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佛、道門中典故,遠比武俠、玄幻更加精彩

話說六祖惠能大師當日,自黃梅五祖弘忍大師處得法後,隨即帶著象徵道法傳承的衣缽南下。但世道人心險惡,有許多人為求名利、供養,以及所謂了生脫死的道法、仙方,多方想著謀奪衣缽,並謀害六祖。事實上,禪宗傳法以心印心,並無一個真正的秘法存在,因為不懂所以一切皆是秘密,懂了之後便一切都無有秘密可言。故而五祖臨別時對六祖雲:

“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

這其中的“衣為爭端,止汝勿傳”,就是要六祖將能夠引發爭端的衣缽信物,自他而止,不要再往下傳。惠能辭別五祖,一路南下,但五祖座下之其他弟子,聽說六祖帶著衣缽逃走,大多不服,心中不平,於是爭相前來追尋六祖,以圖搶奪衣缽,前後追來的人竟有數百人之多。

其實佛、道門中典故,遠比武俠、玄幻更加精彩

兩個月後,六祖惠能大師正走到大庾嶺,即今江西與廣東交界處,便被前來的人追上。而在追逐六祖的眾人中間有一位惠明和尚,大概是六祖的師兄弟,也是惠字輩的,出家前俗姓陳,當過四品將軍,所以武藝高強,腳力雄健,或許也會點輕功提縱術之類的功夫,雖然六祖早走許多天,但還是被趕上了。並且這位惠明和尚之輕功,遠在追逐六祖的數百人位同行人之上,所以他是第一個追上六祖的。

其實佛、道門中典故,遠比武俠、玄幻更加精彩

而大庾嶺山勢險峻,且說六祖惠能大師走到此處,又困又乏,眼見惠明和尚從遠處趕來,於是將衣缽振於石上,躲藏在樹木中草叢背後。惠明來到近處,見到袈裟衣缽,心中大喜,忙去搶奪,這時奇事來了,只見這個衣缽明明只是放在石頭上,但這個武藝高強,頗有雄力得惠明和尚,卻是無論如何也提掇不動。以為是祖師顯靈,驚懼交集之下不禁喚六祖雲:“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其實佛、道門中典故,遠比武俠、玄幻更加精彩

於是惠能走出躲藏的草叢,盤膝坐於石上。惠明前來作禮,問道:“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道:“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此時的惠明和尚,由於從大老遠趕來,經過這月餘多的奔波,勞苦疲憊之下,再加上剛才的又驚又懼,一時間心神想必頗為不寧,等了良久,惠能才緩緩的道:“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意思就是說,你此刻什麼都不要想,不管好的、壞的,是善是惡,統統拋開,統統放下,那一個就是明上座你的本來面目。其中“上座”一詞是對出家人中修持出眾者的尊稱,六祖此時稱惠明為“明上座”,可見其雖然得到五祖衣缽真傳,但仍不失謙恭之態。

其實佛、道門中典故,遠比武俠、玄幻更加精彩

惠明和尚,因六祖所言,忽然言下大悟,但是對於祖師的密法、秘意,仍有懷疑,還是不太確定,於是又復問道:“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六祖惠能答道:“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惠明和尚道:“惠明雖在黃梅,實是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道:“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於是惠明和尚返回至嶺下,恰好碰到同時追來的其他人眾,於是對眾人道:“向陟崔嵬,竟無蹤跡,當別道尋之。”意思是說,我剛剛一直追過山的那一頭,仍是沒有見到惠能的蹤影,應該不是向這個方向逃走的,我們還是向別的地方追吧。於是眾人就不再往前追,改道而行,於是六祖得以躲過此劫。後來惠明和尚將法號改為道明,以避諱六祖,其實也就是感念六祖當日點化之徳,不敢跟六祖以同輩自居。

其實佛、道門中典故,遠比武俠、玄幻更加精彩

其後六祖惠能逃至曹溪,又被追尋他的人找到蹤跡,尋逐而來,於是避難獵人隊中一十五載,這其間時與獵人隨宜說法。如壇經中所載雲:

“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吃肉邊菜。”

而六祖經過這一十五年的苦修,道法大成,於是出來在曹溪弘法,名動天下。而正所謂名隨謗高,樹大招風,再加上宗教徒的胸襟本就不廣,此刻的六祖自然更是招人嫉恨。而禪宗自五祖之後,南北分化,後來分為南北兩宗,即後世佛學史上所稱的“北漸南頓”。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代祖師,而這位“秀師”正是當初那位在廊壁間作偈的上座神秀。其偈亦是流傳千古,偈雲:

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當日見到此偈,曾令門人,對此偈炷香禮敬,並當眾稱:“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盡誦此偈,即得見性。”而到此時的神秀大師,道德高隆,人所敬仰,實已是了不得的一代高僧大德,人稱南能北秀。而隨著六祖的又再復出,南北二宗頓漸之分,卻是爭論愈來愈烈,而一般大眾學者莫知宗趣。於是六祖謂眾人云:“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其實佛、道門中典故,遠比武俠、玄幻更加精彩

而同時,神秀大師的弟子、徒眾,也往往譏笑南宗惠能不識一字,但神秀大師卻稱讚六祖說:“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這南北二位宗主,雖亡彼此人我之見,不為名利所動,但他們的徒眾卻互相恨憎。神秀大師的座下弟子們,更是忌諱“祖師傳衣”的傳聞天下皆知,於是不惜花費重金聘請刺客來刺殺六祖。而有個刺客姓張,名行昌,年少時有任俠之氣,武藝高強,想必會高來高去,飛簷走壁視同等閒。

其實佛、道門中典故,遠比武俠、玄幻更加精彩

但此時的六祖,修持有成,深明過去、未來因果,具有他心通,早已預知其事。於是提前準備黃金十兩,放在身邊。這日晚間,更深夜靜,刺客張行昌來到六祖所住居室,來刺殺六祖。六祖見刺客來到,不驚不懼,非但不抵抗,且也不驚動旁人,反而引頸就戮。但張行昌揮刀在六祖脖子上砍了三下,每回都如砍在空中一般,刀刀落空,而六祖卻毫無損傷,並說道:

“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

可見六祖的功夫修持,此時或許已經到達“散而為氣,聚而成形”的不滅金身境界,所謂四大元無我,五蘊本來空,真正色不異空,刀來刀去也同樣是空,因此刀不能傷。於是張行昌大驚,摔倒在地上,嚇得暈了過去,過了好久才慢慢甦醒,並哀求悔過,情願出家侍奉六祖。六祖將十兩黃金交還給他,並說道:“汝且去,恐徒眾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後來這個張行昌果真投在六祖門下出家,具戒精進,法號誌徹。

其實佛、道門中典故,遠比武俠、玄幻更加精彩

其實,六祖與張行昌的師徒,還有一段前世因緣,那就是六祖的前世,當然那時還是沒有道的,只是普通人,欠下張行昌百兩銀子沒有還,所以應在這一世上償還。而張行昌這一世是當殺手的,靠殺人來賺錢餬口,所以張行昌為了這百兩銀子,來取六祖性命。而當時殺六祖這等身份的人,行情大概也是近百兩銀子,故而六祖要提前準備十兩黃金,等待他的到來,這十兩黃金大致等價於前世所欠的百兩銀子。

其實佛、道門中典故,遠比武俠、玄幻更加精彩

而六祖所云的:“只負汝金,不負汝命”,便是說我只欠你錢,不欠你命,你怎麼能殺我呢?可見,因果輪迴,報應不爽,一飲一啄,皆悉前定,所謂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償。我們今生所遭受的傷害,都是來自前世所欠下的債。而我們一般凡人又沒有六祖那前知的本事,所以碰到此類情形,也只能“負金命償”,讓刺客將自己腦袋提去,換取佣金,償還前世所欠的那筆債務,所以我們今生還是不要再欠別人太多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