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滴滴「互抄」後路,金融將是下一個戰場?

美團滴滴“互抄”後路,金融將是下一個戰場?

互聯網巨頭之間的鬥爭,向來都是你方還未唱罷,我方便已登臺。這一現象,在近期滴滴突進外賣領域、美團攪局出行領域的亂戰中,被演繹地淋漓盡致。

滴滴和美團在生活剛需場景中全面展開對抗的同時,一則關於“滴滴上線一款最高授信30萬額度的在線信貸產品——滴水貸”消息的發出,立即將市場的關注點引到了雙雄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中的博弈上來。

根據媒體報道,滴水貸更多充當的是“導流”和“數據支持”的功能,真正的資金來源由正規的持牌機構提供,顯然,滴滴這一步選擇了相對保守的“與機構合作”這條路徑。加入不久前上線的“司機貸”產品,滴滴在金融領域的佈局已蠢蠢欲動。

如果金融戰役打響,那麼滴滴和美團都有哪些資源、又能佔據哪些先機,讓我們來一起看一下。

一樣的願景 不一樣的路徑

事實上,美團也好、滴滴也罷,你完全可以將其視為一個“待哺育”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它們擁有規模化的用戶及其行為數據,以及外賣、出行等發生高頻交易行為的生活場景。某種角度上,具備了交易場景,再嵌入適合的金融服務,成為下一個互聯網金融巨頭,或許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願景是美好的,成長是艱辛的。首先,拿到合規“準生證”——金融牌照,才能保證平臺順理成章地開展金融業務,無監管之虞。

在奇貨可居的金融牌照市場,企業持牌數量儼然已和實力劃了等號,特別是針對流量型互聯網企業來說,儘管強監管的金融領域合規成本水漲船高,然而這並不能阻擋企業持牌合規經營的決心。

持牌,企業獲得的不僅僅是合規經營所帶來的安全感,更重要的是,面對強需求和稀缺供給而導致價格瘋漲的牌照市場,拿到牌照無疑是拿到一類最具升值保障的優質資產。

相信這一點,滴滴和美團或許都已深刻地意識到了。也正因如此,在牌照收購的兩大派別——將構建金融藍圖提升到戰略高度的互聯網企業、和依靠新概念新業務刺激股價上漲的上市公司中,滴滴和美團都是更偏向於第一類的。

美團滴滴“互抄”後路,金融將是下一個戰場?

其實,市場中關於滴滴做金融、美團做金融的相關報道早已鋪天蓋地,主流思路無外乎是:滴滴和美團都希望拿全牌照、做全金融業務,兩大互聯網巨頭都是走支付為核心、兩端業務同發展,未來要做大做強金融板塊,甚至拆分出集團獨立IPO等論調。

目前來看,筆者也認為滴滴和美團確實都在按照這樣的戰略規劃推進,包括滴滴外賣、美團出行近一段時間的“補貼”大戰,除了昭告天下自己又有了新動作、短期內獲取用戶等作用外,更多的可能也有製造品牌公關傳播上所謂的“噱頭”的功效。儘管傳播效果確實發揮出來了,然而回歸到可持續商業本質來看,靠“補貼”吸引過來的用戶忠誠度真的不高,競爭壁壘也真的很低。

迴歸到滴滴和美團在金融領域的佈局上來,本文想帶領讀者關注一些雙雄手中已被自己或淡忘、或未認識到價值的王牌,或許從衣、食、住、行等生活剛需場景切入的雙雄,並未不能通過LBS(基於位置的服務)和金融業務做足生活服務質量,慢慢獲取用戶芳心。畢竟,安全、便捷、個性化才是整個金融服務業真正的“殺手鐧”。

滴滴金融或可以改名滴滴大數據?

對於滴滴要進軍金融領域,市場中其實早有傳聞,而真正讓其金融版圖浮出水面的,還是去年底滴滴以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北京一九付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九付”)100%股權。

此外,就是之後各大獵頭呼天搶地式地打響人才爭奪戰。

美團滴滴“互抄”後路,金融將是下一個戰場?

筆者認為,各大互聯企業排除萬難、盡最大能力也要拿下支付牌照,這種做法其實還是正確的。目前滴滴手中獲得的牌照是四塊,分別是:支付、網絡小貸、商業保理和融資租賃,但只有拿到支付牌照後,滴滴才能說是真正有底氣對外宣傳涉足金融領域,同時也將開闢出更多價值空間:

其一,作為移動出行應用,滴滴有大量的收付業務,通過自己的線上支付體系,可以幫助用戶更好地完成消費這一環節;

其二,藉助多年佔領出行領域絕對頭部位置的優勢,滴滴積累下來的大量用戶標籤都十分明顯,司機有買車貸款需求,基於此便生成信貸、保險(財產險)、後市場服務等明確的金融需求;

其三,乘客打車付款,除支付外,還同時衍生出分期、保險(人身險)、理財等C端業務,而這些也都是滴滴未來做足平臺化的巨大利潤來源。

更何況,眼下滴滴已逐步將觸角延伸至汽車金融業務“司機貸”和消費金融業務“滴水貸”,這些都是其實現規劃化盈利的重要來源,而這些業務快速展開的基礎,除了用戶賬戶體系的完善,還有大數據能力的支撐。

美團滴滴“互抄”後路,金融將是下一個戰場?

筆者認為,滴滴最大的突圍入口依然是出行大數據,據其年初發布的《2017年度城市交通出行報告》顯示,滴滴平臺目前的用戶規模已超過4.5億,每日出行規模達到2500萬,與此相關的每日路徑規劃請求超過200億次,每日處理數據超過4500TB。而如此巨量的數據,都是基於後臺留存的行駛軌跡、起終點、等候等出行數據的基礎上分析而成的。

最重要的是,這些數據不僅真實、有效,更厲害的是這些都是連續性的行為數據,這不僅大大節省掉甄別和在一定程度上處理數據的成本,同時注入金融屬性行為,這無疑增加了數據的價值等級;再向前推一步來看,滴滴甚至可以根據用戶間行為,如幫忙叫車、幫忙叫車頻次、同一時間區間奔赴目的地密集度等出行數據,較為精準地推算出一些用戶之間的關係及親密度,更何況本就以大數據計算、LBS等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能力見長的滴滴,其大數據領域未來的價值壁壘就更加強大了。

這樣一來,即使滴滴以後在金融領域做得不慍不火,有了大數據這一項,其未來可以預見的利潤空間就足夠廣袤。況且,不管從哪個維度講,滴滴都算是佔盡資本、資源、技術等各方優勢的流量巨頭,即使不慍不火也幾乎沒有掉隊的可能性。

美團金融的社交和跨境機會?

2018年2月24日,保監會在官網上公示了三家保險中介公司的業務批覆,而其中,“重慶金誠互諾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正是美團點評集團旗下的全資子公司。這也是繼拿下支付、網絡小貸、商業保理、民營銀行牌照之後,美團又將保險經紀牌照納入囊中。

至此,美團手中實打實的金融牌照,是五塊。

儘管就數量而言,美團相較於BAT並不佔什麼優勢,然而就其目前所開展的金融業務來說,依然可以說是形成了一個基礎型的服務閉環,支撐著整個生態的運營。

具體來說,就是對於美團這種擁有海量交易環節的互聯網企業來說,用戶賬戶體系是金融業務的核心,有了支付牌照才能在自己的支付體系中完成用戶交易和留存用戶餘額,這些沉澱下來的資金不僅能產生利息,還能增加用戶黏性和提高用戶複用率。

此外需要強調的是,美團使用自家支付通道不但節省了鉅額通道費用,更重要的是為自己的用戶數據建立的一個壁壘。倘若美團採用的是其他支付通道,那麼其生態內企業經營狀況、用戶行為數據以及所有交易信息將會被通道企業全部掌握,這對於美團而言,絕對將會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不難看出,像美團這種直接面向C端用戶、且用戶基礎大、資金清算規模及潛能廣闊的互聯網企業,很容易在支付體系的基礎之上,衍生出消費分期、小額信貸、供給鏈金融、大數據徵信等針對BC兩端適用的更多產品,再將這些業務串聯起來就為新巨頭的誕生提供了一個機會。

其實筆者認為,美圖還有兩個重要的機會待啟,其一是合併以後但獨立運營的點評,發力點在社交;其二是剛剛收購的摩拜單車,發力點在海外佈局。

簡言之,點評上商戶添加是由用戶和點評的銷售共同完成的:用戶發現家附近出現了一些新餐飲、美容美髮等生活店面就去添加,撰寫消費體驗獲得積分;另外,點評的線下銷售人員也會根據店面的分類、地理位置、營銷手段等進行劃分和維護。

坦白講,點評可以說是國內最早的UGC平臺,多年積累下來已形成了自己較為忠實的用戶與線上/線下渠道(包括各城市入駐的銷售團隊等)。

然而,收購點評之後,或因組織融合不順、或因商業變現邏輯不清、或其他各類問題,美團並沒有很好地利用起這樣一個已具有相當規模和口碑的生活應用平臺,多年擱置下來點評的優勢已所剩無幾。

美團金融如果可以早些利用起點評在全國中小商戶及社區用戶在數量、內容、社交等方面的優勢,還是存在差異化競爭的可能性的。

還有就是藉助摩拜單車目前已有的海外佈局。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10月底,摩拜單車已進入全球9個國家的超過180座城市,運營著超過700萬輛智能共享單車,受到新加坡、曼徹斯特、倫敦、米蘭、華盛頓、札幌等國家和海外用戶的歡迎。

摩拜在國內外億級單位的用戶和海外知名度,事實上對於美圖金融也是可以起到一定的助力效果的。

本文的最後,筆者想講個自己的想法,或給滴滴和美團提點懸念,騰訊和京東牽手了,好像還拉上了唯品會;阿里和順豐也達成了強強合作,形成自己的戰略聯盟;其實,滴滴和美團也可以考慮拉個小手什麼的,如果都是給用戶更好的做服務,沒什麼理由說不,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