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解決孩子的問題更高效!

  孩子如樹,家庭就是培植這棵小樹的土壤.。孩子的問題,通常可在其家庭關係中找到根源。

  許多時候,家長帶小孩過來進行心理諮詢,如果不進行家庭干預,一直只和小孩一對一輔導,不僅療程長,而且易反覆,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聽說吧心理諮詢中心張若琴老師曾經有這樣一個個案。

  來訪者是一年級的小學生小華(化名),被老師投訴多動、搗亂課堂,同時又較為內向、不怎麼與人交流。他媽媽聽說沙盤遊戲對於改善多動症狀有幫助,就帶他過來諮詢。她認為讓孩子做沙盤遊戲就可以了,而對於家庭的情況只是簡單說說。初次見面,小華異常緊張,我輕輕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他竟然整個人跳起來。這樣的反應很少見,幸好他生性好奇,一看到沙具和沙盤,不等聽完規則,就馬上開始玩。整個過程都在自言自語,非常投入。開始兩次,一擺完沙盤就走。

  後來開始跟我聊天,但是從來不提家裡的情況。每次看他的沙盤,都感到一種莫名的恐懼,沙盤越來越豐富,但那種恐懼依然還在,隱隱約約指向從來沒有出現的爸爸。經過12次諮詢,據媽媽反映,他在家說話多了,和老師也有交流了,但還是會控制不了做出搗亂課堂的行為。這樣的進度有些慢了,只跟小孩進行諮詢明顯不夠,我直接向小華媽媽提出,必須和他爸爸聊聊。

這樣解決孩子的問題更高效!

  他爸爸終於來了,彬彬有禮,但是小華和他媽媽似乎都有些怕他。特別是小華,儘可能遠離爸爸。諮詢過程中,發現爸爸在家裡是絕對權威,對妻子和孩子的控制是很強的,包括吃飯的動作、說話的聲音等等。孩子做不到他要求的標準,就立刻打,但是他也發現,越懲罰情況卻越來越糟、老師對孩子的投訴越來越多。這讓他很挫敗,對妻兒也越來越不滿,,認為妻子太過放縱孩子。妻子雖然覺得丈夫的做法不妥,但無力阻止,甚至連反對的意見也不敢提出,陷入輕度抑鬱的狀態。這些狀況令到小華爸爸更加焦慮,整個家庭氣氛相當緊張壓抑。小華面對抑鬱委屈的媽媽、挑剔暴躁的爸爸,每天被打罵,內心覺得孤立無援,充滿恐懼,他在學校的表現就是這種內心的表達。通過數次家庭治療,小華的父母終於意識到問題所在,開始調整整個家庭的互動模式,改善家庭氣氛。經過幾次家庭諮詢,小華在學校的表現越來越好,上課認真聽講,課後自覺完成作業,和同學老師的關係變得融洽,所擺的沙盤再也沒有出現那種莫名的恐懼了,諮詢也可以告一段落了。臨別,小華還要求和他擺的最後一個沙盤以及我一起合照留念。好可愛的孩子!

  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比我們想象的更有愛和力量,更懂原諒,只要身處的環境有所改善,其變化是讓人驚訝的。對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諮詢個案,個體諮詢和家庭諮詢結合一起,效果會理想很多。

這樣解決孩子的問題更高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