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速效醫案13則(扭傷、蕁麻疹、肛周瘙癢等)

針刺速效醫案13則(扭傷、蕁麻疹、肛周瘙癢等)

針灸速效治病

作者/司言詞

  • 腕關節挫傷
  • 曲澤穴壓痛

某男,45歲,司機。自訴2009年7月空調房間停留時間過久後,覺右側胳膊回彎處中心點附近疼痛,做甩手動作時痛更甚。初時不在意,未做特殊處理。遷延4個月後疼痛加重而來診。査體:右曲澤穴處有明顯壓痛,局部無紅腫。

  • 急性腰扭傷
  • 體會

(1)《黃帝內經》中關於繆刺、巨刺的應用必須符合三條原則,否則針刺時效果不顯。三條原則是:

病在左而右側脈象異常,反之亦然。

病在左而右側脈口溫度異常,反之亦然。

病在左按右側而痛減,反之亦然。

(2)得氣與否是取效的重要一環。

《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有云:“·····刺之而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靈樞·九針十一原第一》有云:“夫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汙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當時,埋針後令其稍坐5分鐘,然後站起試著行走,雙膝痛點已不痛。患者當時驚喜莫名,自言此小小的針果能治病乎?餘笑而未答,只言3天后見分曉。3天后,果如斯言,此女來取皮內針時,笑容滿面,言“雙膝已不痛”,稱謝而去。患者一次埋針而愈。

  • 體會

3、隱白穴針刺法治癒膝關節痛

吳某,男,48歲,機關幹部。2007年5月4日來診。自訴:2個星期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膝關節處痛,平時走路微痛,勞累或天氣變化時覺症狀加重。餘無不適。

查體:右膝近陰陵泉附近沿足太陰脾經走向二寸範圍內壓痛,按之痛甚,局部無腫脹。無外傷史。診斷:外邪風寒溼侵襲致足太陰經經脈閉阻,不通則痛矣!治宜通經止痛。辨證選隱白穴治之。3次而愈。

  • 體會

(1)隱白穴為足太陰脾經井穴。此患者痛點在足太陰經經脈之循行線上,按“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選隱白治之。

(2)用隱白治痛,針灸臨床較少報道。根據經驗,實踐中每遇下肢麻痺、膝關節痛及足底痛的患者,餘常習慣以隱白穴治之,每見奇效。

唐某,女,37歲,教師。2008年5月5日來診。自訴5天來,每於清晨6點30左右,左肩肩髎穴處必痛,痛時不以手觸碰亦痛,翻身或以手按之時痛甚,但過了這個時間皆不痛。無外傷史。餘無不適。患者以前從未遇到此情形,遂來我處求診。

根據患者的情況,其肩痛,痛有規律,痛在清晨5-7點之間,其時人身之氣血流注於手陽明大腸經(卯時)。按《靈樞》:“病時間甚者取其腧”的原則,餘取手陽明大腸經之腧穴三間治之,針畢,留針40分鐘。針後,告知患者,第二天清晨自己體會肩部是否還痛?結果,第二天,我剛上班她即來告知,肩痛未發。為鞏固療效,又針一次,而愈。至今未復發。

  • 體會

子午流注針法,始創於宋金元時期,首載何若愚《流注指要賦》。《靈樞·衛氣行第七十六》雲:“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子午流注就是以這一理論為指導,以五腧穴為基礎,結合四時干支的運算,創立的具體的按時配穴法。針灸臨床,吾等每見按時發病的患者,以常規針刺法治之則很難奏效。按子午流注針灸法治之,則每見奇效。

方法:患者俯臥位,皮膚常規消毒後,用毫針直刺入穴位,得氣後行平補平瀉手法,務使針感達到下肢發涼之部位,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行針一次,每次行針1分鐘,均平補平瀉。30分鐘後,針刺畢在雙委中穴刺絡拔罐,各拔出瘀血2~3毫升,此時患者覺雙膝關節以下寒涼已去掉一半,皮溫也恢復很多,驚喜莫名,連連問是否會反彈?

餘給予正面肯定之回答,囑其繼針,言一天針一次,連針5天,不涼亦針,梅花針最好再做一次,以鞏固療效。第二次,如上法針之後,患者覺兩小腿已不感寒涼,恢復如常,因其有些懼針,故又針一次繼作一次梅花針而已之。至今回訪未復發。

  • 體會

(1)小腿發涼證(注:治此疾亦可用陰市穴灸之,效亦宏);

(2)後頭痛(但要注意補瀉手法,醫者拇指要輕微向後捻轉1~2分鐘以行針);

(3)習慣性便秘(針刺或點穴均可,但用此一穴治便秘要與太溪、三陰交、飛虎、豐隆等一針療法選穴辨證而用之);

把單穴的功能主治發揮到極致,是真正貫徹《靈樞·官能第七十三》“稀而疏之”用針原則的有效途徑之一。

方法:患者仰臥,患側穴位皮膚常規消毒,以隨咳進針法進針,得氣後,施行呼吸補瀉之瀉法,亦即呼氣出針,吸氣進針,反覆操作3~5次,並囑患者多做深呼吸的動作,以帶動病患處氣血運行,同時自行輕揉患處,促進經脈暢通。

其時,患者在餘第一次運針期間已感痛衰大半,非常驚訝,不敢相信疼痛會好轉如此之快。留針20分鐘後出針,覺患處微痛。第二天按上法復針一次而愈。為鞏固療效,不痛後又在患處以梅花針輕輕叩刺,見血珠後以小號火罐吸拔之,吸出瘀血2毫升。

  • 體會

此處用的是彭靜山的首尾取穴之法。足少陰經起於湧泉,止於俞府。患者痛在俞府,故取湧泉治之,效乃宏。

針刺方法:常規針刺,丘墟透照海穴先補後瀉。曲池用瀉法。其時,針入得氣後,稍一捻轉,還沒有經明顯之補瀉,患者即感痛消大半,真是效如桴鼓。留針30分鐘,起針時患者說,患處微痛。為加強療效,在患處用梅花針叩刺,待見血珠後,以大號火罐吸拔之,吸出3毫升瘀血。一次而愈。

  • 體會

患者病變處為足少陽經所屬,按“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選足少陽經之丘墟透照海治之,可交通少陽少陰兩經經氣,共奏調勻胸脅部氣血、通經活絡之功。

方法:常規消毒。常規針刺。均用瀉法,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行針一次。行針期間,醫者幫患者頻作推拿之理指法。以促進雙手五指之氣血運行。每日1次。1次痛減,五指屈伸無力大為緩解,3次病情減半,共針7刺而愈。

  • 體會

方法:因患者年紀既輕,又是第一次針刺,為避免暈針,針刺時取仰臥位。常規消毒,用28-32號1.5寸毫針,快速直刺入穴位,進針一寸左右,得氣後施行平補平瀉手法,維持中等刺激量。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行針一次。

  • 體會

(1)“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故取手厥陰心包經穴治之。

(2)間使穴屬手厥陰心包經,臨床證明,此穴具有很好的清熱涼血之功。故對急性蕁麻疹效佳。

方法:患者仰臥位。常規消毒健側穴位皮膚,用28-32號3.5寸毫針,針尖斜向照海穴,快速進針3寸左右(可在照海穴觸及針尖,但不要穿透皮膚),待局部有酸、麻、脹、痛等針感後,採用快速提插捻轉之瀉法,留針30分鐘,其間行針3次,每10分鐘行針一次。

留針期間,囑患者儘量做腕關節的活動,以帶動局部氣血運行。該患者在針入得氣1分鐘後即感腕關節疼痛大減,第一次運針(即留針10分鐘後)痛衰大半,留針30分鐘後,患處已不痛,僅覺患處微酸而已。第二天,同樣辦法復針一次而愈。

  • 體會

此患病變在陽池穴附近,乃手少陽經脈局部因外傷而閉阻所致,不通則痛,而手少陽和足少陽脈氣相通,故取足少陽經穴丘墟透照海治之。此處亦有“上病下取”之意。遠端取穴,更能疏通閉阻之經脈,以利舒筋活血,通則不痛。

以上三則針刺速效治病的案例,或遠端取穴,或近處取穴,各有千秋。其之所以能速效,乃是辨證準,用穴精之故。正如《金針賦》所言:“·····自先聖,傳之後學,用針之士,有志於斯,果能洞造玄微,而進其精妙,則世之伏枕沉痾,有緣者遇針,其病皆隨手而愈矣。”

方法:患者取俯臥位。穴位常規消毒。用28-30號3寸長毫針,垂直快速刺入穴位,進針2.5寸左右,待得氣後,行透天涼手法。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行針1次。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此患者按上法針刺後,肛周瘙癢日見減輕、3次後已基本不癢,繼針2次。共針5次而愈。

  • 體會

《靈樞·經別第十一》:“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於腎······”按“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之治則,針刺承山穴可起到理氣調腸之功。肛周瘙癢為大腸有疾,故臨證選承山穴治之。

方法:患者取坐位。穴位常規消毒。取28-30號1寸毫針對準穴位快速刺入,進針0.5~1寸深,以得氣為度。患者覺有痠麻脹感後,留針40分鐘,每10分鐘行針1次。針後2小時內勿洗手。按上法針刺,此患一次痛衰大半,二次而愈。

  • 體會

(2)上法對各種牙痛,如齲齒、急性牙髓炎、牙根尖周炎、牙周炎、牙齦炎、牙損傷及拔牙後疼痛,經1次針刺後,大多數獲佳效。

方法:患者取坐位。穴位常規消毒。用28-30號1.5寸毫針,快速直刺入穴位1~1.2寸深。得氣後,行強刺激手法,並囑患者頻做深呼吸及儘量做擴胸等活動,以帶動患處氣血運行,促進經脈暢通。留針40分鐘,每10分鐘行針1次。

留針期間,醫者在患者胸脅部位疼痛點之背部對應點行推拿點按之法,乃取以陽治陰之意。其時,針入行針1分鐘後,患者已覺疼痛大減。留針畢,出針後,再按患處,患者言:大體已不痛。為鞏固療效,第二天覆針1次,2次而愈。

  • 體會

(2)針灸臨證,後溪穴應用十分廣泛。臨證凡落枕、頸椎病、肩周炎(肩後痛)、胸脅屏傷、急性腰扭傷、面肌痙攣、胸腰椎小關節紊亂綜合徵、外感之咽喉腫痛、急性蕁麻疹、面部環口黃水瘡等,可首選後溪穴治之。

⊙運營編號:GYZX00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