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馬吉:堅守南京的人道衛士

约翰·马吉:坚守南京的人道卫士

约翰·马吉:坚守南京的人道卫士

約翰·馬吉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發動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20餘位國際友人選擇留在南京,竭盡所能,為20餘萬中國平民提供庇護,約翰·馬吉是其中一位。

約翰·馬吉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1912年由美國聖公會派往中國,在南京道勝堂教堂布道。1937年,隨著戰火逼近南京,美國駐南京使館工作人員開始勸說本國公民離開,但約翰·馬吉選擇留下。

11月19日,金陵大學校董會董事長杭立武、德商西門子洋行南京辦事處主任拉貝等人,援照法國天主教神父饒家駒在上海成功創建南市難民區的模式,成立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約翰·馬吉為委員之一。

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在西城區劃定一片區域,用來保護逃難的平民,但這個所謂的“安全區域”無法取得日本當局的承認。後來在饒家駒的幫助下,安全區獲得了日方一個半官方聲明:“只要此區域不用於軍事,日本政府將予以尊重。”可以想見,這樣一個未被正式承認的安全區,它所能提供的安全保證是十分有限的。但在約翰·馬吉等人的努力下,在南京大屠殺這場腥風血雨中,依然為20餘萬名中國平民提供了生命的庇護。

由於當時有大量士兵和平民傷亡,且有許多傷兵想要進入安全區,但日本人不允許安全內有軍事人員的存在,這對安全區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因此,約翰·馬吉計劃在南京成立一個紅十字會歐洲分會,以便救護傷兵和難民。

1937年12月8日,約翰·馬吉通過美國大使館,致電駐漢口的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國際委員會(簡稱“上海國際紅十字會”),請求將其作為其一個分支機構,未能得到肯定答覆。

約翰·馬吉猶豫不決,拉貝批評他說:“如果好事能成,何必要請示來請示去呢?反正到最後總會同意的。”

12月13日,在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駐地,拉貝等人成立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推選約翰·馬吉擔任主席,中國紅十字會南京分會會長李春楠為副主席,拉貝、魏特琳等人為委員,隨後接管了設在國民政府外交部、鐵道部和軍政部的軍醫院,並在外交部樓頂懸掛了一面巨幅紅十字旗幟。

12月14日,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分別用英語和日語起草了準備面呈日軍指揮官的文件,文件末尾鄭重介紹了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並就接管軍醫院一事進行聲明,“保證負責這裡的建築物將來不得用於醫院以外的其他用途”。但拉貝等人並未見到日軍指揮官。

12月15日,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起草致日本大使館參贊福田德康的文件,聲稱已向上海國際紅十字會和中國紅十字會申請承認,請求日本當局予以批准,以便於開展人道救助工作,文件還附上了成員名單。但日方遲遲沒有回應。

1938年1月15日,約翰·馬吉起草致日本大使館的文件,再次請求准許進入醫院。同時起草發給上海國際紅十字會的電報,對日本人向全世界公告“傷員受到日方關懷”一事進行揭露,但電報未能發出。

1月27日,約翰·馬吉重新草擬了致上海國際紅十字會的電報,在電報中說明了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成立原委及醫院的事情,並請求將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作為上海國際紅十字會的一個分支機構,得到了上海國際紅十字會的正式承認。

約翰·馬吉還冒著生命危險,用一臺貝爾牌16mm家用攝像機,將日軍暴行拍攝成影片,名為《南京暴行紀實》,總共4盤膠片,時長105分鐘。其中,第3盤膠片記錄了倖存者夏淑琴家遭難後的慘狀:12月13日,約有30個日本士兵闖進夏淑琴家,一家10餘口人遭害,那時七八歲的夏淑琴和年僅四歲的妹妹靠著炒米和鍋裡的剩飯,在家裡躲藏了14天。

2007年11月2日,夏淑琴反訴日本右翼作家東中野修道名譽侵權案在東京地方法院一審勝訴,約翰·馬吉拍攝的紀錄片是至為關鍵的鐵證。

(作者分別為安慶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紅十字運動研究中心主任,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