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葬歌还是挽歌?——当代再读老舍的《茶馆》的现实意义

《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一座高峰,尤其是当北京人艺将老舍《茶馆》剧本搬上舞台时,这家经历沧桑剧变的茶馆仿佛"活"了起来。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茶馆》的主题一般认为是对"三个时代"的葬送;然而,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如果对此剧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等做文学内部研究,会发现作者的笔触又是饱含深情的。

是葬歌还是挽歌?——当代再读老舍的《茶馆》的现实意义

一、"葬送了三个时代"的政治主题

自《茶馆》问世以来,"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被广泛接受。老舍以概括的手法,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截面,分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代末期,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和抗日战争刚刚胜利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以裕泰茶馆为线索,将三个时期串联起来,用京味儿的语言和精彩的人物速写,刻画出一幅幅风俗画,向我们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并且暗暗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人们的必然选择,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地拯救中国,拯救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

老舍本人是附和这个说法的,在《答复有关的几个问题》中他说:"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五十年来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策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由此看来,老舍想用小人物的生活来反映时代变迁的大主题的。此剧以茶馆为社会的缩影,由70多个角色演绎出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困境,时间跨度50年,每个人物都说着自己的话,有自己的故事,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以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推动情节发展,从而揭示了时代的风貌和人民的心理,"歌颂了新社会"。

而有的学者对此持疑,认为老舍此举是为了作品被主流接受,持此说的读者和批评家用社会学来阐释主题也是"善意"的误读。因为在建国前的老舍是远离政治的,他渴望自由地创作,是一位爱国自由主义作家,而在建国后却紧跟主流,大力歌颂,什么原因促成了这样大的转变呢?从以下两点或许可以找到合理的地方。第一,老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没有经历过痛苦的思想改造;第二,老舍是有乌托邦情怀的作家,他所歌颂的未来其实有很大的理想成分,所以他热情地欢迎新政府,真诚地歌颂社会。对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老舍满怀敬佩,"这就是共产党没有别的,就是大公无私,为国为民!对每个人都热情关注。"因此,老舍在建国初也写出了《方珍珠》、《龙须沟》这样的作品。所以,老舍在批判旧时代是真的对以往政府的腐败的批判,其中宣泄了他的不满情绪,而歌颂的新时代却是他理想中的乌托邦政治。

是葬歌还是挽歌?——当代再读老舍的《茶馆》的现实意义

二、凭吊老北京美好事物的情感主题

当旧时代的丧钟一声声响起时,从小在老北京长大的老舍心中作何想?我想,那是和曹雪芹看待贾府一样的复杂。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老舍是饱含着深情去描写这里的是是非非的,茶馆像是一个象征物,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海纳百川的社会窗口。对于老舍来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是人们休闲的主要场所,人们自由地聊天闲谈。从高朋满座的热闹喧嚣到香气扑鼻的茶饮小吃,一幅幅生活图景让读者感受到老北京所特有的闲适生活情调,他曾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它体现出老舍对老北京生活的依依不舍,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承载着老北京人的情感。

如果从文化视角出发,那么《茶馆》中人物所象征的文化,寄托了老舍对老北京生活的怀念。

常四爷耿直刚勇,不卑不亢;松二爷代表着闲适自在的满族文化传统,"就算我饿着也不能让我的鸟饿着"。但是在动荡的社会中,强势的奋进的文化得到重视,百姓惶惶的生活中,用来打发时间的清闲之事被挤压,喝茶聊天、玩鼻烟壶、遛鸟唱戏等都逐渐被遗忘。

需要注意的是老舍并非全部赞美,他也站在文化批判的角度重新思考北京市民文化的精神本质。例如在安泰兴隆的第一幕里,就已经埋下日后没落的伏笔,掩饰不住的腐败堕落跃然纸上;第三幕中在茶馆倒闭的最后一天,评书艺人和厨师们为他们曾引以为傲的玩意的失传而缅怀。最后结尾三个老人给自己撒纸钱的场景将看客的情感推向高潮,悲悯之情油然而生。老舍带着读者对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重新审视,试想没钱也要泡茶馆,自己饿着也要鸟吃饱,这种丧失了生机活力的文化真的能走远吗?老舍对这种传统的态度是辩证的,也是批判的。

是葬歌还是挽歌?——当代再读老舍的《茶馆》的现实意义

三、《茶馆》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互联网缩小了世界的距离,增加了每日生活的信息量,但是,人们对于历史的记忆也越来越书面化,逐渐模糊。而《茶馆》正是一段记忆的形象展现,它以更具体形象的方式向未来展示过去。

我们试从作品中不同阶层的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来看《茶馆》的现实性。首先,是农民,代表如康六、康顺子。康六是个面朝土地背朝天的传统农民,他勤劳、简朴,但是生活依然被逼得卖儿卖女,把女儿给太监做老婆。康顺子不过才十五岁,仅仅十两银子,她就被送给了老怪物,从此踏进火坑。其次,是工商业者,代表如王利发和秦仲义。王利发是一个有能力而通达的掌柜,他继承父亲的处世哲学,"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周旋着裕泰茶馆,但是为"动脑筋,白费力,胳臂拧不过大腿去。"在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房租越来越高,特务来勒索,军阀来摊派,最终靠自己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无法抵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上吊而死;而秦仲义是个"财大业大心胸大"的实业家,他抵制外货,走的是实业救国的方法,但是日本人将他的工厂"合作过去",国民党沈处长将工厂当做"逆产"没收,最终一个壮志满怀的人不仅发出"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做好事"的哀鸣!

除了这两类人物,还有铁骨铮铮的爱国老人常四爷,能写能算却找不到事做而饿死的松二爷,被迫改行德尔传统的评书艺人卫福戏,等等。这其中的每个角色都在说着与时代的关系,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每个家庭就是一座大山。《茶馆》的主题是多义的,是对旧时代的猛烈鞭挞,激动地迎接新中国的曙光,同时也抱有一点对老北京曾有的美好事物的惋惜。而在当下,我们更要重视老舍对国民性的深思与批判。

是葬歌还是挽歌?——当代再读老舍的《茶馆》的现实意义

结语

我认为,《茶馆》所体现出来的歌颂和揭露,是时代赋予的大主题,而其中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当引起每一个看客的深思,从满族这一民族的兴衰历史可以看到整个民族的一些弊病,在时代的风暴中,一些传统的美好事物被抹杀,这是社会导致的悲剧,也是文化自身和人物自身造成的惨淡结局。无论是面对时代困境还是人生困境,惶惶度日是不可取的,自省意识和理性的爱国情感是《茶馆》体现出来的当代价值。再读《茶馆》,更重要的是审视过去而反思现在,然后展望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