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授课应顾及学生的感受

教师授课应顾及学生的感受

【吴宾专栏】

教师授课应顾及学生的感受

原创作者|吴宾(山东威海三中物理教师,校长传媒专栏作者)

我在教学一线已经工作了15年光景,期间听课节数超过1000。毕业之初,要拜师学艺,我就每天听师父的课。一年下来,听了200余节。第二年,第三年亦是如此。前三年时间,我总共听了600多节课。后来因为当班主任、备课组长,听课相对少了。前三年,抱着学习的态度连续听师父的课,从来也不感到厌倦。后来,零碎地听同事的课,也没有感到烦躁。

可是,近日参加某省的物理德育公开课,让我对教师的授课有了新的感悟。那一天,从早至晚,我连续听了8节课,这8节课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由不同学校的不同老师分别来授课。这8位老师的课堂给我不同的感受,有的老师课堂让我备受鼓舞,而有的老师的课堂让我备受煎熬。

有一位省城来的老师,她讲课讲得非常流畅,也没有科学性错误,可是给听课老师的感觉特别不好。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感觉到特别烦躁,不想去听,盼望着早点下课。尽管那个老师在拼命地启发学生,甚至是有点讨好学生,学生却和老师不在一个频道上,回答问题也是答非所问。这位老师虽然沉稳的应对尴尬局面,可是显然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都对她感到不耐烦。

处于礼貌的原因,我听完了这个老师的整堂课,但是有一部分老师,却没给这个老师面子,听了一半就扬长而去。当然,会务组事先告诉老师们可以随时离场,因为有四个阶梯教室在讲同样的内容。我明白,老师们之所以离开,并不是想尽量多听几个老师的授课,而是因为这个老师讲得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虽然我坚持听完了这个老师的课,但是我的内心却对这个老师有一种很厌恶的感觉。为什么有这种感觉,我说不清楚。一同前往的同事也有与我类似的感觉,同事说,他恨不得马上离开,因为听这个老师的课,就是一种煎熬。

听其余7位老师的课,都没有类似的感觉。其中,有一位老师的课和那个老师的人一样清新可人。听她的课,非但不是煎熬,而且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当她喊下课的时候,我才突然发现一节课过去了。很多老师与我一样,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事后与同事聊起这个老师的授课,他也觉得这个老师的课畅快淋漓。

在听她讲课的过程中,她提出的问题,我也很感兴趣,也积极思考。她让学生举手抢答问题,我也跃跃欲试,想站起来抢答。要不是同事多次提醒,我都忘记了自己是听课的老师,而是把自己当成了学生。整堂课,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下课后都对对那位老师依依不舍。虽然是初次见面,我还是走向前去与那位老师交流了一小会儿。

听完了第八节课,天都已经黑了,虽然饿着肚子往家赶,但却觉得有了新的收获。一路上,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学生对我的课堂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他们是不是也很憎恨我,内心对我咬牙切齿,想跑到讲台上把我揍一顿呢?又或者是,他们十分喜欢我讲的课,并且想和我真诚的拥抱。而在以前,我几乎是从来不去考虑学生听课的感受,而是把自己的感受当成学生的感受。有时候,一节课下来,我讲的很高兴、很开心,我就觉得这堂课的效果很好,学生也一定很高兴、很开心。而现在仔细想一想,老师课上得很开心,并不代表学生也很开心。一堂课,老师上得很舒服,可能对学生来说就是煎熬。

设计一堂课,老师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要考虑学生的感受,要向学生开心、快乐,而不是老师只顾自己快乐。我们很多老师只按自己的想法组织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完全不去顾及学生能否接受,结果造成了课堂效果很差,学生对老师也是怨声载道。

我相信,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好好听讲,学有所得。可是,有的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内容却使学生不由自主的产生反感和厌恶。老师也想引导学生接受自己,甚至想用纪律约束的形式强迫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学习和思考,可是学生想做也做不到。

有的老师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学生故意和老师作对,而实际上老师自身应该反思自己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当一位老师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让所有学生不由自主的反感和厌恶时,难道不是老师自身的问题吗?

并不是老师故意把情绪带到授课中,也不是老师备课不认真,更不是老师的品行有问题,其实所有的原因主要是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本身让学生对老师越来越厌恶和抵触。出现了这种问题,学生没有任何过错误,应该反思的是老师。

有的老师授课内容过难,学生难以接受,而老师却觉得很容易,讲得也很快。老师在讲下一个问题时,很多学生却还在思考原来的问题。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越来越多,就会越来急躁,最后由急躁变为烦躁。老师越是在那里举重若轻,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学生就会越憎恨老师,因为学生没学会而着急。也有的老师讲课内容过于简单,学生都已经掌握了,老师还在那里讲个没完。老师在那里讲得起劲,学生又不能去做别的,只能被迫听老师讲那些自己已经掌握的问题。但是,学生会渐渐的走神,也有的学生会觉得老师是在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就会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有的老师精心设计一堂课,应用了最新的资料,试图讲出一些新的观点,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是,学生却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觉得索然无味。其实,每个学科都有一些经典的例子可以给学生讲。这些例子,对老师来说很可能普通,甚至老师会觉得很陈旧,但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却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老师使用经典的老例子来讲课,效果可能会很好。而有的老师讲课喜欢使用新例子,而不顾及学生喜欢与否,这就可能招致课堂的失败。新例子的使用还要经过验证,如果用新的例子,结果让讲课的效果更好,那就尽可能的使用新例子。但老师们千万不要以为例子越新越好,有的老师为了求新,弄了一些很牵强的新例子,结果还不如使用那些屡试不爽的经典老例子。

有不少老师在课堂都在“挑拨”男生和女生之间的竞争,并在老师有意识的安排下,最终让女生获胜。最后,女生欢天喜地,男生也满不在乎。当男生抢答了一个问题后,老师立刻鼓动女生说,“咱们女生也不能落后”,女生回答胜利后,老师又去鼓动男生。老师第一次使用这种方法,学生能感觉到竞争的刺激和喜悦。可是,老师天天都玩这样的游戏,学生会感到疲倦和无聊。同学之间有什么可以天天竞争的,课堂竞争中最后的赢家,在考试中却往往不是排在前面的学生。

在现实中,我们有很多老师是几乎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仅凭自己的感觉给学生讲课。当老师与学生的矛盾越积越深,学生集体对老师失去信心时,老师又满腹委屈。老师应该俯下身子,让自己当一回学生,体验一回学生听课的感觉,多反思自己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让学生喜欢自己,也喜欢自己的课堂,才能让自己与学生共同成长。

教师授课应顾及学生的感受

吴宾,山东省威海三中物理教师。在《中国教师报》《班主任之友》《班主任》《中小学德育》《福建教育》《青年教师》《当代教育家》《教师月刊》《今日教育》《山东教育》《教师博览》《中学物理》《德育报》《教育文摘周报》等发表文章80余篇,著有《师经》等。威海市市直教学能手,威海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威海市市直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电教员,威海市名课程团队骨干成员,校长传媒专栏作者,《教师博览》签约作者,2017年9月登上《教师博览》“人物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