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普法:潘金莲故意杀人,武松故意杀人,为何都未判处死刑?

趣味普法:潘金莲故意杀人,武松故意杀人,为何都未判处死刑?

皮影戏

任何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法律。没有相应法律知识,不能正确地学法、用法,现实生活中难免四处碰壁。

潘金莲、西门庆和武松,是《水浒传》中读者最兴趣的人物,也是密切关联的三个人物。这三个生活在不同层次上的男女,由于法律方面修养的不同,最终有了不同的结局。三个人当中,谁最懂法律呢?可以看看书中情节。

趣味普法:潘金莲故意杀人,武松故意杀人,为何都未判处死刑?

武大郎戏

《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计啜西门庆,淫妇药鸩武大郎》,写的是由于郓哥的举报,武大郎将潘金莲、西门庆捉奸。武大郎冲入茶坊,《水浒传》是这样描写捉奸现场的:“那婆娘(潘金莲)正在房里,做手脚不迭,先奔来顶住了门,这西门庆便钻入床底下躲去。”

潘金莲是个妇道人家,第一反应是“顶住了门”,这是人的本能反应。而堂堂男子汉西门庆,竟然是“钻入床底”。

趣味普法:潘金莲故意杀人,武松故意杀人,为何都未判处死刑?

潘金莲戏

西门庆是个有钱有势的人,偷鸡摸狗的事,也不是第一次做,怎么一下吓晕了呢?因为西门庆是个“知识分子”,对法律是比较了解的,知道后果的严重性,“钻入床底”不是本能反应,是一种思考后的理性结果。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罗贯中,生活的年代是元末明初,所以对元朝与明朝的法律比较精通。元、明两朝的法律,对通奸是怎么规定的呢?

趣味普法:潘金莲故意杀人,武松故意杀人,为何都未判处死刑?

《大明律》

元朝刑律中 “杀死奸夫”条规定:“诸妻妾与人奸,夫于奸所杀其奸夫及其妻妾,及为人妻杀其强奸之夫,并不坐。”明朝对私通的处罚,沿袭了元律,《大明律》卷二十五:“凡和奸,杖八十,男女同罪”,“其非奸所捕获及指奸者,勿论。”

这些法律规定的要义,特别强调的是捉奸现场。只要是在捉奸现场,“本夫”当场杀死“奸夫”,“本夫”无罪。也就是说,如果武大郎杀了西门庆,西门庆就白死了。如果是西门庆杀了武大郎,西门庆就是故意杀人,西门庆还得死。

趣味普法:潘金莲故意杀人,武松故意杀人,为何都未判处死刑?

西门庆戏

西门庆由于懂法,所以很害怕,吓得钻到了床底下。这要是躲过去了,以后武大郎将西门庆告上了法庭,即便证据确凿,自己最多是挨一顿打。

潘金莲是个丫环出身,后来“进修”的是“艺术专业”,没有法律常识,也没有法律意识,被“本夫”杀死都是白死,大祸临头之际仍然“无知无畏”,所以对西门庆的“软弱”表现十分不满。《水浒传》中是这样描写的:

《水浒传》第二十五回:潘金莲对西门庆“口里便说道:‘闲常时只如鸟嘴卖弄杀好拳棒,急上场时便没些用,见个纸虎,也吓一交!’”

趣味普法:潘金莲故意杀人,武松故意杀人,为何都未判处死刑?

剪纸 老虎

“纸虎”,即“纸老虎”。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纸老虎”一词,就是潘金莲“发明”的。“纸老虎”这个非常形象、生动,所以几百年来都是“热词”,足见潘金莲不愧是学艺术的。

趣味普法:潘金莲故意杀人,武松故意杀人,为何都未判处死刑?

潘金莲戏

潘金莲既熟悉武大郎,也熟悉西门庆,知道武大郎打不过西门庆,所以鼓动西门庆打败武大郎。这种情形下,西门庆飞起右脚,踢得武大郎“扑地望后便倒了”。然后,西门庆“一直走了”。

西门庆离开了通奸现场,根据法律规定,人身安全问题就解决了。私了,就是赔钱;公了,就是挨打。

潘金莲因为是个法盲,所以最终犯下“故意杀人”罪。这法律上,必然要面临“死刑”。由于司法黑暗,西门庆的背后运作,导致证据“缺失”而无法定案,这才没有遭到法律制裁。正因为如此,接着引发武松接着“故意杀人”。但是,武松并没有西门庆这样的手段,最后也没有被判处死刑呢?

趣味普法:潘金莲故意杀人,武松故意杀人,为何都未判处死刑?

武松戏

西门庆很懂法,武松对法律则是精通。就知识的拥有而言,武松绝对不如西门庆,但生活当中“学历”历来不如“能力”。武松在阳谷县衙当的是“都头”,成天跟法律打交道,法律实践是非常丰富的。武松既要为哥哥报仇,又不能跟法律对着干,把自己送上一条死路。怎么办?且看《水浒传》第二十五回“偷骨殖何九送丧,供人头武二设祭”:

“那妇人(潘金莲)见势不好,却待要叫,被武松脑揪倒来,两只脚踏住她两只胳膊,扯开胸脯衣裳。说时迟,那时快,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

武松杀潘金莲前,有个典型的具体细节:武松把潘金莲的衣服,全部撕烂了。

趣味普法:潘金莲故意杀人,武松故意杀人,为何都未判处死刑?

这个镜头,证明导演没看懂原著

武松为什么要撕潘金莲的衣服呢?如果武松是个“无赖”,撕衣服就是“流氓行为”。但武松是个英雄,所以撕潘金莲衣服绝对不会是“流氓行为”,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理性行为。

《水浒传》的故事背景是宋朝,宋朝法律将杀人分为“谋杀”“故杀”“斗杀”等。武松要杀潘金莲,这是蓄谋已久的,付诸实施,既是“谋杀”,也是“故杀”,这是必须偿命的。而“斗杀”,指的是双方互斗,一方失手致对方死亡,相当于“过失致人死亡”,是不需要偿命。武松撕烂潘金莲的衣服,实际上是在伪造“斗杀”现场,为日后这桩杀人案的审判制造“证据”。

趣味普法:潘金莲故意杀人,武松故意杀人,为何都未判处死刑?

潘金莲戏

有了“过失致人死亡”的“证据”,武松仍旧不满足,继续创造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武松杀人后,主动来到阳谷县衙“自首”。“自首”的目的,就是让案件具备“从轻处理”的条件。这样,武松故意杀死潘金莲,变成了既是“过失杀人”,又具有从轻情节,再加上潘金莲属于“有过错的一方”,量刑时也要考虑。所以,只要是依法审判,武松就不可能被判处死刑。事实上,武松杀人案判得轻,仅仅是“刺配孟州”。

可见,学法运法对人有多重要。因为是个“法律专家”,武松当时免于一死,即便后来又被逼上梁山,最终仍然活了下来。

趣味普法:潘金莲故意杀人,武松故意杀人,为何都未判处死刑?

潘金莲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