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孙丑下2·孟子将朝王2

4.2.2[原文]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①。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②。”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③!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④。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⑤。”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⑥。《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⑦。”

曰:“岂谓是与⑧?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⑨。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一一吾何慊乎哉⑩!’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⑪!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⑫: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⑬。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⑭!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⑮。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⑯。故汤之于依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⑰。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⑱。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⑲。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⑳!”

4.2.2[原文通释]

景丑说:“在家里以父子关系为准则,在家庭以外以君臣关系为准则,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伦常关系。父子之间的关系以慈爱为主,君臣之间的关系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齐王敬重您,没看见您以这样的态度敬重齐王。”

孟子说:“什么啊,这是什么话呢!齐国人没有谁拿仁义跟齐王交谈的,难道不是把谈论仁义当作不好的事情吗?他们心说这齐王哪里值得跟他谈论仁义呢等等,那么没有比这再大的不敬重了。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拿来在齐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谁像我这样敬重齐王的。”

景丑说:“不对,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礼记》说“父亲召唤不用答应就起身,国君召唤不用等车马备好就起身”,本来就打算去朝廷见齐王,听到齐王召见的命令反而就不去了,无怪我认为您的行为跟那《礼记》说的好像不大一样了。”

孟子说:“难道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曾子说:‘晋国楚国的富有是没有哪个诸侯国赶得上的。他倚仗他掌控着财富,我倚仗我拥有仁心;他凭借他的爵位高,我凭借我的道义高一一我心虚什么呢!’那难道不是不义却让曾子说了出来,这或许是一样的道理吧!天下显达的尊贵有三样:爵位高算一样,年龄长算一样,德行好算一样。朝廷上没有什么比爵位高再尊贵的,乡里没有什么比年龄长更尊贵的,辅助朝廷领导百姓没有什么比德行好还尊贵的。怎么能占有爵位高就怠慢我的年龄长和德行好呢!所以将要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不可下令召请的大臣,有什么重要事情想跟他谋划就亲自去拜访他。他不像这样尊重德行喜爱仁道,就不值得跟他做有所作为的事业。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他学习然后才让他担任大臣,于是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先向他学习然后才让他担任大臣,于是不费力气就称霸天下。现在天下各国土地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不相上下,没有谁高人一筹让人尊崇,没有别的原因,喜欢让听从自己话的人担任大臣,而不喜欢让使自己接受教导的人担任大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请。管仲尚且还不能召请,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做的人呢!”

4.2.2[注释]

①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在家里以父子关系为准则,在家庭以外以君臣关系为准则,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伦常关系。则,意动用法,以……为准则。父子,指父子关系。大伦,最重要的伦常关系,这是古代对于君臣、父子关系的社会认知。

②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父子之间的关系以慈爱为主,君臣之间的关系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齐王敬重您,没看见您以这样的态度敬重齐王。主,意动用法,以……为主。恩,慈爱。敬,敬重,恭敬。之,放在“王”与“敬子”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所以,以所,以这样的态度。

③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齐国人没有谁拿仁义跟齐王交谈的,难道不是把谈论仁义当作不好的事情吗。无以,没有人拿。与,跟。言,交谈。者,……的。岂,难道不是。以……为……,把……当作……。

④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他们心说这齐王哪里值得跟他谈论仁义呢等等,那么没有比这再大的不敬重了。是,这个人,指齐王。何足,哪里值得。云尔,等等。

⑤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拿来在齐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谁像我这样敬重齐王的。非,不是。以,拿来。陈,陈述。于,向,在。

⑥否,非此之谓也:不对,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非此之谓,非谓此,否定短语代词“此”作宾语,宾语前置。之,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⑦《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礼记》上说“父亲召唤不用答应就起身,国君召唤不用等车马备好就起身”,本来就打算去朝廷见齐王,听到齐王召见的命令反而就不去了,无怪我认为您的行为跟那《礼记》说的好像不大一样了。《礼》,《礼经》,即后来的《礼记》。无诺,不等答应就起身。不俟驾,不等待套好马车。固,本来。而,反而。遂,就,于是。不果,不合预期,没去见齐王。宜,无怪。夫,那。

⑧岂谓是与:难道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

⑨晋楚之富不可及也:晋国楚国的富有是没有哪个诸侯国赶得上的。这是一个判断句。及,赶得上。

⑩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一一吾何慊乎哉:他倚仗他掌控着财富,我倚仗我拥有仁心;他凭借他的爵位高,我凭借我的道义高一一我心虚什么呢。彼,不确指代词,某人,他,即晋楚之国,实际还是暗指齐王。爵,官位高。破折号相当于“就凭这些”。慊,音qiàn,底气不足,心虚。

⑪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那难道不是不义却让曾子说了出来,这或许是一样的道理吧。夫,放在反问的议论句前。岂,难道不是。而,却被。是,此,这。或,或许。一,一样的。道,道理。

⑫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天下显达的尊贵有三样:爵位高算一样,年龄高算一样,德行高算一样。达,显达的,重要的。尊,尊贵。三,数带量,定语后置。齿,年龄长,年长。德,品德,德行好。

⑬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朝廷上没有什么比爵位高再尊贵的,乡里没有什么比年龄长更尊贵的,辅助朝廷领导百姓没有什么比德行好还尊贵的。莫如,没有什么比……。辅世长民,辅助国家领导百姓。

⑭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怎么能占有爵位高就怠慢我的年龄长和德行好呢。恶得,怎么能。有,占有。其一,三达尊之一,这里指的是爵位高。以,连词,作用同“而”。慢,怠慢。其二,三达尊中的两个达尊,这里指的是年龄长和德行好。

⑮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所以将要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不可下令召唤的大臣,有什么重要事情想跟他谋划就亲自去拜访他。将,将要。大有为,大有作为。不召之臣,不能下命令召见的大臣,即德高望重的老臣。谋,谋划。焉,兼词,于是,即“跟他”。就,走近,去拜访。

⑯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他不像这样尊重德行喜爱仁道,就不值得跟他做有所作为的事业。如是,像这样。足与,值得跟他。有为,有所作为,做事情。

⑰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他学习然后才让他担任大臣,于是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先向他学习然后才让他担任大臣,于是不费力气就称霸天下。之,分别放在“汤”与“于伊尹”及“恒公”与“于管仲”之间,取消这两个短语各自的独立性。焉,兼词,于是,即,向他,跟他。而后,然后。臣,使动用法,使……担任大臣。不劳,不费力气。而,就。王,动词,称王,一统天下。霸,动词,称霸天下。

⑱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现在天下各国土地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不相上下,没有谁高人一筹让人尊崇,没有别的原因,喜欢让听从自己话的人担任大臣,而不喜欢让使自己接受教导的人担任大臣。丑,类,相同。好,喜好。臣,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为臣。所教,听自己教诲的人。而,表转折。其,那些。所受教,使自己接受教诲的人。⑲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请。不敢,心存敬重而不慢待。

⑳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管仲尚且还不能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做的人呢。且犹,尚且还。不为管仲者,不做管仲那样的人。

4.2.2[解读与点评]

孟子回绝齐王的召见看起来很率性,其实这很符合孟子做人行事的风格。此时被称为“叟”的孟子总该有六七十岁了吧,用孔子的话说,已接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段。那么,孟子的“从心所欲”的是什么呢?正是他的“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的观点。而且按孟子的观点,齐王只占有“爵”的优势,而孟子占有德高齿长两个优势,拒见齐王并未“逾矩”。不过,这事要是轮到孔子,万万不会这样做的。

曾子说的“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这番话是什么意思?“晋楚之富不可及也”是打比方的表达,意思是说“晋国楚国的富有是没有哪个诸侯国赶得上的”,但是晋国楚国在仁义方面也能像财富一样吗?它有它的强项,也有它的短板。它强的是国大富有,缺的是仁义;齐王的爵位在齐国是最高的,这我赶不上,但是我在仁义上比齐王强。你要比财富、比爵位,我比不上你;若要比仁比义,我比你强。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齐王只占“爵位”比我高的优势,我占有“齿高”“德高”两个优势,你是不该慢待我的。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这句话不太好理解,这里予以解析。

一是“地丑德齐”中的“丑”字。“丑”原本为“醜”字。《礼记·学记》:比物醜类,《易·离》:获匪其醜。《方言》:丑,同也,东齐曰丑。可见“丑”,可释作“众”,“同类”。且在“地丑德齐”这个短语中“丑”与“齐”处相同的语法位置,“丑”与“齐”可同义互释。

二是两个“臣”字。“臣”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呢?比较二者,还是选择“使动用法”简捷通顺。

三是“所教”与“所受教”。“所~”这种结构解释成今天的语言一般相当于名词性短语“……的(人)”,也称为“的字短语”。“教”的动作发出者是说话人自己,所以“所教”就是“(听自己)教诲的人”,“所受教”就是“(使自己)接受教诲的人”。在“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这句话中,用不着为“是何足与言仁义也”加引号,因为它只是一种想象的语言态度;而“《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中的“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的确是《礼》中的话,是转述形式的引用,应该加引号,但不必加冒号而造成隔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