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量降了開發商卻賺了,買房人還有的賺?

買房就是賺錢?回顧2015年,可能這句話是對的。彼時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澳大利亞,低價位買入一套房還是可以的,隨後的漲幅也造就了一批中產和土豪。

財富效應讓人趨之若鶩。越來越多的人和資金開始衝入樓市。這些人是否還能有盈利呢?

成交量降了開發商卻賺了,買房人還有的賺?

成交量下降,議價空間增加,買不上價了

房住不炒,去槓桿,金融安全。這三條精神之後,就是百餘次的調控,房價要被抑制。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這個效果開始顯現。

數據顯示,北京、深圳、無錫等十個城市的交易量,上半年同比下降了20%。

具體城市來看,北京的成交量在8月是持平的,上海下降了3.4%。

同成交量下降對應的,是掛牌量的增加,最典型的是杭州,掛牌量上漲了一倍,供大於求帶來了更多的議價空間。

深圳房價依舊堅挺,雖然每個月都跌個幾十塊錢吧;但前期可以幾萬幾萬的漲起來的。高房價造就財富之城的同時,也開始出現擠出效應,一批企業和大量人才因“不能承受的房價之重”,計劃另起爐灶,其中甚至包括華為……

廈門已經“腰斬”,西安的房主主動降價求賣房,三四線城市就更不用說了,棚改結束了,都洗洗睡吧。買不起房的,依舊買不起;房地產和慈善不搭邊,不會同情無房者。

但買了一堆房子想賺錢的,市場也不是慈善者,供需關係決定了房價的走勢。

高位接盤的人呢,現在最好就是多喝熱水別上火……

成交量降了開發商卻賺了,買房人還有的賺?

樓市降溫,開發商竟然賺了?

樓市降溫,開發商按說比買房人更著急。買房的最多幾百萬投進去,開發商可是十幾億十幾億往裡砸。

甚至有人說,開發商負債率過高要倒閉咯。

負債率是一方面,盈利是另一方面,欠著錢掙錢,誰說不可以?

數據顯示,上半年,A股135家上市房企總營收7740億元,同比上漲24%;淨利潤合計852億元,同比增長38%,上市房企貨幣資金接近1.1萬億元,同比上升21%。

融創收購樂視,花了165億,收購萬達文旅,花了630億,都說孫宏斌玩得太大要完。財報一出,融創淨利潤翻了兩番。

還有那個高負債的恆大,總覺得讓各路媒體說的要涼,是最難的一年如何如何。哦,財報一出,恆大淨利潤530億,是萬科、碧桂園等五家大房企的總和。

現在房企再哭窮,誰信呢?

成交量降了開發商卻賺了,買房人還有的賺?

為啥房價下跌,房企還賺錢了?投資者應該學到啥?

不是說這是市場艱難的一年嗎?不是房價都下行了嗎?不是二手房成交量都下降了嗎?房企咋還能賺錢呢?

萬科總裁鬱亮大概表達過,不再做房企……

意味深長。

房企賺得誰的錢?中小投資者是否能學得來呢?

1. 賺投資者的錢。你買一套房,賣了發現有得賺,覺得很開心。但有沒有想過,為啥房企要把房子賣給你,讓你去賺錢?如果房企等著房價漲起來再去買直接賺了這個差價不是更好?

這不是房企傻,這恰恰是經營之道:不去賺最高點,而是要保證自身現金流的安全,利潤到一定程度即可,切忌貪多。投資,就像吃魚,魚身肉多,魚尾刺多,吃到魚尾才住口,可能多吃幾口肉,也可能被卡住。房企買在價格的中位,看似讓利了,實際上也轉讓了風險——那些買了房卻等來市場降溫房價下跌的投資者,還不明白這個道理嗎?

2. 賺銀行的錢。我們總說房企負債率高,風險大。問題是,房地產玩的就是高負債,靠的就是高週轉,賺的就是銀行的錢,甩給投資者的都是風險。

成交量降了開發商卻賺了,買房人還有的賺?

有人會問了,銀行收了利息利潤,房企收了經營利潤,投資者買房人賺了差價利潤,三方共贏,錢從哪裡來?這就是更復雜的經濟問題了。但作為買房人,必須要衡量的是:銀行有抵押,房企有買房人接盤,到買房投資的人這一層呢?還有啥作為保障?

3. 賺多元化經營的錢。沒有一家大房企僅僅靠賣房,也沒有一家僅僅靠賣房就可以做成大房企的。

對於投資者也是一樣,沒有一個高淨值人群僅僅靠買賣房產賺差價,僅僅靠買賣房產賺差價的人也成不了高淨值人群。多元經營是必須,如果能力有限無法涉足信託、證券,起碼要試試多個市場的房地產投資。

說到底,資產配置本身就是需要多元化組合,東方不亮西方亮是老百姓生活實踐的總結,而抵禦市場風險,對沖危機的機制是富裕起來的高淨值人士必須要思量的策略和方法。安居客全房源網售前“中介、平臺”雙核驗,售後“全流程、全平臺”全保障。

成交量降了開發商卻賺了,買房人還有的賺?

本文原創,作者劉磊,福布斯金融理財師評審委員、遠見財訊特邀地產評論員,《房產投資鍊金術》課程導師,多家媒體房地產專欄作者、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