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爭奪大戰,到底在爭什麼?

存款,對銀行來說是立行之本。沒有存款,對銀行而言就相當於無米之炊,商業模式無法運轉。在流動性充裕的時代,我們一度認為存款沒那麼重要,一度甚至是在大談特談資產立行。在流動性收緊、監管收縮後,存款立行這一古老的法則再次顯示了他的威力。

但不得不說,銀行面臨的存款競爭形勢是相當嚴峻的,邊際上是惡化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流動性的環境在變。現在貨幣政策的基調是穩健中性,大水漫灌的可能性基本上已經不存在。隨著中國國際收支愈發平衡,央行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在不斷增強,對基礎貨幣投放的掌控會更加自如,在高質量轉型升級的新時代,整體的流動性將在基調上保持中性。在中央銀行-商業銀行的二元體系下,存款很大程度上是在信用創造的循環當中不斷派生而出,央行源頭上的流動性控制,也就影響了存款供給的環境。

第二,儲蓄率在變。近年來,宏觀槓桿率在不斷上升,尤其是居民槓桿率在快速上升,居民的儲蓄率由2010年的16%下降到2017年的7.7%,隨著消費在經濟發展中基礎性作用的不斷增強,再配合當年消費金融的強力滲透,疊加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提高,可以預見居民部門的槓桿率是易上難下。儲蓄率下去了,邊際上存款的供給自然也會相應減弱。

第三,投資環境在變。隨著金融業的不斷髮展和居民理財意識的興起,現在居民的投資渠道在不斷增加,股票、債券、信託、理財、資管、基金、P2P等等,願意主動把存款作為投資品種的居民是越來越少。

第四,競爭環境在變。現如今,銀行業本身的競爭已經非常激烈,各種類型的銀行已經紛紛下沉網點,向縣域、鄉鎮甚至是農村不斷滲透,基本上在走一條城市包圍農村的道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預計存款爭奪戰的廣度和深度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激烈。

銀行對存款的爭奪會非常激烈,但銀行本身有一項制度性的優勢是亙古不變的,那就是銀行的賬戶是所有金融行為的基礎,這是整個金融基礎設施的底層,也銀行最為基礎性和根本性的東西。

只不過是,從銀行吸儲的角度來看,銀行之前更多的是被動式的接納,今後則更多的是主動式的營銷。從儲戶的角度來看,儲戶之前是主動的存款,但今後可能更多的是基於銀行綜合服務而在賬戶內的被動式沉澱。

也就是說,銀行之間對存款的爭奪,將更多的是基於對客戶生產生活的綜合性服務水平的系統性對抗。具體來說,儲戶對在收益率上並不具備競爭優勢的存款而言總體上說在主觀的邊際上是縮減投資的,但儲戶本身作為市場主體其對金融服務需求的廣度、深度、密度是在不斷增強的,由此帶來的資金流量同樣也是巨大的,如果銀行能夠吸收好並加以沉澱,那麼積聚起來的流量是巨大的。

說白了,隨著金融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對存款的爭奪將從存量思維轉向流動思維,這背後是銀行綜合服務能力和服務黏性的較量。

其實,在一些先行銀行的理念當中,已經把對狹義存款指標的關注擴大到對管理客戶資金量(AUM)的聚焦上,畢竟在利率市場化深入的背景下,已經沒有那麼便宜還多的存款,這是不可逆的趨勢。升級為對管理客戶資金量的關注,這背後,則是綜合思維、流量思維、服務思維、求變思維的體現,是一次有效的降維打擊。

存款爭奪大戰,到底在爭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