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到的,你们怎么看?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最近几年,甚至十几年来,最火的一句话吧,没有之一。而且这句话的认同度非常高,对于那些卖学区房的,经营胎教,’早教的群体,各种教育培训机构,甚至经营学习用品的销售人员,它都是对家长最适合的营销用语。为了这句话,很多父母会尽其所能,倾其所有,拼光各种资源倾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这样做真的正确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是持坚决否定的态度。

由“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到的,你们怎么看?

这句话的前提是把人生当着是一场长跑比赛,先假设这个前提是对的,那一个人的整个人生历程至少要包括德智体三大方面吧,其中以德为首,如果按重要程度来划分,以十分制为满分,大该所占的比例约为433比较合适。我这么说不过分把?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很显然的是忽略了德,也忽略了体,只取其中的智,充其量不过占人生比例的3成而已。而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品德教育,有多少家长和学校在重视,在努力?

再说起跑线,人生下来,有遗传的差别,地域的差别,贫富的差别,其差别无比巨大。对绝大部分父母来说,无论怎么努力,都肯定要输在起跑线上了,甚至有的人的起点就是绝大多数人一生追求的终点。但没有多少人去想这个差别,只是想着比周围的人早跑一点是一点,至少别比周围的人跑的太晚。于是,从胎教,早教开始,接着是想法设法,创造条件进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其中还要夹杂着这样那样的培训,辅导,比赛什么的,以为这就是赢在起跑线上了。其实,大谬。

由“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到的,你们怎么看?

一个孩子的起跑线是她的父母。父母给了她生命,给了她遗传,给了她样貌,给了她物质基础和生活环境,孩子最初的德智体都是从父母那里遗传和后天传承下来的,这才是一个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所以,作为父母传承优秀的品德,建立和谐欢乐的家庭气氛,加上适当的物质基础,这样才能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至于外界环境的后天教育,有条件的前提下选择好一点的学校无可厚非,但绝没有必要拼命而为,那就走人歧途了,一定会得不偿失。那为什么众多的父母还乐此不彼,不遗余力呢?一个原因是从众心理,羊群效应,跟风;另一个原因是面子,是虚荣,是攀比。大人比不过别人,要让孩子争口气,或者大人比别人强,孩子就更不能落后。说白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多的是为了父母自己。

退一步说,父母费尽心力,真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了。对父母而言,可能觉得尽到了责任,问心无愧;那对孩子而言,就真的好吗?就真的是她喜欢和需要的吗?下面我要举几个例子。

由“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到的,你们怎么看?

例子一。德国是世界上出科学家比例最高的国度,占世界人口1%多点的德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却超过了50%。从数据说话,显然他们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那让我们看看德国的教育模式吧:

德国宪法其中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禁止学前教育。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需要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他们认为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在德国,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上小学的孩子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 他们的教育理念认为: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拔苗助长的谚语,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也嘲笑那人的愚蠢。其实,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在拔苗助长啊。幼年就开始的早教,哪里还有快乐的童年?从小学就开始不断的灌输学习的紧迫和压力,又如何让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由“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到的,你们怎么看?

例子二。接下来我说一个赢在起跑线上的女孩的故事。

这是个从小就非常聪明的女孩,她的父母在她身上寄托了所有未完成的理想和抱负。她的家庭只是个普通的家庭,但父母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还是节衣缩食,从三岁开始就给她报各种辅导班。从幼儿园开始读的都是重点学校,她也非常的争气,各门成绩都很拔尖,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赢在人生起跑线上的。在外人看来风光无限,父母也引以为自豪。而这个孩子怎么样呢?她很不开心,经常很忧郁,过得一点都不快乐,因为她的父母总是拿她和别的孩子比,虽然她已经很努力了,但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比别的孩子强。也许在孩子身上花费太多,父母对她很严格的,每次考试都要级部前几名,否则妈妈就会表现一副很失望,很生气的样子,甚至训斥她,家里的氛围一下子像是掉进了冰窟窿。这让这个女孩的压力非常大,很痛苦。尽管这样,她依然很努力,很努力,不出所料,最终考上了中国最好的大学。但是就在大二的时候,她被学校勒令休学回家了。原来,虽然她在当地是最拔尖的那些个孩子,但是到了中国最好的大学,高手如云,她的成绩只能徘徊在中等。这让她妈妈无法接受,她自己也觉得愧对父母的心血。她依然很努力,但是确越来越疲倦了。从记事起,就一直在努力,在拼搏,很少有自由和快乐的时候。到了今天,终于身体垮了,精神也几近崩溃,整晚整晚的睡不着觉。最后,医生诊断她患了很严重的抑郁症,被学校勒令休学治疗。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实例。其实,父母们只要推想一下,就能明白类似的情况太容易发生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一个聪明的女孩毁掉了,毁了她的童年,毁了她的少年,毁了她人生中本该最快乐的时光。至于她的后半生会如何?我不知道,父母们可以想象一下。

由“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到的,你们怎么看?

例子三。有记录的中国最早的神童的故事

1968年出生的宁铂,江西人,被誉为中国第一神童。10岁那年,被当年的方毅副总理接见并推荐到中科大上大学,中科大的少年班由此产生。他14岁毕业留校任教,是最年轻的大学老师,结婚生子后,宁铂特别反对对孩子的过度教育,而她的老婆却想把孩子培养成像他爸爸那样的神童;宁铂想过普通人的生活,而她老婆需要神童的光环。由于两人对孩子教育理念上的巨大差异而常发生口角,直至最后离婚。2002年,34岁的“”神童”离开学校到五台山出家,后被学校找回。第二年,宁铂再次离开学校“消失‘’了,后来一心向佛,而今是一所佛学院的老师。反观现在的父母们巴不得把孩子培养成神童,那样,自己脸上多有光哦。可有几人想过,对孩子而言,当神童真的比做普通人更美好吗?

人生苦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做父母的,肯定都希望孩子能幸福快乐的度过一生,这个应该没有异议。但是,上重点学校,读硕士,读博士,直至获得更多的财富,得到更高的地位,似乎这些就是幸福快乐,其实不然。幸福快乐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在维持温饱的前提下,精神比物质更重要,我们的父母们所孜孜以求的不过是其中的物质层面而已。别说未必达到,就是达到了,也不能代表就得到了幸福和快乐。为人父母,如果真的关心 孩子,首先要给孩子一个美好甜蜜的童年,然后在他的青少年时代,让他的身心都健康快乐的成长,德智体平衡发展这才是真的无愧于心。而在学习方面,根据家庭条件,孩子自身条件,个人兴趣爱好,顺其自然就好,不要强求,更不要被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所忽悠。

由“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到的,你们怎么看?

对玄学有所涉猎的,经常会听到‘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么一句话。我在这里解释一下:一命,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个人出生的生辰八字,对人生的重要程度,被排在第一位;运,是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国运。同样的命生长在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排在第二位;风水:大到国家,城市,小到个人居住的房屋,办公地点,经营场所。就是说个人的生活环境对我们非常重要,排在第三位;四积阴德,说白了就是道德范畴,就是说为人处世,行善积德,自有福报;五读书,就是我们当下做父母所追求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就不用解释了。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对这句话是异常的反感,这完全就是商家营销的一句广告语,大忽悠。今天又突然接触到这句话,忍不住就啰嗦了几句,意犹未尽。时间所限,就此搁笔,但愿能唤醒些许父母,让更多孩子的身心有更加自然,健康的成长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