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夫子庙茶馆,嘴对着壶嘴,那就有大事了!

《儒林外史》中曾多次提及南京夫子庙的茶馆和吃茶,描写的也是作者吴敬梓本人在秦淮河畔茶馆徜徉、与友人欢聚的情景。

秦淮小吃最早产生于夫子庙的茶馆文化,但是“老茶馆”一度在秦淮河畔销声匿迹。随着夫子庙贵宾楼、义顺茶馆等老茶馆对外开张,现在“吃早茶”又成为南京人的一种休闲方式。

夫子庙老茶馆有太多记忆,不仅仅是喝茶,更是喝一种情怀。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 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沈醉去,水流花 谢知何处?

——吴敬梓《儒林外史》

在夫子庙茶馆,嘴对着壶嘴,那就有大事了!

小吃

1.喝的是“怀旧”和“情怀”

南京市作协副主席、文史专家薛冰表示,南京的茶文化非常集中,“老南京人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说的就是早上喝早茶,晚上洗澡的老风俗。”他表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茶馆都从夫子庙消失,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虽然恢复了一部分茶馆,但是吸收了广东沿海的茶馆习惯,开得晚,真正的早茶反而没地方喝。“过去夫子庙的早茶不仅是喝茶的地方,更多的是信息交流中心。”薛冰说,过去本地人要知道当天的新闻,就要到茶馆来,外地人想打听本地的新闻,本地人想听听外地的趣闻,都是到老茶馆,这里就是一个信息集散地,老茶馆内散开的流行消息,两三天内全城都能知道了。

2.老南京人的茶馆记忆

作为一个老南京人,薛冰自己还保留着小时候对夫子庙老茶馆的深刻记忆:在他小的时候,夫子庙的茶馆还很兴旺,那时候茶馆没现在这么讲究,都是临街的大铺面,八仙桌,几分钱就能喝一碗茶,烧饼2分钱一个,就是穷人也能吃喝得起。

他坦言,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年轻人早上上班,喝早茶的可能还是老人更多,因为不仅是来喝茶,“更多的是一种怀旧,来寻找一种情怀。”

在夫子庙茶馆,嘴对着壶嘴,那就有大事了!

雨花茶

3.壶嘴对着壶嘴,老茶馆的“讲茶”

江苏省诗词学会理事、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袁晓国表示,夫子庙早茶最兴盛的是民国时期,当时秦淮河畔至少有二三十家茶馆。他说起了民国时茶馆内一个独特的现象:“讲茶”。

在夫子庙茶馆,嘴对着壶嘴,那就有大事了!

老茶馆

当时企业、团体、厂家、商人之间存在矛盾,都是到茶馆解决,请一位权威的“中间人”,争执双方坐下来,先泡两壶茶,壶嘴对着壶嘴,表示有争端,要“讲茶”,双方各自陈述各自的理由,再由公认的这位裁判来评判裁决,一般大家都很服他,最后哪方输,就哪方来付茶资,而且争端一旦通过“讲茶”裁定,就不准再起争执。“当时民间的民事纠纷一般都是这样到茶馆来解决的。”他表示,南京最早有茶馆文化记载的是在明朝末年,在钞库街附近。他还讲起了过去茶馆鼎盛的另一个原因:“过去城市居民喝开水困难,因为农村都是柴火灶烧开水,城市里没这个条件,就靠老虎灶卖开水,茶馆有烧开水的地方,所以人们都到茶馆去。”

在夫子庙地区,虽然提前恢复的茶馆不是没有,包括曾经备受关注的迎水台等,但市民是否真正买账,并不是只开张茶馆那么简单。采访中,很多学者对记者表示,现在人们的消费习惯改变,娱乐方式多样,夫子庙老茶馆要想真正再恢复往昔的辉煌,必须把文化和人文的精髓做出来,否则就仍是换汤不换药,“人们来喝的不是茶,是老秦淮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