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一代首輔大臣張居正?

如何評價一代首輔大臣張居正?

張居正,字叔大,江陵人,萬曆朝內閣首輔。明朝最傑出的政冶家、有著優秀行政能力的“宰相”。張居正輔佐萬曆皇帝開創了“萬曆新政”,對大明王朝的社稷穩固和國運綿長有著卓越的貢獻。

在黝黑的天際邊,“萬曆中興”使大明王朝這輪夕陽,在日薄西山前,放射出最後一道綺麗妖豔的光芒。張居正在位時地位尊隆顯赫,辭世後卻人亡政息、身敗名裂。整個家族為之罹難,抄家藉沒、流放煙瘴、撤職自殺。自己也差點兒被開棺鞭屍

正在做驅逐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準備的內閣首輔高拱,上疏請求罷撤司禮監批紅的權力,政返內閣。這時,急於施展鯤鵬抱負的次輔張居正,視情做了一個巧妙的局,最終讓兩宮皇太后下了一道懿旨,"大學士拱攬權擅政,奪威福自專,通不許皇帝主管,吾母子日夕驚懼,便令回籍閒住,勿得停留!"。於是,張居正順理成章地,成為大明萬曆朝內閣首輔。

如何評價一代首輔大臣張居正?

張居正,是個極具政冶手腕的官員。歷經嚴嵩、徐階、高拱內閣內爭暗鬥,或巋然不動、或屢屢擢升。他很好處理了與權勢熏天、耳目遍地權臣嚴嵩的關係。史載“嚴嵩為首輔,忌階,善階者皆避匿,居正自如,嵩也器居正。”(首輔嚴嵩看次輔徐階不太順眼,和徐階有交情的官員紛紛避開徐階躲禍,但張居正不僅泰然自如的與徐階交往,還深得嚴嵩的器重)。

跟恩師徐階,更是關係緊密非常。提撥張居正入翰林、入內閣都是徐階所為,連嘉靖帝駕崩前的遺詔,也是師生在一起擬謄。當然,為了扳倒嚴嵩,張居正也為徐階鞍前馬後、出謀劃策,順利的將嚴嵩扳下了臺。

而且,張居正與高拱也屬莫逆之交,高拱任國子監祭酒之時,張居正任國子監司業。高拱很是欣賞他的才能,兩人一起談理想抱負,惺惺相惜、引為知音。

如何評價一代首輔大臣張居正?

當首輔徐階與次輔高拱反目成仇時,高拱指使御史齊康彈賅徐階不成,自己反被言官彈賅,只好稱病回鄉。後來首輔徐階再次被彈賅,終於退休歸籍。李春芳繼任首輔,趙貞吉入閣,為扼制趙貞潔,張居正與掌管司禮監的宦官李芳策劃召用了高拱,於是,高拱與張居正的關係就更鐵了。

隨著李春芳的引退,趙貞吉的丟官,最後在內閣裡,只剩下首輔高拱和次輔張居正。此時,高拱對徐階還是嫉恨異常,念念不忘,欲置已退休的徐階和其子於死地。而張居正為挽救恩師徐階,更為自己升任首揆之故。於是就有了前面首輔高拱被張居正略施巧計,遭太后旨斥罷官回鄉之事了。

好了,1572年,隨著長袖善舞、縱橫捭闔的柱國能臣張居正接任了萬曆朝首輔之職,帝國最輝煌的“十年中興”開始了。

如何評價一代首輔大臣張居正?

在這裡,先介紹一下背景知識——大明帝國的政冶權力結構,自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三年,誅丞相胡惟庸後,罷左右丞相,廢中書省,另置內閣,由大學士相輔。

中書省是宰相的辦公場所。撤了中書省,意味著皇帝不僅手握皇權,更身兼相權。相權指決策權、議政權、行政權的總和,明成祖將相權大卸三塊,將決策權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將行政權下放給六部,在地方上,權力配分三司,分別管轄司法、軍事、行政。統受六部轄制,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勿需對內閣負責,內閣也無權節制六部。

將議政權即票擬權留給了內閣,其時,內閣已經矮化為皇帝的秘書辦。可不是象中書省一樣,是中央政府的權力機關。同時為牽絆相權,防止內閣坐大。又設了內宮司禮監,所有奏章,由通政司送交內閣,由內閣將合議畢的建議票擬,再由皇上同意批紅,方可擬旨下發六部執行。

如何評價一代首輔大臣張居正?

而大明皇帝大都不務正業,偏偏喜歡煉丹、抓蛐蛐、去“豹房”什麼的,於是大部份,甚至全部的奏章,均實由司禮監去批紅。此時的大明帝國將秦始皇伊始的中央集權的政冶結構發揮到了極致,皇帝高度集合了皇權和相權,象脫僵的野馬,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制衡這種加強版的皇權。

而且,還出現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對稱政冶結構。帝國有二個首都,順天府(北京)和應天府(南京),兩套中央政府班子,當然應天府這套人馬務虛,順天府務實,內外庭有兩個可以左右互搏的行政權力班子。外有內閣,內有司禮監;外有三法司,內有東廠、錦衣衛;外有總督、巡撫,內有派駐地方的鎮守、守備太監。

而且還有很多分管六部官員風紀的言官(六科給事中)、御史可以風聞奏事,彈賅自己負責範圍內的大臣。風聞奏事即為道聽途說就可以彈賅大臣,賅錯了也無大的罪責。這種官員的監察結構,往往是七品的給事中、四品的御史賅掉一、二品的大員跟玩似的。內閣輔臣、六部尚書經常被賅至殺頭、撤職、退休、延杖。這幾股力量構成大明帝國的政冶生態圈。

如何評價一代首輔大臣張居正?

回到正題,張居正要施展遠大的抱負,成為挽狂瀾於既倒的冶國良相,當上首輔,還是離目標差的有點兒遠。目前就是一個皇帝身邊的大秘而已,當然到了神宗萬曆帝時期,內閣的權力已經大了起來。但最大,也不過是個無相權的秘書長,而不是宰相。

所以,他必須得到,來自升任為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的堅定配合。並且,要想辦法管住六部,才能讓,已被明成祖大卸三塊的相權破鏡重圓,如此方可施展自己的鴻鵠之志。感謝上蒼,通過幹掉首輔高拱,不僅讓自己升任首輔,而且還讓馮保對張居正感恩帶德。

精於算計的政冶頭腦,再加上會長袖善舞的政冶手腕的官員從來都是很少的,而且他還胸懷為國效命、為民造福的正確的世界觀,這樣的官員,就更珍若拱璧了。務虛的海瑞與他相比,根本不是在一個檔次上的官員。

如何評價一代首輔大臣張居正?

所以,世人常將張居正比若北宋變法的王安石,戰國時期變法的商鞅;所以,五六歲便識字,十多歲便對聱牙佶屈的經史子集,倒背如流的張居正,十三歲便中鄉試,得到了湖廣巡撫顧璘和荊州知府李士翱的憐愛和賞識,二十三歲高中進士。想想吧,范進中舉多少歲了?頭髮都考白了,中舉後,太高興就瘋掉了。

而且,張居正還升逢其時,升至首輔,萬曆帝才九週歲。幼皇是不會專權的。相反,他還成為萬曆皇帝的老師,帝師比首輔的含金量高多了。偏偏好事成雙,兩宮皇太后還對張居正信任無比、青睞有加。

現在的狀況是,皇權專擅,擺平;兩宮皇太后,擺平;首輔高拱,擺平;內宮司禮監,擺平;言官,太多了,末擺平(不起眼的小官方為隱患,就是這些隱患的參賅,導致張居正身後被皇上褫奪一切爵位、家破人亡)。對於早已觀察到大明國運衰弱根源的張居正來說,沒有比這更好的機會了。一切條件俱備,而東風又偏與張郎便。go,go,go !

好,對六部下手。第一槍,就是考成法

,射向腐敗無為的大明官場。六部及地方各司將官員的職責、人數、事務種類、事務期限造冊,一式三份,一份自存,一份給六科給事中(駐六部的監察七品小官,不屬六部管轄)、一份給內閣。

如何評價一代首輔大臣張居正?

六科給事中定期檢查六部工作完成度,如果無正當理由延誤,則予以彈賅處罰,地方工作由六部負責監督,六部工作由六科給事中負責監督,六科由內閣負責監督。好,就這麼一個考成法,沒用幾張紙,內閣就立刻成為直接監督掌控六部尚書,層層紺制地方總督、巡撫,制約御史、言官仕途甚至性命的最高行政權力機關,而且還沒有突破太祖鎮立的成制。

不需重立中書省,還是皇帝的秘書辦公室——內閣。流程依舊沒變,內閣票擬,司禮監批紅。但帝國的各級官員分明變得越來越勤快、越來越廉潔、同時也變得越來越痛苦。

六部,地方,六科的官員們,分明都感到沒有以前那樣玩得轉了。言官們仗著大明特有的官小威大,先開始向內閣反補,直接被張居正、馮保的聯合指揮部輕鬆地滅了。延杖加謫戍,在後面的躍躍欲試的六部長官、封疆大吏,一看言官們的飛蛾撲火之狀,就再也不敢出頭了,還是好好的為人民服務吧。

天才的張居正、天生的相才。龐大的帝國機器,被張居正稍加鼓搗,再滴上了幾滴機油,便高速而痛吟著的轉了起來。誓若王世貞所云,“號令萬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風,無所不披靡。”這一刻,他超越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變法者——商鞅和王安石。作為一個被閹割了權力的內閣首輔,他幹得比中國歷史上百分九十五、手握重權的宰相還要出色。

如何評價一代首輔大臣張居正?

官員的行政效率提升了,第二步棋就有了保證。實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是嘉靖朝先行在部分地區試點的賦稅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時提出。要實行“一條鞭法”,首先就要進行全國性的田畝清丈,摸清家底。經過清丈整理盤存,除軍田,官田,學田等法定免賦田外,全國的田地,淨增了三百萬公頃(史籍來源不同,數字不同,表達個意思就行了)。

這些土地的增加所導致賦稅的增加,當然是憑空的為帝國的國庫創造巨大的收益。同時將賦稅及徭役合併統一徵收,把徭役部分攤入田畝,既據人丁又依田畝徵收;還有就是田賦、徭役和雜稅合為一體後,基本一體徵銀。田賦,除政府必徵的糧秣外,餘者以白銀折納;徭役,一體實行銀差制。這就奠定了“銀本位”在帝國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也是帝國經濟領域中的驚世駭俗的改革和創新。

當然,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最後並沒有善始善終。但是這種帶有前瞻性的做法,天然具有悲劇性和啟發性的意味。僅就這一點。張居正足以名垂青史、位列先驅,功在社稷。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如何評價一代首輔大臣張居正?

由於明朝政治框架的定製,言官唯有追求清名流芳,方可上位提擢,除此別無他法。故言官雖官微卻敢捨命彈劾高官,一時勢大無比。張居正一直很痛恨御史到地方,凌辱巡撫、無端干擾地方官員的行政。

所以只要言官們有一點點做的不對,輕者詬罵斥責,事後還又令言官之上級加以考察,以觀後效。重著延杖謫戍、撤職查辦。通過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的配合,處罰並杜絕了內宮系統太監對行政系統官吏的騷擾,搞得言官和太監們暗地裡,對張居正是又怕又恨。

而且,張居正持法嚴苛,核查驛站遞鋪、削減冗餘官吏、整頓關閉各地部分書院,各級官員出差,不準乘坐驛站的公家馬車,官吏出差與平民、商人出差就沒什麼差別。這也招致部分官吏的怨恨。但顯然,帝國權力機構的工作態度和為政風氣已是遍地的恪盡職守、天清海晏。

如何評價一代首輔大臣張居正?

事情卻壞在了“奪情起復”

上,史書多有詬之,謂此事最犯清議。在張居正逝後,以怙權戀棧被群起而攻之。明制“丁憂制度”規定,"內外大小官員丁憂者,不許保奏奪情起復,凡官吏匿喪者,俱發原籍為民。"張居正喪父,依制必須辭官歸籍,為父母守孝三年。何況幼帝得知情況後,僅以言語寬慰,並無留任之意。

不過,太后和馮寶,一個出於改革正在進行中的考慮,一個出於依勢倚靠、互為奧援之需,都離張居正不得。張居正也自知離位不能,來個新首輔與其施政反其道而行之何如?於是,就共同策劃了讓幼帝“奪情起復”的戲碼。以素服辦公,不參加吉禮。繼續為帝國服務。

自起復後,張居正開始變得剛愎自用和偏激恣肆起來。對下級的生殺升罰全憑個人喜好,有點走權臣的跡象。張居正三個兒子全考中進士,馮保下屬徐爵提擢為錦衣衛指揮同知、家奴遊七捐錢為官,搖身一變進入士大夫行列。於是,人情洶洶,風言風語多了起來。

如何評價一代首輔大臣張居正?

加上萬歷帝已經親政。心中對張居正生前所作所為,也頗有微言。其中玄機,因正史、野史頗多說法,不得細言。其時,張居正已故,但其生前因施政得罪了不少人,他的老鐵,著名的“宦官政治家”馮保已被抄家發配應天府降作奉御,後貶至應天府孝陵種菜。

如此一來,張居正生前的爵位、榮譽、諡號俱被萬曆帝下旨剝奪,長子禮部主事張敬修受刑不過,胡亂招供,上吊自殺。其弟與其小子俱被撤職流放。抄家所得黃金萬兩、白銀十餘萬兩籍沒歸庫。還差點被開館鞭屍。最終,經內閣、六部反覆上疏陳情,留一舊宅予張居正老母且住度生。幾多權勢、幾多富貴,轉眼皆付諸成空。可嘆!

如何評價一代首輔大臣張居正?

“劍雄品評”認為:張居正,大明能吏、江陵童俊,內閣首輔、國士無雙。才駢李斯、呂不韋、房玄齡;能儕商鞅、王安石、狄仁傑。視痼診癰、經邦緯國,扶擁幼帝、戮力體國。

國步方蹇時,革故鼎新賦徭役於一體,舒緩民負、釐清政理。鎮“銀本位”於經濟國基,新創蜚然。披荊棘綿延國運、嘔心血延蹈兵火。

奪情起復、授人以柄,終難於免俗矣,徒望天嘯嘆耳!然,眾口洶洶、積毀銷骨,極以撍越本位、怙權戀棧達聽眾聞。人亡政息,宵小得酬,醫世國手,聲名罹難。嗚乎!大明已無張元輔,此世再無張太嶽。

如何評價一代首輔大臣張居正?

本文參考《二十四史·明史》、孟森《明史講義》及相關網絡等資料編寫。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注本人的“劍雄品評文史經濟”的頭條號文章和歷史問答達人的問答,可以閱讀本人撰寫的系列古典詩詞、現代詩歌、對聯、美文、歷史等品評文章和悟空問答。原創不易【已與“維權騎士”簽約,未經授權使用本人作品的,本人授權“維權騎士”代為維護著作權權益,請自重】,期待關注,謝絕盜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