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株「含羞草」……幫孩子戰勝膽怯,我做了這3件事

經常聽到有家長說“我家娃膽子小”,到底孩子怎麼樣算膽小?膽小的孩子又怎麼去撫育呢?這似乎是一個關於膽量的客觀標準的討論,而這件事其實很難有統一的標準來評判。也就是說,

大部分家長在評述自己的孩子“膽小”的時候,都是從自己的主觀出發——以家長本身為參照、以“別人家的孩子”為參照、以自己想象中的“完美孩子”為參照。

家有一株“含羞草”……幫孩子戰勝膽怯,我做了這3件事

這樣的對比方式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父母真正在觀察的其實都不是孩子本身,而是一直在雄心勃勃地尋找一個絕對理想和完美的孩子的模樣,然後用盡一切辦法試圖把現實中的孩子變成自己心目的那個樣子。

“愛如Ta所是,而非我所想”,這個境界想想很美,但真的做到卻很難。因為這著實挑戰了我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和對焦慮的耐受能力。

但是,如果我們試著調整一下觀察孩子的焦距和角度,是不是會看到不一樣的一面的呢?我們會看到孩子害怕下水,只是為了保護自己,遠離危險;我們會看到孩子不敢觸碰煙花是因為被燙過一次,對疼痛的體驗和記憶會讓ta本能地躲避;我們會看到孩子不敢去人多的地方,是因為還沒有充分建立起自身和外部客體到連接……

家有一株“含羞草”……幫孩子戰勝膽怯,我做了這3件事

那麼面對孩子的推脫、退縮、遲疑、拒絕等等“膽小”的表現,父母到底該如何應對和引導呢?

家有一株“含羞草”……幫孩子戰勝膽怯,我做了這3件事

一個總是認為孩子膽小的父母,可能恰恰自己就膽小——自己平時在工作和生活中就比較怯懦、畏難,這種特質會潛移默化傳遞給孩子,被孩子模仿。同時我們也不敢相信比我們還要弱小的孩子會天然擁有應對環境挑戰的能力,於是孩子種種膽小的表現無不刺痛著父母,加重著我們的焦慮——我們害怕孩子沿襲我們的缺點。

家有一株“含羞草”……幫孩子戰勝膽怯,我做了這3件事

所以,還是“身教重於言傳”的問題。我們不知不覺的言行,被孩子看在眼裡,潛移默化地“習得”了。如果你發現孩子有膽小懦弱的問題,請先反思親子之間的生活小節,回顧一下到底是我們的哪些行為讓孩子感受到了怯懦,就算我們自己不能立刻改變,至少可以在這些時刻迴避孩子,不做“反面教材”。

家有一株“含羞草”……幫孩子戰勝膽怯,我做了這3件事

膽小的表現不只是恐懼和怯懦,自卑、不善交際、不敢爭取、愛討好等等行為也都是膽小的表現。家長要弄明白的是孩子這些膽小的表現都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而在怎樣的條件和支持下,孩子會願意嘗試呢?

家有一株“含羞草”……幫孩子戰勝膽怯,我做了這3件事

如果孩子只是因為天生的個性氣質比較謹慎,不喜冒險,父母眼中的“膽小”只是和他人對比後的結果,而這些所謂的“膽小”也並沒有影響孩子的成長,我們就應該去充分尊重孩子的這種特質,並相信這種特質會帶給孩子屬於Ta的美麗人生。

家有一株“含羞草”……幫孩子戰勝膽怯,我做了這3件事

當然,如果“膽小”這件事已經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生活和交流,比如怕黑、害怕獨處、不敢去上學、經常焦慮或驚恐,甚至伴隨一些軀體症狀,那就需要就醫,接受專業的精神科診療了。

家有一株“含羞草”……幫孩子戰勝膽怯,我做了這3件事

我經常在課程裡和父母們分享一句話:想要讓孩子Doing,先要讓孩子Being,意思是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適應性好、能力也強,就先要給ta“賦能”。只有當一個孩子的內心越強大越穩定,ta才可能很好地應對外界的壓力。一個內心充滿力量的孩子,探索外界的動力和應對挑戰的能力也都會增強。

家有一株“含羞草”……幫孩子戰勝膽怯,我做了這3件事

比如,從改變親子溝通的方式開始,父母可以嘗試著不要過度斥責、嘲諷孩子,少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鼓勵和肯定要及時而具體。再比如,為孩子選擇年齡稍低一些的玩伴,哥哥或姐姐的角色可以孩子的心態更輕鬆,感覺自己更強大。

家有一株“含羞草”……幫孩子戰勝膽怯,我做了這3件事

人們總是把孩子比喻成花朵,有的家庭迎來了怒放的牡丹,有的家庭收穫了幽香的茉莉,而如果你家恰恰“種”出了一株含羞草,也無需焦慮,無需豔羨別人家的花壇。媽媽,請耐心觀察,看懂孩子,也看懂自己;尊重“含羞草”的樣子,然後用盡全力去滋養t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