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我們沒買蘇27,飛豹會成爲第一種國產重型三代機嗎?

最近,中國空軍的殲-11戰鬥機現身俄羅斯,參加“和平使命-2018”演習。掐指一算,從1992年抵達蕪湖空軍基地之時,“側衛”已經引進國內26年了,它讓中國空軍第一次有了第三代戰鬥機,第一次有了重型空優戰鬥機,如果當初沒有引進蘇-27的話,中國空軍擁有三代機的時間會大大延遲,而“飛豹”或許會異軍突起,成為一種重型戰鬥機。

如果當年我們沒買蘇27,飛豹會成為第一種國產重型三代機嗎?

圖片:參加和平使命-2018的殲-11

大家都知道,蘇-27的引進是蘇聯解體前中蘇之間敲定的,1992年,蘇霍伊共青城工廠向中方交付了首批蘇-27。在當時,中國已經在成飛自行研製國產三代機——殲-10,不過整體進度不算快,1991年,殲-10的全金屬模型才出廠,1997年首架原型機開始總裝,終於在1998年3月實現了首飛,裝備部隊已經在2003年。

如果當年我們沒買蘇27,飛豹會成為第一種國產重型三代機嗎?

圖片:殲-10的成功,和AL-31F引進密不可分

因此,蘇-27裝備人民空軍,讓中國擁有三代機的時間一下子提前了10年,這對90年代東南沿海局勢複雜,對岸一下子擁有了200餘架幻影2000、F-16和IDF等三代機的背景下,意義尤為突出,而一旦“側衛”沒有引進,中國空軍依然要以殲-8D系列來追趕對岸的所謂“空中優勢”,能夠使用霹靂-11的殲-8H型戰鬥機,直到2000年才首飛,甚至比殲-10還晚。

如果當年我們沒買蘇27,飛豹會成為第一種國產重型三代機嗎?

圖片:殲-8H/DH,是2000年後才出現的

“側衛”沒有引進的話,殲轟-7“飛豹”卻可以成為一種相對靠譜的選擇。它在1988年12月完成首飛,1994年裝備中國海軍航空兵,正是由於當初空軍引進了蘇-27,並在1998年完成了殲-11的首飛,所以空軍型“飛豹”一直擱置,直到2000年後,因為需要一種新型對地打擊飛機,才讓殲轟-7A得以出世。

如果當年我們沒買蘇27,飛豹會成為第一種國產重型三代機嗎?

“飛豹”擁有3650公里的航程和1650公里的作戰半徑,這一點和蘇-27類似。

作為一種超音速的戰鬥轟炸機,“飛豹”如果當時能夠使用較先進的國產脈衝多普勒機載火控雷達,比如後來殲轟-7A上的JL-10A或者殲-8H上的1471型,搭配霹靂-11甚至霹靂-12中距空空導彈,主打超視距空戰和遠程作戰能力,也是一個低風險的發展路徑,畢竟歐洲的“狂風”IDS戰鬥轟炸機,也發展出了ADV制空型。

如果當年我們沒買蘇27,飛豹會成為第一種國產重型三代機嗎?

不過,“飛豹”氣動佈局上畢竟還是二代機底子,斯貝發動機是第一代軍用渦扇,其最高飛行速度僅為1.7馬赫,機動性能也無法和殲-10、蘇-27相比,不過如果能夠引進AL-31F或者“太行”發動機提前能夠實用的話,加裝電傳飛控系統,增設前緣機動襟翼,或許機動性能、高速性能會得到較大提升。

如果當年我們沒買蘇27,飛豹會成為第一種國產重型三代機嗎?

圖片:飛豹改空優戰機,氣動佈局是劣勢

現實中,整個90年代“飛豹”項目只能依靠僅有的幾十臺原裝“斯貝”發動機,渦扇-9直到2003年才設計定型,這也是當初空軍暫時不要“飛豹”的重大理由,如果中俄軍技合作渠道暢通,為飛豹加裝AL-31F,自然解決這一問題,但如果沒有的話,本文架空中的“飛豹”制空型也會無從談起。

如果當年我們沒買蘇27,飛豹會成為第一種國產重型三代機嗎?

​因此,蘇-27的引進,對中國空軍裝備三代機這件事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儘管蘇聯當時更傾向出口相對低檔的米格-29,但林虎等老一輩將軍們高瞻遠矚,力主引進,才讓中國成為當今世界僅次於俄羅斯的“側衛”第二大用戶國,擁有引以為傲的重型三代機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