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租占比3.9%,「海底撈們」,還要怎麼「變態」?

房租佔比3.9%,“海底撈們”,還要怎麼“變態”?

海底撈的租金成本竟然只有3.9%!

海底撈即將赴港股上市的消息爆出後,其招股說明書內相關數據也在第一時間流出。

什麼意思?在餐飲業“三高一低”的當下,“租賃成本”是個大頭,一般情況下會佔到營業額的25%左右,而海底撈的物業租金成本竟然能低至3.9%,如此“變態”的數字,也只有海底撈能“造”出來……

細思極恐,以海底撈為首的頭部品牌所擁有的資源,已經演化為行業內心照不宣的一種“潛規則”。而小品牌,或許只能是被頭部品牌踩著上位的“炮灰”。

1

租金低?“免租+免裝修+專屬電梯”

“海底撈這塊成本太恐怖了,我們能控制到25%就非常不容易了。”一家火鍋企業的品牌總監透露。

採訪了很多家火鍋企業,甚至是一些輕模式的餐飲企業,他們提到自己的這塊成本時,給出的區間是18%—27%。

而且,這個數字的背後,是海底撈保持一年新開80家左右新門店的大規模擴張情況下“造”出來的,佔比甚至不升反降,由前一年的4.7%下降至3.9%。

可以按市場估值進行推算,一般來說,海底撈門店的平均面積在500平米左右,租金平均下來最低也得10元/平米/天,那麼,一家門店光一年的租金成本應該是150萬元,可按照海底撈去年106億的營收數據和320家門店的體量,平均到每家門店,租賃成本只有130萬元左右,這其中還包含了物業費等相關開支。

“商場讓利的空間實在是太大了,我們這些小品牌想想都是犯罪。”

“如果數據是真實的,那麼海底撈積攢下來的紅利太大了,商場為了引流也是夠拼的。”

網絡留言直指數字背後的原因。

一位老闆的說法更為直接:新商場開業,一定“跪著”請求“海底撈們”進駐,但人家肯定拿著腔調呀:“滾,你那商場檔次不夠,沒客流,不去!”

這時,商場就只能使出殺手鐧,補貼裝修和免收租金了。

相比之下,很多小品牌不僅房租要高出頭部品牌一大塊,租約上也沒有任何優惠空間,更別提福利了。

“海底撈進駐的商場,很多都免多年租金還送裝修,而且租期都會在五年以上。”一位海底撈前員工透露,“除了這部分讓利,商場為了照顧海底撈24小時營業的情況,特批電梯專供其使用。”

這幾乎演變成為海底撈進駐商場的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必須給我直達門店的專用電梯。

2

“排他性”條款,也是強勢品牌常用套路

行業內還有一個專屬“海底撈們”的“潛規則”,那就是“排他性”條款。

“在進駐大部分商場前,他們會告知招商部門,不允許同品類的其他品牌進入,幾乎佔據壟斷地位。”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對於自己的核心板塊業務,也會簽訂‘二選一’這樣的條款。”

還有很多“潛規則”也是屢見不鮮。

麥當勞之前鬧出的壟斷“緋聞”早已不是秘密。

據媒體報道,麥當勞全球的特許費佔營業收入的3%,在美國大概是4%,但在中國特別高,達到6%。

而百盛下面的肯德基和必勝客在中國也是3%,麥當勞利用它在漢堡領域的市場支配地位收的特許費是超出了同行業的兩倍。

另一個案例也值得拿出來分享。萬達向來以執行力著稱,趕工期那幾天,商場逼得你通宵趕工,所以萬達開業基本上是全場齊開業。

可偏偏就有例外。2016年,鄭州惠濟萬達開業的時候,五樓的巴奴毛肚火鍋不僅拿了萬達外面最大的戶外廣告牌,而且萬達開業當天巴奴就是沒營業(裝修沒弄完),僅僅在門口做了一些食材展示。

頭部品牌,永遠是站在既得利益的第一線。

3

要麼牛逼地“挖坑”,要麼悲催地“填坑”

著名的經濟學家周其人形容現下的餐飲企業是水大魚大,但有一個側寫沒有被描述出來,那就是“蝦米”也多,而其定位,恐怕是大魚們的“養料”。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有兩個趨勢先要鋪墊一下:

1)品牌集中度將越來越高

海底撈要成倍地增長,2018年開店數量據說要超過120家。

西貝現在已經200家店,2018年要突破300家。

喜家德在北京市場佈局完成,要南下深圳市場。目前喜家德突破500家,這幾年的開店目標則是衝著1000家店去的。

喜茶、奈雪也要在今年紛紛佈局全國市場,據說是保有量基礎上的2—3倍。

幾乎所有品類內的頭部品牌都要在2018完成矩形裂變。

2)弱勢餐飲進駐商場,成本越來越高

去年開始的針對餐飲業的整頓,已經倒逼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將進入商場作為唯一的生存機會,也就是走品牌化路線。

但與之而來的是各種成本的成倍支出。雖說商場越開越多,但資源好的商場十分稀缺,同時,拿店拓鋪不是說說而已,進駐商場本身需要各種“場外”招。

第一點,反襯出一個問題,資源是有限的,先佔了,後來就不容易,這個就是企業的先發優勢。

這可以用一個很典型的案例來佐證,之前海底撈和巴奴的“鴨血”之爭如果說是第一次對撞,那巴奴來京正面挑戰海底撈已經讓雙方成為“對頭”,一如美團和滴滴的正面剛。

第二點更為現實:商場就是個名利場。

太多自創品牌、餐飲小白們,為了進駐商場,忍著高房租嘔心瀝血,以為進去了就能不愁客人,於是裡裡外外、上上下下打點,結果只有剩下的位子。

而且,商場內的廣告位全部都被人訂光了。只剩下雞肋位置的廣告位,令人唏噓。

雕爺牛腩創始人孟醒曾血淋淋描述過這個事情。

商場裡每一個弱勢品牌都在“補貼”強勢品牌,因為“挖坑”和“填坑”的原理,商場永遠不會用“中間值”租金來和你談判,你要麼就是當牛逼的“挖坑”品牌,要麼就得當悲催的“填坑”品牌,沒有中間路線。

結語:

有人說,我能避其鋒芒,偏安一隅嗎?

可以,除非你想做單店特色餐飲,沒有太大的野心,也就不需要花費很多精力。

但想要站在高處,就不能忽視一條,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絕對公平過。

在很多行業很多領域裡都有“二八法則”,餐飲如是,即20%的人掌握80%的資源。那剩下的80%的人想要晉升成為那20%的人,就需要額外的努力和付出。

無論是企業做產品還是個人打造自品牌,在自己的領域中做到頭部,永遠是最重要的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