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灭佛,史称“三武灭佛”,他们为什么要灭佛?

你予的暖

三武灭佛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时期对佛教采取的大规模扼杀和打压行动。

佛教乃外来宗教,汉明帝刘庄在位期间(约在公元67年左右)传入中国。佛教的发展,为寺庙和僧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根据当时律法规定:佛教中人不仅享有免税、免征兵役等特权,还包括田地、女婢和奴隶等私人财产。

财富的严重不平均,引起了世俗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武宗灭佛时曾经说道:天下十分财,而佛有七八。

再加上僧侣不守戒律,强行霸占田地和婢女,产生了很多的社会矛盾,不得不需要统治阶级的插手。

如此一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就自然被打压甚至是灭杀了。

下面由笔者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三武灭佛。

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为了统一北方,鼓励全民皆兵。而当时的僧人,是可以不用服兵役的。

于是太武帝下令: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时任宰相的崔浩抓住机会劝谏太武帝摒弃佛教,改信道教。

道教的兴起,自然造成了佛教的渐次衰弱。此时的太武帝,对佛教还并无恶意,只是单纯的不喜欢罢了。

慢慢的,部分佛教僧侣不守清规,尽干些伤风败俗的事情,逐渐引起了太武帝的厌恶。

再到后来,佛教僧人被传和当时起兵反魏的胡人盖吴暗中勾结,这彻底的激怒了太武帝,于是下令把全寺的僧众全部杀害。

宰相崔浩进一步劝太武帝,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灭佛行动。一时之间,长安城大小经像被焚毁,佛教僧侣被全部诛戮,全国上下,一片动乱。


北周武帝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时期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武帝掌权之前,宇文护掌管宫中大权。宇文护是佛道的主要倡导者,为迎合宇文护的心意,大力发展佛道。

公元572年,周武帝诛杀宇文护,大权在握。

不久又召集道士、僧侣、百官再次讨论佛、道、儒三教的问题。这一次,佛教被列为三教之末,灭佛之兆初露端倪。

公元574年,国家急需扩充军力和兵源,而佛教再次成为刀下之羊。

周武帝对外宣布:

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

自此之后,北周境内

“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兰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

公元577年,周武帝继续推行灭佛政策。这次做的更彻底,直接后果便是摧毁寺庙4万座,强迫300万僧、尼还俗。

北周武帝较为成功的灭佛政策,对于国家来说是莫大的好事,负担减轻了,社会矛盾减少了,兵力增多了(僧侣还俗入伍),为北周灭齐乃至北周统一北方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武宗

佛教在唐朝时期,发展一度达到巅峰。到了中唐以后,由于道教的兴起,佛道之争渐渐剑拔弩张。终于在唐武宗时期,佛教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唐武宗年号会昌,这次灭佛又被称为会昌法难。

从国家角度来说,唐武宗灭佛主要是因为当时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从个人原因出发,唐武宗本人是信奉道教的,自然对佛教没什么好感。

灭佛后的僧侣还俗,扩充了国家兵力。寺庙拆毁以后,国家负担明显减轻。很多的佛像和法器被铸成铜钱,充实了国库。

总结来说,三武灭佛之所以会发生,离不开政治、经济和宗教方面。但归根结底的说,一方面在于佛教的日益发展,侵犯了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统治者信奉道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佛教被打压的一个原因。


奇点历史

第一次是魏太武帝灭佛,魏太武帝在一次镇压叛乱时,在一寺院发现武器,怀疑寺院参与武装叛乱,心中大怒。

因为魏太武帝对寺院心怀仁慈,前后几任帝王都赏赐大量的良田给寺院,并且定期给寺院捐钱。因此当时的寺院相当有钱,小日子垸的比平常百姓要好出很多,很多贫困人家的孩子都愿意到寺院来做和尚。

魏太武帝认为寺院的和尚们不守清规,不懂感恩,对国家构成潜在危险,还敢私藏武器,阴谋参加叛乱,于是下令将佛像、经论毁灭,将和僧人杀死,把寺院平掉。

第二次是,周武帝灭佛,有一个叫卫元嵩的人给周武帝上书,认为“唐、虞无佛图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但利民益国,则会佛心耳。夫佛心者,大慈为本,安乐含生,终不苦役黎民。”因此,他建议周武帝灭佛。

当时社会也同样出现了寺院侵占大量良田,国内僧人数量过多,而僧人又不参加生产劳动,以收租为生。在当时朝中重臣的建议下,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一时间,北周境内“融佛焚经,驱僧破塔……

社会上的劳动者数量马上增加,兵源也有了保障,周武帝的目的也达到了。

第三次是唐武宗,此前大文学家韩愈从儒家立场出发,予以坚决反对。他上表认为,佛教只是夷狄之法,非中国所固有,只是在东汉时才传入中国,因而不合先王之道。又说,佛教的流行使“乱亡相继,运祚不长”,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唐武宗自己又比较喜欢开国皇帝李渊,相信道教太上老君是他们的祖先,还是信奉道教靠谱。于是开始灭佛,最终“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同时还“勒大秦穆护、祆三千余人还俗”,以使“不杂中华之风”。

史书记载“三武一宗”这四次灭佛的主要原因,各帝王动机不一,情况各不相同,但如出一辙。无非是政治原因;思想文化领域的冲突;僧团道风方面的缺陷;僧俗之间的经济利益的矛盾方面等问题。宋代宗颐禅师为此做过检讨:“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寺空,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检守真风。”古德云:“要想佛法兴,只有僧赞僧。”又《百丈清规》云:“道场以无事为兴旺”;佛陀曾经说过,我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而僧人不守戒律,破坏僧团,不守清规,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

解析三武一宗灭佛的影响究竟是什么

  三武一宗灭佛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从经济上来说并没有给当时社会经济带来太大的好处,反而由于三武一宗灭佛实行的手段太过残酷,杀了很多青壮年劳动力,使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力。从政治上来说,三武一宗灭佛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因为当时3个皇帝采取的手段非常毒辣,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所以也动摇了其本来就不稳固的统治基础,不仅没达到巩固统治的效果反而还给统治造成了危机。

其实从思想上来说,三武一宗灭佛的影响也同样巨大,因为当时佛教在社会中是占据主流的,是占据统治地位的,而三武一宗这4位皇帝强制性的限制佛教发展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人民百姓的感情,也控制了他们的思想,限制了思想活跃度,也不利于古代思想的进步和开放,对于人民来说,三武一宗灭佛无异于扼杀了他们的精神支柱,导致一些人心中有了报复社会的想法,其实三武一宗灭佛的影响还有很多,比如在社会生活上三武一宗灭佛摧毁了很多道场和寺院,使得当时人们在闲暇之余没有很好的消遣去处,也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不利影响。

在文化方面,三武一宗灭佛也烧毁了很多珍贵的佛教书籍,一些寺院中珍藏的文本也通通付之一炬,所以三武一宗灭佛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发展在此时期遭遇重创。

从另一侧面来看,灭佛并不是没有一点好处。

佛教在历史上是对社会有许多危害的宗教,皇帝和达官贵人对他们赏赐大量的田地和金钱,让他们过上奢华的生活。许多低层人员纷纷加入,导致劳动人口数量大量减少。而僧人却不用劳动,靠收租和供奉为生,严重影响了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加剧了贫困人口的增加,加重了一个国家的负担。

作为一个外业宗教,他的思想打乱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导致社会思想不统一,社会出现了一定的混乱现象。

直到皇权专制社会后期,皇帝们开始推行三教合一,中国的宗教和思想之争才慢慢减少,整体社会才保持一个稳定性。


新知传习阁

佛教自从东汉时代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中国主流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三教融合的趋势。儒家、道家从佛教中吸取思想,而佛教由于是外来户,也自觉不自觉地迎合了儒道文化,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情况。

我们先来说说佛教的价值观。佛教是一种出世型的哲学思想,认为一切皆空,都是幻象,否定现实世界,否定人生的价值。佛是觉悟者,是经过修行,达到“觉行圆满”的大彻大悟者。这种境界叫“涅槃”。所以,佛教的理想人格是涅槃。佛教认为人生皆苦。人生有八种必须承受的苦难。分别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而苦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太多了。因此,消除人生苦恼的途径是消除人的欲望。“见美女时当虎狼看,见黄金时作粪土看”。既然四大皆空一切皆是虚幻,那么就要无争,就要忍辱负重。黄庭坚说,“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只有能够熄灭一切情欲和苦恼,才能超凡入圣,达到涅槃的境界。

这些价值观看起来相当美好,但问题是,在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上,佛教和儒家道家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历史上出现三次或者四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看起来是偶然,实际上却是一种必然。因为当在某一个时期,佛教的极度兴盛时候,影响了冲击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了国家的经济政治的稳定的时候,必然会引发灭佛运动。

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称为三武一宗。

1.北魏太武帝灭佛。自太平真君五年始,至其驾崩,废佛时间共六年。我们可以看到太平真君的这个年号,很显然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道教。而历史上有关道教和佛教的争论甚至是谩骂,实在太多的例子了。道教认为老子化胡,是道家的创始人到西域去感化了西域的人,从而形成佛教。这个意思是说,老子才是佛教的创始人。而佛教显然不同意,就说老子是释迦摩尼的弟子,反正大家都说自己的始祖比对方的始祖高一个辈分,甚至连儒家也躺枪,佛教说孔子、颜回等人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这其实就埋下了灭佛的种子。

2.北周武帝灭佛,自建德三年(574年)始,至其驾崩(578年),灭佛时间共五年。你看这个年号,建德,很显然儒家是主流意识形态。

3.唐武宗灭佛,自会昌二年,灭佛时间共六年。史称“会昌法难”。唐武宗灭佛,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后,国家经济虚弱,需要大量的财富和人力资源,而当时财富和人力资源都高度集中在佛教的手里,你说他不灭佛教去灭谁?

4.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灭佛。表层原因是后周世宗柴荣生性不喜佛教。实际上却是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交织的结果。

下面,好玩的国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终极原因是意识形态上的冲突。俗话说,爱情是看五官,分手是看三观。三观不合,必定打得头破血流。唐代大文学家思想家韩愈是反对佛教的斗士,他说,佛教来自于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反对儒家,不知孝敬,不服君主,这个就是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冲突。

2.佛教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几乎能够掏空整个国家。大量的农民甚至高级人才都去信佛,而佛教占领大量的土地资源,还不要纳税,国家的经济命脉收到严重威胁。

3.佛教要禁欲,要抛家弃子,还不可以生育,长远下去这就是威胁到国家生存的根本——人口!

4.中国的主流文化是儒家和道家,而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家一般在政府中都是担任要职,有大把的机会对国家的顶层制度设计产生影响。佛教非要说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子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这样叔可忍婶不可忍,产生灭佛运动,也就好理解了!


好玩的国学

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三次事件合称.

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为一统北方,巩固中原地位,全面皆兵。

因为佛门历来可以免除徭役、税务,所以太武帝拓跋焘便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僧人一律还俗服兵役。此时宰相崔浩,深得太武帝信任,他善阴阳五行,因结识寇谦之并受其影响,信奉道教。当时朝野信奉者少,后宰相劝谏,太武帝便改信道教,自称太平真君。起初太武帝并不反对佛教,但因僧人不守清规,便下令禁止僧侣往来。而后在长安佛寺发现僧人和胡人盖吴(起兵十万反魏)有来往,崔浩也乘机劝说灭佛,太武帝便立刻诛杀长安僧人。次年,下令各州杀僧,毁灭佛像,禁止人民信佛。

北魏佛教受到毁灭打击,从而衰败。直到文成帝即位,下诏复习佛教,佛教才恢复发展。

北周武帝灭佛

建德三年,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塔庙,赐给王公。

因为当时僧人太多,鱼龙混杂,寺庙积财甚多,且不用缴纳税务,僧人为当时一霸,侵占田地,不劳而获,荒年还放高利贷,很多违法的人也借着出家以此躲难。僧人惠思、法秀谋反等事情,武帝便生起来灭佛的心。后朝堂议事,武帝斥责佛门不净,佛门的人竟反驳道教也不净,佛道相互挤兑揭短,武帝大怒,以此下诏,僧侣还俗,毁灭佛寺。

不过因此,对于急需兵力和财源的朝廷来说好处太多,武帝励精图治下逐渐兴盛。

唐武宗灭佛

唐后期,佛寺扩张太大,损害国库收入,且僧人免除赋税徭役,因之前佛寺均有大量豪强贵族捐赠土地、财物等,土地太多僧人便雇人耕种。所以佛寺有了很多常住田和形成一体的经济。后僧人利用信众敛财,而且寺院过分膨胀已经触及国家世俗经济,占着大量地还不交税,严重损害唐的经济。

会昌二年开始毁佛,会昌五年达到高潮。但是因为地方藩镇割据,中央的命令无法完全执行,地方毁灭力度不一。以此佛教保存了很多实力,在宣宗继位后,佛教重新发展。

虽神权和王权相处一定会有冲突,但终究还是需求同存异,合作共生。

以上


木剑温不胜

在南北朝和唐朝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三次皇帝与寺庙和尚争权夺利爆发的激烈冲突,这三次冲突最终都以皇帝获得胜利告终,在三位谥号都有“武”字的皇帝手段下,当时天下的佛门都惨遭了灭顶之祸,无数的僧侣、寺庙被连根拔起,他们为他们的骄狂付出了代价。


这三位皇帝之所以铲除佛门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无外乎是利益的问题。

古代皇帝能灭佛的原因

因为当时天下佛风尚行,所以很多人就放下了手中的工作,来到寺庙中当起了和尚。

这个举动平白间浪费了许多青壮人口,大量的青壮人口丢失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些寺庙在和皇帝争人的过程,他们也夺走了皇帝最重要的利。
当时的和尚们是有着一定的特权,那就是他们不用与寻常老百姓们一样交税,因此他们就抓住了朝廷的漏洞,开始大加侵夺起百姓们的良田。



其中,他们有诱导性的从百姓们中骗土地,有用信徒们捐的钱从百姓们手中买土地,最恶劣的是一些有着武装的寺庙会凭借着武力从百姓们手中抢夺土地。

这种种的举动以及他们对财富土地的极度渴望,最终使得当时但凡兴盛一点的寺庙,都拥有了良田万倾以及数之不清的财富。

因为佛门和尚强占着许多土地不交税的原因,最终彻底得罪了那个年代的皇帝们,于是惨遭了灭顶之灾。

乱世之中损害皇权利益的和尚们

三武灭佛出现的时期分别是南北朝的北魏、北周以及唐朝的晚年,从实际上来说,这三个年代都是真正的乱世、都是局势非常混乱的年代。

北魏北周我们就不说了,我们单单说唐武宗灭佛时期的晚唐吧,唐朝的名声曾经响彻大半个世界,但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就走向了衰落,以往一个个很听话的节度使们,都开始对唐朝的皇帝露出了獠牙。




这种情况无论是对皇帝还是百姓们来说,都算是真正的乱世,正所谓乱世必用重典。

在盛世年代年代皇帝们还可以不在乎这些细节,但在乱世,这些和尚寺庙们就成为了很严重的膏肓之蛆。

平常皇帝们极力寻思招兵买马、准备粮草的问题了,为此愁尽了脑袋,这个时候碰到这么一个跟自己抢了兵源、占了这么多土地又不交税的主,又怎么可能不生气?所以在一些大臣们在劝说下,三武灭佛就开始发生了。

心中有佛便是佛,无需金钱铸金佛

其实无论哪个年代都一样,在佛门兴盛之后,都必然会出现一大帮职业的、为利益而生的佛商人,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这都是很普遍的事情,他们这些人虽然口中信奉着佛的名义,但做的却是无本的买卖,做的却是生意人的手段,有时候他们的吃相太难看了,所以就必定招致了人烦。

对于这些流于面具之下的蛆虫们,我觉得当时的皇帝们的做法是没错的。

我觉得佛可以作为一种信仰存在,但却并不能成为某些人赖以赚钱牟利的手段,当涉及到金钱利益问题时,这些人实际上就已经和佛学的初衷走向了对立面。

个人看法

我本人是不反对佛学的,因为佛学抛除很多表面的玄幻色彩之外,实际上是有着一些哲学意义的,对于一些追求心态平和的人,有着很不寻常的意义,是某些人寻找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

在释迦摩尼创造佛学的最开始,其实它是作为一种思想出现的,他宣扬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就如同老子在创造道学的时候,实际上都只是纯粹的思想,并不沾染丝毫的世俗利益,并没有各种各样的牛鬼蛇神。



我们所知的所谓牛鬼蛇神,实际上都是后来人们因为利益杜撰出来的。

其实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佛是根本不需要信徒们金钱的,他离世前要的只是世人的认可,这些钱最后都会流入佛的口袋中吗?

不,最终这些钱都会流入一些戴着佛面具的人口袋中,前段时间,关于少林寺住持的新闻想必大家都有所听闻,其实这只是表露出来的冰山一角而已,不过已经能说明很多问题了。


所以说像他们这个群体,实际上做的事情和商人差不多的,他们逐利而生,心中根本没有佛,对于这样的人,其实是没有理由再供奉着的,因此,他们在古代惨遭了灭顶之灾,这是一点都不奇怪的,正所谓物极必反,当他们的贪婪达到极致的时候,最终所能毁灭的,只能是他们自己。


孤客生

佛教的危害

一、态度消极、悲观、颓废,认为人生就是苦海,否定了人世间的一切正面价值,使人不思进取。其实,人生就像一杯白开水,你放入糖,它就是甜的,你放入盐,它就是咸的,这取决于你的心态:看你如何懂得发现人生的乐趣、善于忘记或坦然面对痛苦。如果一个人,总是盯着不开心的事情,求悲求苦求死,那么,他一辈子就真的是一个悲剧。

佛教的可恶之处就是一开始就教人认定了人生是一个悲剧(反正人都是要病、要死的,这是常识,很容易切入人的心理),然后以此为基调引人“觉悟”,其实所谓“觉悟”就是看破生死,什么事情也不干,逆来顺受(人生短暂,反正都是要死的啦,干什么最后都是死,还干来做甚?挣来做甚?吃多少穿多少都是注定的,还要进取何用?),去信佛、去念经、去成佛。成佛后就可以得“永生”、不用干活就有吃有喝还有人供养崇拜:这可是一笔人生的大买卖,须知道秦始皇求长生不死还要病死在路上,而念经成佛就可以(脱离佛教设定的轮回框架)得永生,十分划算啊。

入国破国:一个群体里面的人大都信佛,不思进取,终日礼佛念经静修、混吃等死,那么政治经济、国防建设(特别强调这点:没有战意、逆来顺受、坐等对方报应。尚武成风的华夏龙变成了弱质彬彬的素食兔子)、百姓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是无从谈起的,所以佛教流行的国家,都是落后愚昧、多灾多难的,后来都会很快被消灭(注:日本明治维新后已经灭佛,推崇本土的神道教;韩国现在是亚洲最大的基督教国家)。中华民族,自佛教引入流行以来(晋末,古称胡教,五胡乱华之后始流行),就被外族灭了两次国: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更多关于佛教的祸国说明请参阅《活着是为了什么》一文。

入家破家:抛弃妻子出家做和尚、做尼姑的故事多了去了,我就不再赘述矣(身边就有出家的朋友,父母不瞻养,老婆也被劝说出家)

入身破身(身体):比如朝拜,一步一磕头,头破血流,越是受伤越是认为虔诚;自焚的,燃顶、燃指、燃臂甚至是燃身供佛的(《梵网菩萨戒经》、《法华经》等号称大乘佛法的经书都有明确的记载);绝食(诵经)的;素食的(不吃肉何来力气干活?不过话说回来,和尚只需念经,也不需要干什么体力活);打坐的(腿部长期静止弯曲、不运动,导致静脉曲张、各种隐疾,容易坐坏腿),凡此种种,多不胜数。越是自虐,越是认为虔诚:肉体只是累赘、痛苦的根源,精神才是永恒的(印度发源的教派大都如此)——须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 1 / 8 ~

入身破身(精神):有次和一佛教徒辩论,说新闻上看到的先天性疾病患儿都是前世的报应云云,然后我又问,那么汶川地震又是什么报应啊(地震当日还是农历四月初八,佛祖显世降生之日)?对方不语,次日尼泊尔八级大地震,不知道这个号称最正宗最传统佛国的子民作了什么恶要遭受如此报应?(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借口:尼泊尔的人已经改信印度教居多了,并且杀牛太多,同时蓝毗尼没有倒掉:一座距离加德满都差不多四百公里的一层建筑。注:这边一天宰猪还超过100万头呢,佛教诞生地的子民居然改信其它教...)

只能说,世事无常,有些事情就是这么巧合,而佛教徒就真的是人性扭曲、淡薄,甚至泯灭了。

二、大贪,追求不朽(谓之曰“自在”)、(脱离他们设定的轮回框架)获得永生其实恰恰正是最大的贪念、执念。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主动“放弃”了一些欲望,比如钱财、美色,但是却格外珍惜自己的“名”,不单只辈分层次明确,而且不得外人玷污,总是以一副清高的姿态自居(动不动就说大智慧,仿佛其他人都是迷途羔羊、是蠢货)以此来换取将来更大的享受:成佛,成佛后就可以得到永生,可以得到世人的供奉。试问如果名字臭了还有谁会供奉他们?为了可以让世人供奉,他们还有一套保留肉身(木乃伊)、骸骨(舍利子)的秘法,比如死亡之前先不吃东西(甚至是吃可以防腐的东西),然后放入装有石灰、木炭的坛子,数年后阴干再取出,再用支架固定形态、上金漆。

注:僧人的火葬一般都有专用的化身窑,其用料及过程一般人是不得而知的。

做好事本来就是古代圣贤所提倡的(而且不求回报),但是到了佛教徒之手,做好事就会变成投资:“积德”,这辈子多做好事,下辈子就会有好处;自己做了好事,子孙就会有好处;而且在佛、菩萨生日当天做好事功德更是会翻许多倍——可见其功利性有多强(还美其名曰鼓励众人多行善),说白了,不过是为他们那套轮回转世理论服务。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甚至可以说,佛教是邪教的温床,对此,佛教徒解析说“这些都是附佛外道”),眼下几乎所有的寺院都敛财成性(山海关碧云寺,2014年末去了一下,上个香,199块,听那和尚说几句,就忽悠你捐399、699、999,老子来气,写了199,丢下两百块当作喂狗了,可那和尚依然不依不饶,说我今年运气不好云云等诅咒话语,我听着不舒服,最后赶紧走人。常州清凉寺,2015年初的时候去了一下,在搞扩建,敲一下钟,一百块,呵呵),还美其名曰“功德”(其实也是为他们那套轮回转世理论服务),可见,佛教本来就是一个性贪的宗教,对于这点,他们狡辩是“末法时代”,是政府所为,甚至用大乘、小乘差别开来,撇清关系——看着押款车进出寺院,不禁想起还有多少人病不起、吃不饱?

~ 2 / 8 ~

反过来,你想贪佛家的财产?没门...《地藏经》说,如果偷拿了寺院一粒米,就会堕入地狱(而且永世不得超生),多么恐怖。不单只这样,还鼓吹信众塑像,而且越是贵金属越好,最好是黄金(号称“金身”。佛教喜欢金器,因为金器不会氧化生锈,历久弥新——这与佛追求不朽、永生的理念是相符合的,因此佛经描述的极乐世界都是金光闪闪的:连地砖都是黄金做的),塑的佛像越是高大上、价值高,功德越多——简直成了骗子集团。

三、骑劫物理学上的因果理论(或者说自然界的因果规律),建立“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体系,继而蛊惑群众信教、成佛以脱离该体系。

世界万物,皆有联系。科学到物理层面就是电子、电荷、电磁波、引力、斥力等一系列的关联。

举例,如蝴蝶效应(一种拓扑学连锁反应,属于混沌学的范畴):通过精密的计算,理论上,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就可以让地球上的某一个地方掀起一场龙卷风,而实际上,因为要考虑到的综合干扰因素很多,所以,这仅仅是理论上的情况——蝴蝶拍动翅膀后可能会产生许多种不同的结果,“掀起龙卷风”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注意:是可能,而不是确切的必然,否则的话,这个世界就充斥着龙卷风了)

~ 3 / 8 ~

又比如,骨牌效应:推倒第一个骨牌,后续就可以引发一系列、一连串骨牌的推倒。

了解这些的目的是:不能否定世事万物之间那极致微小的联系(你的一动、一念,皆影响着世界),这点联系,我们叫做“因果”。

因果超越时空的限制:过去决定了现在,而现在也将改变未来。它超脱于任何的宗教信仰,客观地存在于世界。人类的文明历史只有区区几千、不到一万年,因此,各种造神者,最多只能建基于这点、利用这点,建立其信仰体系并吸收信徒,而不能凌驾于它。

然而自然界的简单的因果理论,却被佛教弄得玄乎其神(几乎言必称因果,正如前面所说的蝴蝶效应:完全忽略了干扰因素,一切唯心造,仿佛单凭意念就可以实现一切。注:人的意念、脑电波在离开躯体之后,只能以混沌的形式影响着世界,不能确切地实现或改变某个特定的事物),并以此构建他们的轮回体系。这一体系是一切恶行的帮凶以及他们拉拢信徒的工具:让受苦者和罪恶者都心安理得、安于现状,为什么?

因为一切目前的境况都是前世的重复、报应啊,所以被骗被害遭遇差也是注定的、没法改变的,甚至是应该的——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们口中所谓的“慈悲”是多么的多余和虚伪;

奸淫掳掠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老子前世就是这样子的嘛,抢你的夺你的是因为你前世欠了我的(最恶心的例子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因果解说:日本人前世是东海的鱼虾,被中国东边海岸的人杀死吃了,然后投胎到了日本,反过来屠杀南京的人民);

更有甚者,做了坏事,就再去做好事,以为这样就可以存功德、对冲,以求心安。

怕前世、怕报应啊?多行善事、多积德吧!那么恭喜你,又重新掉入了他们那套轮回理论之中。想不轮回?好简单,信佛、成佛吧!不信?质疑?恶语相向?等着报应吧!诅咒的话语听到你怕,无限死循环...

做好人,做好事,我们的古代圣人导人向善并不求回报,但是到了佛教徒手里,就会成为他们吸收信徒的工具:“积德”、“功德”,这两个词都是为“来世”、“报应”理念服务的,而来世、报应的说法,则是他们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理论体系的基础。

~ 4 / 8 ~

注:“积德”、“功德”这两个词其实都不是出自于佛教(算是被他们抄袭并玩坏了),而“因果”一词,则是被他们骑劫的(骑劫者正是婆罗门教的“业报”理论:唯心的业报之说,骑劫了自然界的简单的因果规律——佛教其实是抄袭自印度的婆罗门教:“业报”、“轮回”、“不杀生”等理论都是源自婆罗门教【佛教的抄袭史和杜撰能力太疯狂了,简直让人汗颜:这也是为什么佛教会有那么多伪经的原因,后面再述】)

为什么要设定这么一个因果轮回框架?因为他们设定的这个轮回框架是痛苦的,只有成佛才可以跳出轮回得永生、极乐,也就是说,设定这么一个框架,目的只是为了让更多人信佛、成佛,说白了,不过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信徒。

四、伪善狡黠,诡辩、自圆其说能力极强,故一入佛门深似海,几无再回头的可能,误人子弟众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派别、理论体系已经十分庞大:各种矛盾的观点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经典自圆其说,因此要驳倒这套庞大的体系解悟沉迷信众太难,而要看完这套体系的书籍,恐怕一辈子都不够(和尚都喜欢写书的,不写书后人又怎会记得他们呢?不记得他们又怎能崇拜他们、供养他们呢?所以佛教的书籍,是一山一山的),因此,一旦陷入到这套理论体系、学习起来,就好难再回头了(甚至可以说,杀人不见血:断绝一个人的七情六欲,继而活生生地脱离社会,最终变成一个没有感情的、表面道德高尚的傀儡)

伪善:

佛说不杀生,杀生是要下地狱的,故而有的教派不杀生、不种地(怕无意中杀死地里的虫子)。不种地吃啥?化缘啊,靠农民耕作供养,然而供养他们的农民却因为杀生而下了地狱(除虫除草总是要做的),到头来,他们成佛后又成了超度农民的神,这又是一个死循环:佛教徒总能并且心安理得地占居理论的上风,为什么佛教徒不自决呢,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及他人都不用杀生?

其实吃植物就是不杀生了吗?难道植物就没有生命?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只是没有活蹦乱跳而已。抛开植物不说,我们喝的每一滴水里面都有万千藻类、细菌,这些都是生命,所以佛说不杀生是虚伪的。在这点看来,我觉得道教说得更好:万物相生相克(说到这里必须强烈谴责那些认贼作父、脑袋被洗得一干二净的胡乱放生、破坏生态平衡的佛教徒!)

~


酒窝笑容

大家以为是文化冲突,其实是利益冲突。

文化冲突有,但只是表面的,非主要矛盾。

一个朝代的根基,可粗分为:军、政、财。

佛教入中原后,影响比较大的是,其次是

宗教金融:长生库和质库

雪心曾看过一本有趣的书,是讲中国金融史的。

这本书提到,佛教传入中国时,带来一种金融手段,那就是放贷。

放贷具体起源于什么朝代,比较难确定,但成规模的放贷是佛教传入后形成的。

但,并不是所有寺庙都会放贷。

寺庙大致可以分这么几类:

  • 官方学术机构,比如白马寺
  • 皇家专用祭祀机构,比如太庙
  • 宗族专用祭祀,比如宗祠
  • 修行庙宇,通常在深山老林,鸟不拉屎的地方。
  • 香火俗庙,在城市或者人群聚居的地方建立寺庙。

那么三武灭佛灭得主要是哪一类寺庙呢?就是香火俗庙

这些香火俗庙因为地利因素,可以很方便地收拢钱财,这就是宗教金融

而佛教传入中国,有些是官方把控,比如鸠摩罗什,那是有名望的大师。

那还一些没有官方把控的,就很难说得清,到底是不是修行人了。

对于民间修庙,一直是管得很严格的,直到明朝中晚期前,祠堂也不是随便可以修的。

但佛教传入后,作为一个外来教派,这一限制,自东汉末年起,开始逐步放松。

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香火俗庙,在有钱后,就开始放贷,这便是长生库和质库,长生库是放贷,质库是抵押。

古代老百姓还有啥好抵押的?

无非是田产。

所以,问题就来了……,土地兼并。

再加上,因为信仰,自己主动捐献的……

时间长了,大半个县的土地都是庙产,甚至帝都里,王公们一人一个小金库,你说皇帝能不上火?

财富大量聚集在寺庙

这些香火俗庙,除了土地兼并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聚集了大量的金、银、铜。

虽然汉朝以后渐渐使用铁器,但弄不到铁,铜也可以造武器。

再加上庙产土地越来越多,或者恰逢乱世,寺庙当然……要武装……

所以,问题大发了。

还有,你们看历史记载,老看到有人捐房子出来做寺庙。

请问这房子是不是在城市?是不是在人群聚集的地方?

你要是把犄角旮旯的房子捐出来,估计喊破喉咙都没人理你。

再来,房子虽然捐出来做寺庙了,香火庙里的金、银、铜真的会用来普渡众生?

如果你认为会,只能说,少年……你还太年轻……

当然,古代基于儒家思想,重农轻商,为经济问题吵架,是上不了台面的事……

要说抄一个贪官家,百姓给你鼓掌,要说抄一个寺庙(贪官搞的)……

所以,要不要搞这些香火俗庙,往往只能在文化层面动嘴皮子。

而古代的通货膨胀,尤其打仗时,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这些香火俗庙搞出来的。

在佛教进来前,中国只有零散的巫教,都不成气候,为了抑制这些难以管控的香火俗庙,所以,道教虽起源于造反,但历代朝廷还是扶持了道教。


姞雪心

“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那么这几次灭佛所导致的原因是什么呢?

1,魏太武帝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魏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在宰相崔浩的劝谏下,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魏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献上道书,但当时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于是上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太武帝又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亲受符箓,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从此笃信道教。

废佛后六年,魏太武帝驾崩,魏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

2,周武帝


公元572年,周武帝诛杀宇文护,把大权收归己有后,于次年十二月,又召集道士、僧侣、百官再次讨论佛、道、儒三教的问题。这一次,“帝升高坐,辨释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把佛教抑为最末,事实上已是灭佛的前奏。

北周灭北齐后,针对继续发展的佛教实体,立即推行灭佛政策,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

3,唐武宗


宪宗在唐中期还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此后朝政腐败,朋党斗争,国势日衰,而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唐武宗继位后,在整顿朝纲、收复失地、稳定边疆的同时,决定废除佛教。他认为,废佛是“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济人利众”的唯一办法。这是武宗决心灭佛的主要原因。


西芒

分别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

这三位灭佛,原因几乎都是一样的,因为信佛者只顾礼佛,且不用纳税,也不从事生产,不参加徭役。在这三个时代,佛教的传播无疑是昌盛的,如果不是三武灭佛,中国也会像泰国、缅甸、柬埔寨一样。当然现在还有个更显著的例子,就是被印度教取代佛教的印度,其实程度和状态是一样的。

为什么全境都以佛为信仰,会影响生产呢?

我们还可以以中国的西藏为例子,前段时间播出了一个文艺小众电影,名叫《冈仁波齐》,讲述的是西藏的一个小村子的村民很像去朝圣,于是组成了一支队伍准备去冈仁波齐礼佛。

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

同样影响生产的还有某教,一天五次礼拜,一到时间就堵大街。

而此时,其他的人正在努力工作,想办法提高生产水平,想办法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而孩子也在刻苦学习,改变自己的处境。有人说人家这是信仰,事实上,信仰应该让人过得更好才对,不会让人过得更差。现在还好,以前是会有人皮唐卡的。现在扶贫的钱,被拿来变成佛的金皮。

印度的经济、文化、政治,基本全都受宗教影响,滞后非常严重,思想难以改变。阿米尔汗的电影《我的个神啊》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当一个国家的多数人都热衷于这样干,那么其发展无疑是缓慢而又脆弱的。以看起来发展得最好的佛教国家泰国为例,拜金主义和色情业十分发达,社会十分动荡,而人又善笑懒散,这也是宗教国家的通病,懒,前几十年赶上一波红利发展了一下,现在在其他国家高速发展的时期,它停滞了。佛教教人喜乐,世界上的佛教国家民众多很有善意,但真的是发展不起来,破破旧旧的,对游客来说是天堂,呆久了就跑。

当然,文艺青年也喜欢去国内的西藏藏区“洗涤心灵”,决定在那里定居的,一星期还能发个感慨,呆一个月就受不了,一定要逃(不信的自己去试试)。如果不是解放了,到现在那里还是农奴社会。因为是和平解放,所以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在西藏一些地区还是没有改变。

所以,如果你是三武,眼见着全都不事生产,民不聊生,没一个能上阵杀敌的,你能怎么办呢?


豆子人民艺术家

还记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吗,三武灭佛本质上跟这个是一个道理,历朝历代只要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政府,就一定会进行思想控制,统一思想这是古往今来一以贯之的事,并不是什么新鲜词汇。

佛教作为一个外来思想,虽然传入中国以后不断地进行中国化,但随着其自身的壮大和发展加上道义有许多跟中国传统文化不符,所以历朝历代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儒家和道家的攻击,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时刻,皇帝一时听信谗言,采取一些极端措施,最有名的就是中国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几乎是和尚全杀,寺庙佛经全少,如此极端的行为,短时间内都对佛教产生了巨大的打击,但佛教在百姓心中扎根,并不会随着一两次运动就能彻底销声匿迹的。

佛教的教义庞杂,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有新的理论加入进来,到了中国之后,也对其教义有了很大改进。其中关于父母孝道,也是很大程度上符合了中国传统伦理,把孝也列为佛教善行之一。

佛教现在看起来很温和,但在历史上也有过很狂热的时期,一些别用用心的人会利用佛教蛊惑人心,这让统治者也很头疼。例如最有名的弥勒菩萨,就经常会有人冒充弥勒菩萨下凡,拯救人家,所以历史上很多统治者就自从自己是弥勒转世,而且自己还是转轮王,这种利用佛教来统治的做法,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佛教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都可以被统治者所利用,当佛教特别壮大的时候,就是他有危险的时候,教义什么的都是表面现象,是否有利于统治才是最根本的判断标准。三武灭佛本质上都是佛教妨碍了统治者统治,除此,再无别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