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愛滋病初期症狀 不如用積極心理消除恐艾強迫焦慮

很多艾滋病恐懼症患者之所以不能脫恐,除了有部分因為焦慮強迫產生了諸如艾滋病初期症狀等神經症軀體化障礙。其他很多都是長期在網絡上接受各種生理心理的荼毒,最主要的是這些毒素積累長久形成了萬一的理論,凡是都把自己考慮成那麼人中龍鳳的萬一個體。就像無論艾滋病醫生多麼去給大家去保證某位艾滋病恐懼症他已經沒有感染的風險了,可是當艾滋病恐懼障礙強迫焦慮一旦上腦,就愈發不可控制的去反向證明。比如說,有的恐艾症患者就認為,醫學沒有百分百,醫學都是按照概率來進行分佈的,艾滋病窗口期不可能在三四周內囊括所有的人,那我就一定是那個最倒黴的例外。以此類推,那麼各種不好的事情都將會在我的身上出現,繼而變得更加的糾結。這種情況,在沒有什麼信仰的國人身上經常出現,沒有信仰,很多人在網絡上當噴子,沒有信仰總是把自己看的“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沒有信仰總覺得,冥冥之中的不合理都必須由自己去承擔承受,否則為什麼現在這麼痛苦。按照道理,生理沒有問題,不就不應該這麼痛苦了,可是忽略了這樣的一種痛苦是由於心理障礙導致和影響的。

擔心艾滋病初期症狀 不如用積極心理消除恐艾強迫焦慮

靜心才知道自己目前最需要的是什麼

對於每個恐艾症患者,在合理的恐艾干預引導下,逐步感受生命之動力和什麼才息息相關,如果人一旦人們過分執著它就會變成一種對心理的桎梏,您會發現自從開始恐艾以後,飯也不香了,覺也睡不好了,儘管拿了很多張陰單,也找了無數個專業權威的艾滋病醫生。在被安慰後是舒服了好一陣子,但是過一會兒又會倍感意志消沉。反反覆覆加劇了對未來探索的迷茫,同樣增加了挫敗感,最後在不斷失望的重負中萎頓。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非常平凡的人,也許大家覺得偉人特殊,事實上偉人同樣有著他的平凡。真正的定義是“平凡的即是偉大的”,真不要去想什麼不好的東西都是自己所遇到的,可是很少有人接受恐艾干預脫恐療法,總是覺得自己所想的就一定是正確的,可是那不過僅僅是心境體驗的表面現象。

經常會聽到恐友們在進行恐艾干預一對一的時候長嘆:張老師不是我不想快樂,如果誰能徹徹底底的告訴我百分之百沒問題,我就能夠快樂。然後老師反問道:通過艾滋病風險評估以及恐艾干預評估,你已經可以確定沒有感染風險,並且通過分析表明問題都是來自於心理,那你放下了嗎,快樂了嗎?後者便默不作聲,因為他自己也很明白,他自己的問題的確和艾滋病沒有任何關係了,但是因為缺少心理學的基本素質和了解,他不得不按照自己傳統的思維來考慮太多所面對艾滋病的問題,特別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足以顛覆他整個人生的。女人們會為了自己孩子擔心,男人們則是為了自己罪惡和懊悔而糾結。其實對於快樂那真不是別人給的,也許在一定時候,恐艾症患者總是被恐懼矇蔽了雙眼,特別是在沒有人帶領的情況下,就如同浮萍一般,自由飄逸在想象之中。

斷線的風箏,你根本不知道他會落在何處,越是慌張的心態,越容易產生類似艾滋病相關的症狀,越是容易焦點化自己。學著去相信你覺得足以信任的人,這種關係不應該建立在網絡上。面對面的去了解,去感受同別人身上感知到的正能量,說不說在於別人,接不接受更多是自己的事情。其實只要願意,你可以隨時調換手中的遙控器,將自己徹底放在一種相對放鬆的狀態。但是如果真的是在網絡起起伏伏,或者沒有一個較為高的信任度,就會發覺自己總是為了證明一個東西而去拼命論證,然而越去論證也是將自己陷入了一個很大的深谷。

擔心艾滋病初期症狀 不如用積極心理消除恐艾強迫焦慮

脫恐需有心 佛渡有緣人

艾滋病恐懼症患者來到成都市恐艾干預中心,總是喜歡哀嘆,我身邊的朋友每天都在玩,玩得死去活來,他們從來都不擔心艾滋病,那為什麼我就和他們去了一次就這麼恐懼艾滋病。這個原因很多,細細分析幾天幾夜也不一定說得徹底。但是有一點,但凡真正恐過艾以後,人對自己的自律行為有了非常明顯明確的加強,因為行為如果沒有約束,就會導入反覆復高和復恐的輪迴之中,這種痛苦相信在很多恐艾症患者曾經有過多次性接觸後心理進一步惡化,應該是最有心得的能夠感知。反倒是有過一次經歷便開始調整自己,以後的生活工作都有了一個較大的提高,這種對生命對人世的感悟那真不是其他的經歷所能拔高到的高度。

有人說人生下來是為受罪吃苦的,這或許是一種極其悲觀的說法,就像《西遊記》裡唐僧師徒為取得真經經歷了大大小小八十一難,最後終成正果,現在你所感知的這種痛苦只是為了未來你能更好的享受生活,享受幸福!人生的逆境是一種難得的礪煉,正如古人所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行夫亂其所為。”至少現在僅僅是對艾滋病的恐懼,恐懼促使產生了艾滋病高危防範意識,這不是上天為了懲罰你,而是真正的在渡你。

擔心艾滋病初期症狀 不如用積極心理消除恐艾強迫焦慮

脫恐需要艾滋病知識也需要心理干預知識

也許每天還是每天,極其平凡的每天。當以前覺得艾滋病突然離自己很遠,現在卻發現它就在我們身邊的時候,一種自我規範也就油然而生。就像一位成都面詢的恐艾症患者所說,以後再也不敢去九眼橋的酒吧玩了,更不敢去“撿屍”了。至少,永遠永遠,不會在喝得酩酊大醉的時候,隨意帶一個陌生的女孩子回家;至少,永遠永遠,不會在玩得興起的時候,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同樣,在二十多歲的人生岔路口,展望未來,也開始思考人生的真諦,什麼是真正的安全和幸福,酒精或者性發洩以後,那些無盡的空虛感,永遠比不上心中那份真正的安靜,安安的實在,和一種真正用恐艾干預後所得到的心得來武裝自己的恬然和鎮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