飛品牌”。

2010年,張冬貴卸任。此後,新飛電器不斷更換掌舵者,但都在多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反而離新飛崩盤越來越近。

新飛“死”於資金鍊斷裂?真相是什麼?

2011年開始,新飛迅速跌落神壇。

2011年至2016年,新飛電器的虧損金額分別是5166萬元新幣、1.17億元新幣、3763萬元新幣、6064萬元新幣、1.1億元新幣、1.3億元新幣,6年時間虧損總計5.07億元新幣,按照當前的匯率換算,虧損額約合24.83億元人民幣。

在2017年新飛電器宣佈停產之後,2018年2月,新飛一度復工,因為當時豐隆亞洲曾透露將為資金鍊緊張的新飛電器注資10億到20億元,用於生產線改造、產品研發和營銷推廣等。結果,時間剛到4月,豐隆就發佈公告,明確從新飛撤資。

新飛“死”於資金鍊斷裂?真相是什麼?

至此,盲目地多元化,自始自終的單一品牌戰略把新飛送上了“斷頭臺”,即便是豐隆履行承諾增資,如果不修正多元化戰略,依舊是泥菩薩過河。

用錯了方法怎麼自救都是錯誤的結局,那麼新飛究竟該如何應用多元化戰略呢?

企業多元化戰略三金句

第一句:小市場,做雜貨店;

第二句:大市場,做專賣店;

第三句:多元化的企業,專家化的品牌。

對於新飛而言,所處的行業--冰箱、空調、小家電、衛浴、廚電等等都屬於全民需求,市場巨大。所以每涉足一個品類時,不要力求面面俱到,反而要懂得聚焦,打造核心品項(爆款)。前面提到,一個品牌只能代表一個品類,這是心智決定。企業要多元化發展,一定要啟用全新的品牌或者啟用副品牌,這一原則在蘋果自救案例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新飛“死”於資金鍊斷裂?真相是什麼?

1997年9月,距離蘋果公司幾乎破產只有兩個月的時間。此時,曾在1976年參與創辦蘋果公司的史蒂夫·喬布斯同意回到蘋果,臨時擔任首席執行官。

不到一年時間,蘋果的情況就得到了徹底改觀。喬布斯將蘋果的15個臺式機型號減少到1個,將所有的手提及手持設備的產品型號減少到1個,還完全剝離打印機及外圍設備業務,將6個全國性的零售商縮減到1個。

喬布斯每進入一個全新品類,都會為這項業務啟用副品牌名。電腦叫Mac、Mp3(硬盤存儲)叫iPod、Mp4叫iPod touch、手機叫iPhone、平板電腦叫iPad……

是的,喬布斯用“聚焦+副品牌多元化戰略”,救活了蘋果。

新飛“死”於資金鍊斷裂?真相是什麼?

如果,新飛早早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採取正確的多元化戰略,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但願,新飛下一任接盤俠能懂得並應用“企業多元化戰略三金句”自救。但如果依舊死性不改,那一代驕傲“新飛”就真的終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