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研究美團點評招股書,你會覺得它被低估了

27億美元收購摩拜後,美團點評很快啟動上市進程。6月25日美團點評向港交所遞交上市材料,按照最快40個營業日的招股節奏估算,美團點評預計將在9月掛牌。

這是中國新經濟公司赴港上市潮中的巨型獨角獸。另一家焦點企業小米已在美團點評之前上市——小米於7月9日正式掛牌,發行市值達到550億美元,募資47億美元。彭博報道稱,美團點評計劃以600億美元估值融資60億美元,這也將使其躋身中國最大的幾家互聯網巨頭之列。

仔細研究美團點評招股書,你會覺得它被低估了

王興是一個穩健有節奏的創業者,從最初的團購網站進化到覆蓋餐飲外賣、到店餐飲、酒店預訂、旅行以及出行等一系列生活消費服務的綜合平臺,美團點評成立八年始終穩紮穩打不急不緩,為何選擇在此時上市,是水到渠成還是外界因素推動?王興的戰略目的是什麼?

不缺錢的美團與缺錢的美團

美團點評的招股書顯示,到去年底其“錢囊”尚飽,共擁有452億(約合71.7億美元)現金及短期投資,其中現金及等價物194億、短期理財258億。

仔細研究美團點評招股書,你會覺得它被低估了

鑑於美團點評在2015年底和2017年底分別融資30億美元、40億美元,合計超過70億美元,可以得出結論:美團點評最近兩年的經營現金流不錯,這兩次融資來的錢基本沒有動。

招股書顯示,美團點評2017年交易額已達到3570億,相比2015年的1610億已翻倍。2015至2017年營收持續增長,分別為40億、130億、339億,年均增幅超過160%,三年間增長超過七倍。同時,美團點評2015至2017年調整後虧損淨額分別為59億、54億、28.5億,虧損持續收窄。

良好的現金流也使得美團點評有充足的彈藥在上市前完成了一次重要收購:今年四月,以27億美元代價收購了中國最大的共享單車公司摩拜。而27億美元的代價只動用了部分現金,其他為發行新股,因此美團點評在上市前仍可能擁有超過50-60億美元的現金。

美團點評的業務收入分為三類:餐飲外賣(2017年營收佔比62%);到店、酒店及旅遊(佔比32%);新業務及其他(佔比6%)。美團點評是中國最大的餐飲外賣配送服務商,去年同比增速近300%,與此相比,第二大業務到店、酒店及旅遊增幅沒有那麼顯眼,但由於毛利率高達88%,是最大的利潤來源。

美團點評最核心的餐飲和酒旅業務營收達到300億以上,已經躋身中國互聯網公司前十行列。假設不開拓更多新業務,加上美團點評已經基本實現了自我造血循環,王興其實犯不著上市融資。

然而,美團點評顯然並沒有打算停止擴張其消費者和商家網絡的腳步。

仔細研究美團點評招股書,你會覺得它被低估了

美團點評是非常典型的互聯網公司,其商業模型也非常類似於生活服務版的亞馬遜。亞馬遜的業務範圍從電商起家,逐漸擴大到雲計算、終端設備、內容等不同市場領域,邊界不斷延伸。王興也有一段著名的邊界理論:“萬物沒有簡單邊界,不要給自己設限,只要核心是清晰的——我們到底服務什麼人?給他們提供什麼服務?我們就會不斷嘗試各種業務。”

美團點評在餐飲、酒旅之後又佈局出行,正是王興這一指導思想的體現。其先是在2017年對出行業務進行測試、試點,進入2018年後猛然加速,在上海等地與滴滴開戰,並且收購摩拜進入共享單車市場。目前來看,收購摩拜只能算美團點評出行業務的一個重點節點,還遠遠沒有達到高潮,其投入也剛剛開始。

美團點評在出行市場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滴滴,後者去年融資規模在百億美元左右。美團點評要在出行領域撼動滴滴,其持續融資能力無疑也是關鍵。從這個意義上,美團點評上市只是一個開始。

生活服務版亞馬遜

美團點評“執拗”於不斷擴張邊界,其理論依據在於其商業模式依賴於互聯網用戶網絡的擴大,即交易用戶的增長和消費頻次的提高。這也是亞馬遜模式和其強大“護城河”的精髓:亞馬遜過去20年的發展均致力於在高效率、大規模、強現金流的基礎上維持低毛利,不斷擴大其用戶基礎,同時讓競爭對手失去生存空間。

美團點評在八年發展過程中也不得不實踐、驗證了這一點。最早其僅提供團購這一餐飲營銷服務,併購大眾點評後擴大了用戶和商戶規模,但直到切入餐飲外賣這一更大用戶基數的服務,美團點評真正實現了一次量級的突破。2017年美團點評已擁有3.1億交易用戶,滲透率達到40%;服務440多萬商戶,滲透率達到37%。

這樣的規模使美團點評成為僅次於BAT的互聯網小巨頭。但同時也說明美團點評的用戶、商家滲透率仍有巨大的提高空間。目前BAT的互聯網用戶滲透率均能達到70-80%以上,這意味著美團點評僅在用戶規模上至少還有一倍的成長空間。

要實現翻倍的增長,美團點評至少可以在三個層面驅動:擴大用戶基數(流量)、擴大服務範圍(品類)、提高消費佔比(頻次)。流量層面,美團除了自有平臺外,還擁有重要的微信入口,今年又增加來摩拜入口。品類層面,美團已經介入200多個品類的服務,出行業務更是被視為美團點評下一個殺手級的服務品類。頻次層面,外賣、出行本身就是相比餐飲、酒旅更高頻的服務,美團點評也可以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提供交叉銷售,通過高頻帶動低頻,實現更高效率的流量變現。

目前看,美團點評的戰略非常清晰,不斷擴大流量和用戶、商家滲透率,不斷擴大網絡效應,通過規模和效率實現低毛利基礎上的營收和利潤。在滲透率見頂之前,美團點評自然也不急於大規模盈利。

現在有種說法認為,這輪獨角獸上市潮的共同點是虧損、按流量估值而不是盈利估值,所以很容易被資本市場看衰。這種說法籠統的認為虧損就是不好、資本市場只看盈利,這其實是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雖然二級市場普遍比一級市場更重視利潤,但針對不同類型的企業和不同的市場環境,二級市場仍然有不同的估值方法,看重的財務指標也不盡相同。

比如針對高增長的頂級互聯網公司,資本市場更看重其用戶網絡的規模和壁壘,否則難以解釋長期虧損的亞馬遜為什麼成為長期牛股。很多中小互聯網公司之所以上市後缺乏關注,其財務狀況只是原因之一,除了其本身缺乏足夠強大的競爭壁壘外,也因為市值規模太小,無法吸引大資金的關注。

美團點評擁有強大網絡效應和競爭壁壘、戰略和定位均非常清晰、成長空間仍然巨大,在中國只有少數幾家互聯網公司可以相提並論。簡單用虧損與否和其他公司相提並論是不恰當的。

美團點評上市可能遭遇到最大的困難可能是目前糟糕的市場大環境,但即使有影響,從長期而言影響也甚微。假設說,互聯網的前十年是拓荒期,分別在電商、社交、搜索領域奠定了阿里、騰訊、百度的地位,那麼,當互聯網和線下商業、生活服務進入深度結合的階段,其創造的市場空間和想象空間可能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