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舫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話(一)

法舫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話(一)

梁建樓會長向重慶縉雲寺贈書

一 釋經題

今講此經,先講經題,次釋經文。解經題有二:(一) 正釋經題,次釋譯題。釋經題有二:1.別釋,2.總釋。別釋有四:

一、般若:般若是印度梵語,中文譯曰智慧,智慧的意思亦曰知識,則人類之各種知識,皆可名智慧。但是佛教之智慧並非世俗之智慧。般若智以抉擇為性,就是對於事理上有一種分辨邪正抉擇善惡的智力。約三點說明:

(一)實相般若——實相就是宇宙真理,也就是緣起性空,或曰一真法界,或曰真如法性,統是名異義同的名詞。這種宇宙真理,是一種境界證悟,這種境界的智慧——船若,就叫做實相般若,又名曰根本無分別智。因為實相——真理,是如如不動的,本來如是的,不可分別,不可取著,不可思慮,能瞭解親證這種不可分別的境界的智慧,故曰無分別智。這種智慧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最甚深的智慧。這種理性的智慧是可以頓悟的,故實相般若可以頓證。

(二)觀照般若:觀照就是用心思慮、觀察、分析、相比的意思。吾人對於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現象差別和本體理性,要用工夫觀察、思維。一物之當前,一事之經驗,必須詳細審慎去分辨,就是關照的意思。又關照般若,也可名為“行” 般若,就是實行的般若,或是修行的般若。行本來是一種經驗,經驗上要有體會,體會中的智慧,才是觀照般若。我們平常的心理,總是亡想分別、顛倒煩惱,這些妄想和煩惱,障敝了我們真實智慧,使我們不能切實認識真理和現實。因此,我們必須斷除煩惱和顛倒分別,真能除煩惱和分別的方法,就是觀照般若。

此實相與觀照的兩種般若,也就是明心見性,明心是觀照般若,而見性就是實相般若。明心是觀察心理的種種活動,和它活動的對象範圍,認識主觀與客觀之事理而不顛倒迷惑之意。理事明則現顯其心之自性。所謂心之自性,即是諸法實相。見性可以頓悟,而明心就必須漸修。古時神秀說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常拂拭,莫使惹塵埃。” 這個偈子還明作明心的觀照工夫,其智慧就是觀照般若。而六祖慧能所說的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算是證悟實相性空的境界了。

(三)文字般若——文字指言語、文詞、圖畫、表記、符號等,凡是代表思想的,都算是文字。印度佛教說文字相,常以各、句、文、身為體,其實各句文的本體,又是音聲。語言的聲音,就是表達一個人的思想智慧的,這些語言用文字記錄下來,可以使人悟入真理、證得實相的,就是所謂文字般若。

二、波羅蜜多:波羅蜜多,其譯曰究竟到彼岸,彼岸就是對岸,如生死是此岸,涅槃即彼岸,煩惱是此岸,菩提即是彼岸,眾生是此岸,成佛是彼岸。到彼岸者,就是達到彼涅槃菩提之岸的意思。其義譯有圓滿、究竟、成功等義。

三、心:心即吾人之意識,或曰心理。今就此心之字義,依佛教教理略為分說如次: (甲)肉團心:就是吾人身內之心臟。南傳上座部說此心臟是意識所依之根,謂意識的現起是依此肉心而得現起。(乙) 思慮心:就是意識作用、思想、分別、推求、測度、都是思慮。在過去吾人以為意識思慮的生起是由於肉心,自從心理學成立以來,則吾人之意識作用,是由於大腦和小腦的活動,因此,今人用思想皆曰用腦筋。(丙)集起心:謂集一切種子起諸法現行。這是依唯識說的,此心即是指第八阿賴耶識。此識有集合一切法的種子持而不失不壞,到後來因緣和合時,這些種子就會生起結果來。種子——特別是指業種子,業,就是行為、行動、行動留下的影子,——一種勢力,就是種子。這些種子攝持在第八識中不壞又會起作用,故曰集起心。(丁)真心:在楞嚴等經說是妙明真心,就是諸法本性。心之自性,此心之自性,本來清淨、光明。

四、經:中國古釋為常義。印度梵語曰素坦纜,直譯曰線,就是連貫不斷的意思,佛說的名曰經,菩薩說的名曰論。經有二種意思才可名曰經,一曰契機,就是適合聽法人底根機——知識興趣。亦可以說是適合時代的應用,適合時代就是說不受時間性的拘束。在二千年前此法適合那時的人民。到了今日,此法仍有其適合性,因為我們有信仰,所以佛法就有作用。二是契理,就是契合真理。真理超時空性的,所以佛法是超時空的,然而佛法又不是離開時空的而別有的,因此曰經。這種佛法的道理,若用科學來實驗說明,用科學來思維推辨,就會更顯得他的精深而切事合理。

次合釋有二: (一)般若波羅蜜多,就是智慧達到究竟圓滿至高的境界。吾人之智慧,如果達到此種境地,即是般若波羅蜜多,智慧修到圓滿,就是六度(圓滿義)之一。其餘五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可以說是偏重修福德的,而福德的圓滿,必須有智慧為基礎,所以菩薩發心修行六度以般若為主為上。又一切諸佛皆從這般若波羅蜜多出,所以般若又名曰佛母。又一切佛法的學理,不論大小乘教,無不以求般若(菩提) 為目的。如此就可見般若的重要性了。(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者,般若波羅蜜多指大般若經,心經正指此經,謂此經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心核,因為此經文相雖短,而核義甚廣,六百卷大般若經之要義,全攝在此經中,因此就名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以上正講經題,今別釋譯題。唐即李唐,是朝代的名稱,唐朝在中國歷史上算是文治武功最隆盛的朝代。三藏經律論,是佛教聖典的總稱,法師是通達佛理理解三藏佛學的人,才名曰三藏法師。玄奘正是譯此經的人名,玄奘是唐朝傑出的佛教學者,在佛教的翻譯史上,他是個劃時代的人物,他在印度留學十七年,精通梵文,博達三藏,歸國後,得皇帝之協護,大事翻譯,歷代的翻譯,以他的翻譯為最多最正確,所以在他以前的佛學譯品皆曰舊譯,他以後統曰新譯,因為他訂正過去翻譯上的錯誤,因此,他對於中國佛教上的貢獻之大,真是千古一人。其次他對印度歷史也有很大的貢獻,他留學時用梵文寫了一部大唐西域記,敘述印度歷史風俗宗教文化政治等極為詳盡。印度人民本來是極不重歷史記載的,所以印度文化雖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但可惜沒一部正確的史書,古代所有的都是神話。玄奘為他們寫了一部記實的史記,使印度歷史大放光明,因此研究印度歷史的世界學者,沒有不讀玄奘西域記的。由以上二點,知道玄奘對中印文化的貢獻之偉大。(待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由唐代玄奘譯,講者法舫法師{1904-1951年},他是“太虛大師座下第一弟子”,他兩度出國傳教,任首次世界佛教徒聯誼會中國籍常務理事。法舫在長沙講,他弟子周心瓊、黃慕萊同記,輯自1977年11月《香港佛教》第210、213、215期,《法舫文集·第一卷》。編輯程淑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