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之下的元嘉北伐,何以失敗告終?文臣主戰武臣反對暴問題所在

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是一位比較有作為、有抱負的帝王。在他在位期間,南北朝對峙的格局已逐漸形成。為了收復中原失地,他曾於元嘉年間三次揮師北伐,然而卻均以失敗告終。尤其是第二次的北伐,對江北各地造成的破壞尤大,江南人民也在恐慌震盪中,久久不能平復。

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大臣崔浩因在主持修撰的國史中暴露了拓跋氏祖先的羞恥屈辱史,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誅殺,受牽連的還有不少北方漢族豪門氏族,一時間北魏國內的民族矛盾變得尖銳起來,政局也開始變得動盪不安。

此時的南朝宋在元嘉七年(430年)經過第一次北伐的慘敗之後,開始偃武修文,在宋文帝劉義隆的勵精圖治下,南朝宋出現了被史書稱為“盛世”的繁榮局面,國力也是自東晉以來乃至在整個南朝中最為強盛,這一時期被史家稱為“元嘉之治”。

盛世之下的元嘉北伐,何以失敗告終?文臣主戰武臣反對暴問題所在

“盛世”之下讓宋文帝信心大增,北伐中原收復失地的想法越來越強烈,今見有此良機,遂再次提出北伐。此議一處,丹陽尹徐湛之、吏部尚書江湛、彭城太守王玄謨等紛紛上表贊同北伐。尤其是王玄謨更是北伐的堅定支持者,他在之前就曾多次“陳北侵之計”,深得文帝的賞識,文帝曾對大臣殷景仁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王玄謨的北伐陳說,常讓宋文帝每念及收復中原的抱負就感到熱血沸騰。

然而朝中也有不少反對者,但有意思的是,不同於以往在要發動的戰爭中,武將摩拳擦掌文臣瞻前顧後的情形,這次的支持者大多是文臣,而武將蕭思話、劉康祖、沈慶之等則紛紛表示反對。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直截了當的說“馬步不敵,為日已久矣。····道濟再行無功,彥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謨等未逾兩將,六軍之盛,不過往時。恐重辱王師,難以得志。”步兵較騎兵本處劣勢,昔日檀道濟、到彥之兩位名將北伐尚且失利,今王玄謨的才能還能超過他們不成,且軍隊的實力也沒比往日強大,在這麼不合時宜的時機下貿然北伐,不是自取其辱嗎?

盛世之下的元嘉北伐,何以失敗告終?文臣主戰武臣反對暴問題所在

宋文帝不以為然,只讓徐湛之、江湛出來和他們爭論,沈慶之等人“固陳不可”,最後沈慶之憤然說道:“治國譬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問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術業有專攻,打仗的事情應該問我們武將,那些文臣有比我們更瞭解嗎?然而宋文帝的北伐之志,此時無人能動搖。

盛世之下的元嘉北伐,何以失敗告終?文臣主戰武臣反對暴問題所在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秋,宋軍分五路北伐,剛開始宋軍一路猛進,很快王玄謨就率軍佔領了中原大部,然而到了冬季,河面結冰騎兵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魏主拓跋燾開始全面反攻,宋軍一路退卻,魏軍“所過無不殘滅,城邑皆望風奔潰。”王玄謨見此驚慌失措,棄軍南逃。於是魏軍一路南下,直至瓜步(今江蘇六合),隔江直接威脅宋都建康,建康震懼。好在拓跋燾久居塞北,不服南方水土,加之軍資供給困難,不久就“掠居民,焚廬舍而去。”至此元嘉北伐以宋軍的徹底失敗而告終,這也許就印證了沈慶之的那句話“耕當問奴,織當問婢”的正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