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帶客戶看《我不是藥神》:不買保險就和電影裡一樣慘

保險公司帶客戶看《我不是藥神》:不買保險就和電影裡一樣慘

文 | 米格

《我不是藥神》火了,“疫苗事件”刷屏了,一條產業也被直接帶火了。

人群中出現了巨大的焦慮潮,大家紛紛開始購買保險。

“最近幾天,我們賣出了好幾千萬元的健康險。”某保險公司高管馮瑞透露。

熱點在前,各家保險機構紛紛扎入焦慮營銷,線上發文,線下組織活動。

沉寂已久的保險行業,迎來了難得的爆發。

焦慮營銷,會成為保險行業最後的救命稻草嗎?

01 保單暴增

最近的保險公司,正在策劃一個有趣的營銷活動:組織客戶去看《我不是藥神》。

保險公司帶客戶看《我不是藥神》:不買保險就和電影裡一樣慘

保險從業者劉文斌稱,最近大家都在免費給客戶送《我不是藥神》電影票,結束之後,再組織一個“說明會”,鼓勵大家買健康險。

通過這樣的操作模式,轉化保險客戶的效果極佳。

一些保險機構已打出了“憑電影票根購重疾險,送體檢一次”的相關促銷活動。

網上有帖子表示:“《我不是藥神》上映了,保險狂歡了。”

確實如此,《我不是藥神》正在掀起全民的健康焦慮,保險行業銷售量因此暴漲。

這個行業,迎來了難得的熱潮。

一些平時不怎麼接觸健康險的人,也開始買各種健康類保險。

“尤其是女性,很多人都是給家人買。”馮瑞表示。

保險從業者周旭也表示,很多朋友都找自己諮詢健康類保險,“尤其是重疾險”。

健康險的保單量也在暴增。

馮瑞告訴一本財經:“幾天內,我們已賣出了好幾千萬元的健康險。”

“像這種300元左右的健康險,過去一整年才能賣出去兩三個億。”他坦言。

也就是說,幾天內,他們已賣出了過去幾個月的保單量。

多位保險從業者表示:“這次保單量的變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不是藥神》的熱映。”

“看完電影,大家感受到病痛的殘酷,也害怕生病吃不起藥。”周旭說。

“儘管我國醫保可報銷醫療費用的75%,但遇見大病,個人負擔剩下的25%,也是很吃力的。”劉文斌稱。

而疫苗事件,再次讓人們購買保險的衝動,被觸發。

與此同時,保險公司也紛紛策劃線上線下活動,將“焦慮營銷”做到極致。

它們試圖通過這樣的手段,喚醒人們沉睡已久的保險意識……

02 流量之困

整個保險行業,正在陷入巨大的流量困境之中。

實際上,我國的保費市場,還存在極大的空間。

保險公司帶客戶看《我不是藥神》:不買保險就和電影裡一樣慘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保險市場的人均保險費額僅為329美元, 保費與GDP之比是4.2%。

這,與同期全球保險市場的689美元和6.2%相比,存在不小差距。

儘管空間極大,但我國的保險發展速度,極為緩慢。

《2018中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指數報告》顯示,在中國,商業健康保險市場的覆蓋率僅為9.1%,發展指數仍處於基礎水平。

這與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美國的商業壽險覆蓋率,已經達到90%。”劉文斌稱。

而發展緩慢的首要原因,就是國人的保險意識,還未完全覺醒。

大家對於保險從業者的第一印象往往極差,感覺後者都是一幫西裝革履的保險經紀,到處推銷。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產階級崛起,保險的需求,也在被點滴喚醒。

“保險意識的覺醒是梯次漸進的一個過程,現在中產階級的這種意識,已經開始萌發。”劉文斌表示。

剩下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去挖掘這個巨大的市場。

傳統的保險行業,最普遍的推廣方式就是“人肉推銷”。

一幫西裝革履的保險經紀,被撒向全國各地。他們先動員自己身邊的人買保險,用行話來說,即“殺熟”。

然後,他們才去開發新的客戶。

這樣的流量獲取方式,慢,且人力成本極高。

互聯網保險,是創新玩法的大本營,但也在保險銷售上,處處折戟。

這是因為,保險是一個弱需求產品,純廣告的轉化率,低到讓人難以想象。

所以,在互聯網端,純流量的玩法,基本全部失效。

可以說,互聯網保險只能承載小額、碎片、高頻的險種,玩法上也多和場景結合。

“基本上,你能想到的營銷方式,保險機構都試過。”周旭表示。

眼看著保險市場前景廣闊,整個保險行業卻無力開拓,陷入巨大的流量之困,猶如困獸。

03 焦慮營銷

焦慮營銷,或許才是保險行業一個主流的流量獲取方式。

“通常情況下,焦慮營銷是有共同特徵的。”周旭稱。

保險公司帶客戶看《我不是藥神》:不買保險就和電影裡一樣慘

△《我不是藥神》中最震撼人心的場景之一

第一,焦慮營銷會尋找一些熱點和共情事件。

“主要是一些公眾關心的問題。”周旭表示。比如“疫苗事件”,就讓人們意識到疫苗的風險。

第二,焦慮營銷會誇大,甚至強調某種情緒。

求生欲是人的本能。“焦慮營銷,就抓住了在一些天災人禍上,人們無能為力的心情。”周旭說。

焦慮本身是一件好事,說明人們意識到需求,有改變的慾望。“從商業角度而言,這種營銷方式確實能快速吸睛。”周旭表示。

在保險的銷售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經典的焦慮營銷事件。

曾有一位驢友,在旅遊社區分享了一篇自己在國外遭遇的搶劫事件,並在文章後面強調了境外旅行險的重要性。

文章立刻引發了驢友們的共鳴,大家紛紛在帖子後面分享自己的“囧途”遭遇。

誰也沒有料到,這只是保險公司策劃的一次“境外旅行險”的營銷事件。

而這次策劃,也讓他們的產品大賣。

此後,這個保險公司每上線一款新產品,就會策劃一起熱點事件。

“簡單的邏輯,就是你買了這個,會多好;你不買,又會多慘。重點去講有多慘的故事。”一位營銷的負責人稱,這樣的方式,確實簡單有效。

“焦慮營銷很適合我國的保險市場。”多位保險從業者表示,這基本成為行業共識。

實際上,焦慮營銷確實會讓一部分客戶,獲得風險觀念的啟蒙。保險機構藉此將風險意識,變成現金。

但,焦慮營銷是終極法寶嗎?

只有熱點事件,才能激起情緒,使用戶關注。

而一次焦慮營銷的效果,卻是短暫的,並不能帶來長期的流量。

儘管這樣的營銷方式,喚醒了一部分人的保險意識,“但從長期來看,人們一般對此褒貶不一,尤其是對重疾險的焦慮營銷。”

“很多保險機構,故意把事情搞得特別慘,不斷放大大家的失落與負面情緒。”孫文斌表示。

對熱點事件用力過猛,焦慮營銷就變成了恐怖營銷。

而很多保險客戶,直接將保險公司請客看《我不是藥神》當成了福利。

“反正自己也要花錢看,不如白看,但不一定要買保險。”很多客戶開始“薅羊毛”。

他們對保險公司在電影結束後舉行的“說明會”,往往頗為反感。

“就是在強調,不買保險,就會病無所依,和電影裡一樣慘。”一位客戶稱,保險公司過於強化這種焦慮情緒,最後就變成了恐嚇。

“一個行業要真正進化,需要多方面配合,不可能僅靠營銷熱點。”孫文斌表示。

對於保險行業來說,焦慮營銷只是一個工具,絕對不是救命稻草。

要喚醒國人的保險意識,除了營銷和用戶教育,還要研發出真正能解決用戶痛點的保險產品,讓其更智能、更人性化。

保險公司帶客戶看《我不是藥神》:不買保險就和電影裡一樣慘

《我不是藥神》的熱潮,也許很快就會過去。

保險公司們又會苦苦尋找下一個熱點。

對於弱需求的保險行業來說,更需要做的,是喚起人們的保險意識,而非恐懼感。

(應受訪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