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劉備、孫權開啓不世基業的三大戰略,誰最強,諸葛亮服輸

網友們,大家好,這裡是烽火醉歷史,三國時代曹魏、蜀漢、孫吳給我們留下了轟烈的三國傳說。無數的故事因這三個政治集團而展開,而每個集團都有他思想路線,在這其中各家的指導思想戰略是什麼,哪家的戰略又能佔據優勢?

曹操、劉備、孫權開啟不世基業的三大戰略,誰最強,諸葛亮服輸

曹魏的戰略路線由毛玠於(192)年在兗州提出:“今天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民眾強,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埴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在這其中最重要的核心思想為,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埴畜軍資,這也成為曹操一直奉行的兩大方針。

奉天子以令不臣:以奉漢獻帝,則順從民意,好讓天下英雄順伏,用正義的力量讓各路豪強順從中央皇帝的命令。這在曹操戰爭中站在制高點上,如官渡之戰時,當時四戰之地的曹操,沒有被關中馬騰、韓遂、張繡的攻打,正是因為在戰前派使臣,用漢獻帝的名義,讓中間派沒有出來添亂。

修耕埴畜軍資:曹操在漢獻帝進入許縣後,面對當時因連年戰亂,引起糧食的短缺,生活極其困難,在許縣開始實行屯田制度,通過屯田解決了曹魏的軍糧供應,也使得百姓有糧可食,為曹操一統北方打下了基礎。

曹操、劉備、孫權開啟不世基業的三大戰略,誰最強,諸葛亮服輸

東吳的戰略路線由魯肅於(200)年,向孫權提出:“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之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魯肅的戰略主要明確4個方面:(1)曹操挾持漢室,力量強大,我們只有立足江東,伺機發展。(2)剿除江夏的黃祖和襄陽的劉表,佔據長江中的要點荊州。(3)掃平長江上游的區域。(4)長江以南都穩定後稱帝,對抗北方的曹操,二分天下。

魯肅的戰略有二個問題:(1)立足江東的困難,沒有充分考慮到山越的問題,沒有早做謀劃,以致江東內部穩定化了不少時間,錯過了戰略奪取益州的任務,讓劉備得到了益州,造就了一個強大的對手,三分天下。

曹操、劉備、孫權開啟不世基業的三大戰略,誰最強,諸葛亮服輸

蜀漢的戰略的方針就是諸葛亮於(207)年提出的草廬對:

草廬對主要有4個方面的總結:(1)曹操、孫權的勢力都已穩定而強大,哪裡不是我們的目標,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璋,這二個地方可以作為發展的基地。(2)得到這二個地方後,需做好政務工作,同時涉及到了南蠻及周邊諸侯的勢力的解決方針。(3)提出曹操是我們的主要敵人,應聯吳抗曹。(4)在一切都準備好了,分兵二路,攻打曹操,完成統一全國事業。

曹操、劉備、孫權開啟不世基業的三大戰略,誰最強,諸葛亮服輸

這三大政治的集團,都在建立初期就提出了他的戰略路線,有其明確的政治目標,其中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立點高遠,直達要害。作為戰略指導思想,其作對曹魏來說是無法估量的。正如諸葛亮在草廬對也說了,在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證明了這條戰略的準確性。

內部政治穩定上,蜀漢和東吳的戰略思想相對就具體點,東吳的魯肅在對內部政務方針上,比蜀漢的不如。東吳沒有考慮到內部及周邊動亂解決的困難。曹魏的“修耕埴畜軍資”同樣考慮到了內部政務問題。從分析三大集團的戰略方向,還是曹魏的方針最為高遠,影響臣大。蜀漢的方針最為具體,最為明確。東吳的相對就考慮沒哪麼全面。

曹操、劉備、孫權開啟不世基業的三大戰略,誰最強,諸葛亮服輸

網友位,從歷史看故事,以歷史為鏡子,正視社會百態;歷史上曾發生的故事,將會從不同角度,重新演譯新的故事。如果你喜歡,請關注並評論,這裡是烽火醉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