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醫療,是否在你的家庭發生?

求醫問藥的路,總是磕磕絆絆。尤其碰上疑難雜症,很多病人及家屬,最終慌不擇路,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方案和治療時間……


有人說,過度醫療浪費有害人。那麼,究竟什麼是過度醫療?我們又該如何規避呢?以下是筆者自身的經驗。


過度醫療,是否在你的家庭發生?

前幾天,我去醫院看病,掛到了本市最知名的專家號。候診的時候,我在手機上圍繞著病症,列出了一系列問題:如何用藥、治療方案、治療週期……每一個問題都是因焦慮所引發恐慌,以及求生的本能。當然,我也帶上了足夠多的就診素材,每一頁診斷單上都圈點著同樣豐富的疑問。我決定,將審判權交託給這位專家。

整理好一切,我的內心產生了這段時間從未有過的平靜。原來,“生死一搏”這個詞在病患者身上,可以產生如此奇妙的意義。

其實在治療的這段時間,我日夜都生活在糾結和惶恐不安中。身體是自己的,我覺得自己已經不需要再做任何治療,但是朋友紛紛勸我:

“一定要聽醫生的!”

甚至在我羅列了很多利害關係,希望得到朋友的支持時,大家也只是說:“還是聽醫生的吧!”於是,我跑了很多醫院,看了很多醫生,都一致給了模稜兩可的回答,這讓我開始搖擺不定,一蹶不振……


終於,喊到了我的名字。進入診室,我還沒坐穩,便看到專家身旁放了個小牌子,上面寫著“治療準則”,眼睛掃了下,大概意思是:能自身提高免疫力,就不要吃藥,能吃藥治療,就不要皮下注射。

我把材料全鋪開在醫生的桌子上,他笑了笑:“為什麼還要治療呢?”我說:“真的不用再治療了嗎?您看這裡,還有這裡,都提示還有一些小問題……”“不要有太大的壓力,這些目前都沒有顯示異常,定期觀察就好了!”

那一刻,我覺得這就是我內心的聲音,只是藉著醫生的口,讓答案有了更確切的呼應。

過度醫療,是否在你的家庭發生?

何為過度醫療?

在中國,“過度醫療”顯著存在。看病時,稀裡糊塗做了一堆檢查;體檢時,被一句“要做手術”嚇得心驚肉跳。曾經,著名心血管病專家、醫學教育家胡大一教授發出呼籲:過度醫療既傷害患者利益,也傷害醫生職業尊嚴,急需整治。

日本醫療記者室井一辰在《100種過度醫療大公開》一書中,歷數了美國醫師協會公佈的百種“過度醫療行為”:做無意義胸片、輕度頭外傷做CT、發熱做影像檢查、用抗生素治感冒、濫用前列腺癌PSA(前列腺特異抗原)檢查、給未來壽命不足10年的人做癌症篩查等。

當然,還有諸如晚期癌症患者化療、X線檢查背部疼痛、藥物流產、輸血治療缺鐵性貧血……

過度醫療,是否在你的家庭發生?

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疾病,是無需做這些無意義的治療。“大量研究表明,對危險因素進行過度干預的結果是大部分人被過度診斷。 ”這類檢查治療的結果,並不能使患者從中受益,甚至會加速病情的發展!

病人要保持理智!不要將自己完全權託付給醫生

正如前文所說,我在慌不擇路之際,智商曾降至負數。

因為大量的聲音,每天都充斥在耳畔,我相信,這些聲音都是充滿愛意和溫暖的,他們(親朋好友)希望你馬上得到治療,馬上得到康復,馬上回歸到他們身旁,回到從前的日子……

但是,此時你要保持足夠的清醒。首先,他們並沒有經歷你因疾病所產生的的痛苦,其次,他們一定沒有你自己足夠了解病情。在這場病痛中,他們只是醫生、患者、至親所圍繞形成的閉環中的局外人。

關愛和安慰可以一併接受,治療意見,就要理性判斷。尤其是諸如“全聽醫生的”這類勸告。

過度醫療,是否在你的家庭發生?

最為關鍵的是,患者和家屬要通過快速武裝自己,在醫生面前獲得更多有效的治療信息。


我曾經看到一個悲痛的留言,患者是一名兒童,白血病,她的媽媽惡補了全套理論,看遍了所有白血病論文,對驗血數值,用藥量,都有著很全面的認知,但是,當孩子住院期間,她和病房其他家長交流後,意外發現他們竟然對自己孩子的病症依舊處在茫然無知的階段。孩子的媽媽在留言中寫道:“當我開始為其他家長科普知識,並強調不要過度治療,盡力幫助他們武裝自己的時候,家長們竟對我流露出不信任的眼光,甚至覺得我是在賣弄。最後,他們冰冷地回覆我:‘都來醫院了,就全聽醫生的,醫生說怎麼治,就怎麼治。’”

可以說,是無知無畏了。

為了規避出現過度治療的案例,我建議大家在就診前,問醫生這幾個問題:

這個方案是否非做不可?

我的病對這個方案的受益有多少?風險又有多少?

如果必須做,需要做夠幾個療程?如果看到效果,可否立即停藥?

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