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出土的何尊上的铭文“宅兹中国”指的是哪里?有哪些历史依据?

孔孟123


关于宝鸡出土何尊铭文中"宅自中国",指的是哪里一题,以及有何依据等问题,己有40多位网友作答,西安说与洛阳说针锋相对。也有折衷的说法。我既不是西安人也不是洛阳人,毫无爱乡情结,说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中国一词不仅出现在何尊上,《诗经*民劳》中也有记述:"民以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何尊:"唯王初雍,宅于成周。————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诗经*民劳》成诗年代不详,史学界认为此"中国"或许指西周京都畿辅之地。

二、何尊虽出土于宝鸡,但它只是讲述了成王在成周落成后的一次对天下特别是洛阳周围一带小宗等诸侯国君的训话。当年武庚与三监叛乱,各怀目的。武庚试图借三监之力复商,三监目的为清除周公柄国而自代。加之殷商旧部及东夷淮夷势力合作,终成动摇西周根基之乱。周公拥成王东征,两年打败叛乱。周公总结叛乱原因,主要因京都太远,殷商旧部及三监天高皇帝远而叛。作为止乱治安的措施主要四条:一是派八师驻洛阳监守,二是在洛阳营建东都成周,示威诸侯。三是周公驻节洛阳成周。四是授于姜太公征伐五侯九伯之权。成周落成后训话内容记载于何尊,告诫成周地区小侯们,武王受天命克商,我又迁都于成周这个中心,你们必须遵天命,顺从天子的管理。逆天命是要消亡的。並给雍州何贝卅朋,造周公尊以志此事。此尊造于成王五年。理解"中国",必须把历史背景搞清楚。这里的"中国",含有地理的天下之中,又含有成周作为首都的政治中心之中。尽管不久成王仍西京。

三、训话时应该这样讲,且八师驻守、周公坐镇、太公奉旨监伐等,成周俨然名符其实的东都。随着局势的安定,渐成陪都。周公死后愿葬成周,天子为其功大,命其陪葬文王于毕。周公儿子继镇成周。研究历史问题,应系统考查,拘泥于词句间,会入迷途。大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揭示真相。卫挺生坚持西周都洛阳说,误以为成王平叛建成周並都成周,把成王的话当真。岂不知,成王训话确在成周,宅兹中国也是真。后来安定了,又回原都也是真。只是个时间差问题。


左说春秋


何尊:"唯王初雍,宅于成周。————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一段意思应为:雍为雍州(西周时为关中西部及天水一带),唯王初雍,宅于成周是说:成王初继位於雍(指地点)。定居於成周,成周指成王新建的都城鎬京,成周意为成王之周都。“余其宅兹中国”之意为:我居住宅在中国。故中国指镐京,为诸候国的政冶中心,


中原陆浑绒故里


这个问题,很容易让一些逆向种族主义者像嗅到春药一样兴奋,因为他们往往会借「中国」两个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的不同含义而用来虚无我们国家的名字。

例如,前面排头的几个回答都说什么“18世纪以后「中国」才逐渐成为我们国家的名字”——这就是典型不懂装懂,不求甚解!

国:甲骨文作「或」,正如《何尊铭》里的一样,「或」是它的本字。作何解了?

这是它最常见的两种甲骨文体写法。

旗帜+戈,很明显是表示有武力守卫的中央之城,领袖之城,也就是都城。

所以,《何尊铭》里武王说的话“宅兹中国,自兹万民”,就是指他要把洛阳作为自己国家的王城,并且在这里统治天下。

武王这样做的目的,史家已很明了,就是要同时驾驭东西两方,平衡天下。

东:殷商原疆域。

西:周人的大本营。

到西周中后期,「或」字加上了「囗」,即國——表示有了城墙,仅仅只是这点不同而已,不要想多。

✔周代与殷商不同,考古发现,殷商的大多数城市是不修筑城墙的。象形字反映的是最真实的情况,不会有太多偏差。

正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在商周时期,国的含义不同,所以往往胡乱释读。

商之国:都城,就是指安阳殷墟。

周之国:族,大族所居之地,也就封地。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了?

因为殷商没有“辩昭穆,明世系”的习俗。

而周人是严格讲究族系的。因此,以国为族,以族为国就成必然——大族,必须为国。

但是,由于武王一锤定音的宣告,因此「国」在西周又延续了商之国的含义。

在商之国基础上,还加上了「中」字,不仅指明地理位置,还指明了政治中心。

那么:问题来了?

那西周的国名叫什么了?

这个肯定没有疑问,西周的国家名字就是「华夏」或「夏」。

★《书·康诰》:“肇造我区夏”。
★《书·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
★《书·立政》:“乃评我有夏,式商受命”。
區:甲骨文作众多城邑“围城”状。
有:甲骨文作手持有状。

很明显,周人心中的「夏」,是有地理范围的——在哪里了?

西汉扬雄《方言》曰:

“夏,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


「夏」,实际上就是指「中原」。

请河南同胞注意!「中原」从来、都没有,且一直都不是仅仅是指河南!

而是如上图一样,是下列地方共同组成的:

东边:山东半岛与江苏北部与安徽西北部。
南边:河南全境与湖北北部(一小部分)。
西边:陕西全境。
北边:山西南部与河北南部。

这才是真正的「中原」,也是真正的「夏」。

而又《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说文》:“夏,中国之人也”。

因此,凡是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就是「夏人」、「华夏人」、「中夏人」、「中国之人」(当然,主要是指姬姓宗亲)。

但是,由此可见,「中国」与「华夏」在特定语境下,是同一个意思。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也就是说,夏、华夏、中国,都是周的国名。

正如今天的国际新闻解读中,外国人常常拿「北京」来代指我们。而我们也时常拿别国的首都来代指他们的国家一样。

只不过,由于那时候还是分封制,万国林立,因此,「中国」作为国家名字的定义比「华夏」低一档而已。

但是,随着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中国原来的「中央之国」、「姬周之国」的意思消失了。

秦汉之后,虽然各朝代一直没有用行政手段宣告「中国」就是国家名字。

但这不代表它就不存在。

《史记·太史公自序》:

“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国患害;欲知彊弱之时,设备征讨,作匈奴列传第五十。”

此处的「中国」不是指「全中国」,莫非还是指洛阳或中原不成??

《史记·郦生陆贾传》: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他魋结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

尉他,就是赵陀。他本是秦朝的人。

如果按某些人的解释,说“18世纪以前中国都不是国名”,那汉朝派来的说客陆贾凭啥不叫赵陀秦人而叫他「中国之人」?

这不正说明「中国人」早就是共识吗?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很多人知道。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媒体铺天盖地的传的这句话:是错的!



全句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

这里的「中国」,你总不会理解「中原讨南羌」了吧???

《旧唐书·本纪第二·太宗上》:

“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轩辕善用五兵”。

把「中国」与「突厥」对比,不会是「中原」或「洛阳」了吧???

《旧唐书·列传第十一(温彦博)》:

“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若与高丽抗礼,则四夷何以瞻仰?且中国之于夷狄,犹太阳之比列星,理无降尊,俯同夷貊。”

辽东、四夷比中国,你说,这「中国」是指哪里?

“(吐蕃来)揭碑国门,明不得已而叛,尝曰:"我上世世奉中国,累封赏,后嗣容归之。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上》。

▲说这个话的人叫「阁罗凤」,是唐代云南的南昭国第五位君王,他初臣服唐廷,后叛唐投吐蕃,心里不安,常言道:“哥我祖祖辈辈,都是中国人”。

再然后,他又决定复归大唐,在和群臣讨论时他说道:

“中国,有礼仪也”。

毫无疑问,「中国」一出现,就等于中国。


無風即風


何尊是西周的一件青铜酒器,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的青铜器。

1963年,何尊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县贾村镇(今陈仓区)。这件青铜器造型十分庄严,纹饰精美,尊内底铸有十二行一百二十二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就这个上面,何尊为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宅兹中国”,大概的意思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这也是关于“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当然,关于中国的词义和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过不断演变、发展、扩充的,才有了今天“中国”的定义。华夏民族的童年期,由于受天文地理认识的限制,总认为自己的居域为“天下之中”(中国),而把它族夷、翟、戎、蛮诸族居域为东南西北四方。

夏朝建立以后,“中国”才真正有了政治涵义,它标志着国家政权的诞生。《尚书》:“华夏,谓中国也。”可见,何尊的铭文,记载的“中国”一词,与《尚书》记载相佐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中国观、民族观与地理观。商朝时也出现“中商”的称谓。从周初开始,“中国”的概念是指黄河流域为中心。这些说明,上古时代的“中国”,是指后“国中”,也泛指“中原”。但此“中原”又有不同于现在的“中原”。

汉代开始,人们习惯把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国家称为“中国”。汉以后,一些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中心,其统治范围之内的地区也称为“中国”。比如,魏晋南北朝时的北魏;再比如,元朝、清朝。

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所指范围包括了我们国家版图之内的全部领土。


书房记


较早记载王城与成周之名的,从出土文物所见,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何尊铭文,一个是令彝铭文。

何尊于1965年在陕西宝鸡贾村出土,其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武王克商和成王命周公营建洛邑成周的史实。

文云:“隹(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珷王豐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宗室曰:……肆玟王受兹大命,隹(惟)珷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先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治)民。……隹(惟)王五祀。’”

大意是说:成王开始在洛邑成周营建新都,对武王举行丰福之祭。四月丙戌这一天,成王在京室对宗小子进行训诫,其内容讲的是,宗小子的先父公氏跟随文王,文王受到了上天所授予的统治天下的大命。武王在消灭大邑商之后,则告祭于天说:我要以此天下四方的中心——“中国”(洛邑)作为都城来统治人民。

何尊铭文中的“宅”字,学界大概有如下四种观点:第一种是曰宅,即是迁都;第二种是曰宅,为营建都城;第三种是曰宅,即为相宅;第四种曰宅,应将“宅”二字分读而成为“惟王初,宅于成周”。而以第四种观点为是,因为它既能从文字上讲得通,又能与文献记载相符合。

再者就是“中国”一词的出现。铭文中所说的“中国”,应该是说洛邑居天下四方的中心。《召诰》中说:“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土中”和“中国”意思相同。

文献记载此说的不乏其例,说明周王朝已把洛邑(成周、王城)称为“地中”、“土中”和“天下之中”。鉴于此,周公受武王之命,居九鼎,营洛邑,把洛邑成周作为统治天下四方的政治中心。


光明大先生


感谢邀请,我的回答估计会让你失望,因为铭文上的中国指的不是洛阳而是西安。
刚才看了大唐神都、至乐无如读书
、清乐堂几位先生的帖子,觉得论述的都非常客观也赞同他们的观点。但是既然接受了邀请我还是论述一二吧。

首先我们看‘’中国‘’的出处原文:“唯王初雍,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雍州何赐贝卅朋,用作口(周)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1:第一句就提出“唯王初雍宅于成周”,“雍”我们知道指的是陕西,而绝不可能豫州的洛阳。关于这一点我想大家是没有什么异议的。

2:“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这一句就是最早的中国的出处所在。周成王说我在中国管理万民,《史记》记载的清清楚楚,西周的国都在丰镐。“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所以周成王所说的中国自然指的是丰镐,绝不会是自己呆在丰镐而说别的地方是中国。这是没法解释的通的。要知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些概念是西周发明的,我们可以看出周人认为自己是居中的。当然,这个中并不一定是地理上的中,他也表示中央之地教化之地。

我们再看一段有力的佐证,《左传》〈僖公22年〉:“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这一段说平王东迁时,行至伊川看见披发在野外祭祀的感慨说道“此其戎乎”,足以说明当时的洛阳并非教化之地,更谈不上以《周礼》为立国根本的西周王朝嘴里的中国。

小结一下这一段,周成王不会住在丰镐而说洛阳是“中国”;周平王更是将雒邑视为委化外之地说“此其戎乎”的蔑视,而不是说“此其中国”。

3:何尊记载的是周成王五年的事,而根据《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那么在五年的时候才开始营建成周,请问,如果说成周、中国指的是洛阳的话,那么周成王去住工地吗?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那么该如何解释这个事儿,陕西师范大学臧教授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谈论西周时候,往往忽略了西周的缘起之地岐山,我们所说的何尊就是在宝鸡出土。宝鸡又号称青铜器之乡,出土过大量的西周贵族用品以及青铜器,所以宗周应该指得是西周发源地的岐山。而成周指的是丰镐这座双子座都城,丰都营建于周文王灭崇国之后在崇国土地上所建,而镐京是其后所建,这样我们就豁然开朗上述疑点通通得以解释。即最早的中国指的是西周的国都丰镐!


天道TD


陕西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曰:“唯王初雍,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雍州何赐贝卅朋,用作口(周)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很明显,“唯王初雍”里的“雍”字指“雍州”,也就是如今的陕西省一带,不可能是“豫州(河南)”吧。

岐周,指的是如今的宝鸡周原一带,这里又被央视称为“两周圣都”,即:都城即使搬到了“丰京”“镐京”一带,这里仍然是周人的叶落归乡之处。

宗周,指的是“丰京”,在如今陕西西安市的西南方。因大量建有“宗祠”而出名。

成周,指的是“滈京”,意为“光明之城”。是中华历史上第一座严格意义的“都城”,在《周礼.考工记》中有具体的描述。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九宫布局,就是从“丰镐”二京开创的,影响的中华文明数千年!

除此之外,在东方蛮夷之地还有一座为了关押东夷“殷商”的罪犯而修建的城,叫做“雒邑”,意思就是“大一点的城市”,主要是为了“震慑东夷”“关押罪犯”而建。

以上可见:何尊铭文“宅兹中国”指当时的西安,也是“最早的中国”!


大唐神都


何尊铭文“宅兹中国”中的“中国”指的是西周都城镐京附近的京畿之地;“成周”指的就是“镐京”。在周人的发展史上,“岐周”、“宗周”、“成周”都是很重要的王畿之地。“岐周”指的是周人的肇始之地“周原”;“宗周”指的是宗庙之地和花圃中心,在周原和丰京一直都有存在,从目前考古发掘看,周原的宗庙存在时间更长,规模更大;“成周”指的是镐京,周王朝行政中心和后期王族居住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都城。在西周初年,与“周”有关的地名不可能出现在当时的“雒邑”。


从周人公元前1050年营建镐京起,一直到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止,在长达280年的时间里,镐京一直是周王朝唯一的首都。雒邑当时只是一个关押殷徒震慑东方的兵站。“成周”指洛阳纯粹是一种误读。国内目前大多数学者是认可这种说法的,而且发文很多。基于“成周”谬指洛阳唯一的根据就是“何尊铭文”,那我们就具体看看何尊铭文是怎么记录的。


何尊金文:“唯王初雍,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雍州何赐贝卅朋,用作口(周)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铭文翻译是:因为周王开始拥有雍州时,居住在镐京。周成王五年四月丙戌日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成王赏赐何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这是周成王的一篇重要的训诫勉励的文告。 最后我要郑重声明:宝鸡发现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最早的“中国”指的是周人中央之邦的都城京畿,“成周”指的就是“镐京”,和洛阳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因为何尊铭文记述的很清楚,写的是在西周都城镐京祭祀武王并赏赐何尊的主人“何”的事情,和雒邑没有一点关联性。

《诗经.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的是史书记载的“中国”,历代学者都指出是西周首都镐京及王畿之地!见朱熹《诗集传》,高亨《诗经今注》等 。可以肯定在西周时期,“中国”到底指那里是很明确的。


周公临死对成王说:“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成王说自己不敢臣周公,于是“葬周公于毕,从文王”。周公希望葬在丰镐附近,以示在冥冥之中还要辅佐成王。这又是“成周”就是镐京的又一力证。

周武王当年灭商后,在商都朝歌西南250公里处的雒邑还是一个不毛之地,随着雒水边关押运转殷徒的频繁,雒邑才逐步形成,至战国改名雒阳,一直到三国时代才最终改名为“洛阳”。

关于“中国”、“中原”、“中华”、“华夏”最初的源头都来源于关中长安,我们中华文明的肇始之地,仰韶文化的核心和发源地。秦岭是中华民族的龙脉,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源头,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和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是真正的中华之源。从伏羲氏、华胥氏到炎帝黄帝,到夏商周秦汉隋唐,孕育了灿烂恢宏的华夏文明,关中渭水流域是真正的中华之根。


清乐堂


题主问的是宝鸡出土的国宝,青铜器何尊吧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

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中国一词最早的出处,中国名称的由来,也是中国邮政标志的由来,专指西周新都成周洛邑

有鉴于个别陕贼如清乐堂之辈开始堂而皇之偷成周,再补一个图,中国社科院官网关于何尊,成周,的解释


铭文大意

周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适逢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说,余入住到天下的中心,由此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中国两字
铭文拓片


国家发行的邮票

当时的铭文注解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官解


拿史实讲证据


中国一词,最早指的是西周首都丰镐。《诗经.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的中国,历代学者都指出是西周首都丰镐及王畿之地!见朱熹《诗集传》,高亨《诗经今注》等。

武王伐纣灭商,成为天子,天子居中央之邦(国),所以周天子的首都及王畿之地,理所当然就是中国!《何尊》是周成王五年营建雒邑为陪都后,赐给大臣何的青铜器。该青铜器铭文有“宅兹中国”一句话。这里的中国指西周首都丰镐到雒邑一带,因为这时中国才覆盖到雒邑,因为这时雒邑为陪都,即属于周天子的王畿之地(也就是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区域)。有人理解只指雒邑,这是以偏概全,没有看到全局。试想,周天子的首都都不是中国,那陪都侈谈中国!当然,还有个别人实属屈解。以上分析大意,可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