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儒家修身離不開《詩經》,詩經真正具備了一個健康的視野

《詩經》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詩歌了,換句話說,中國的詩歌鼻祖就是《詩經》。這麼說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除了誕生時間最早,另外就是其所描述的社會乃是最早的西周時期。

為什麼儒家修身離不開《詩經》,詩經真正具備了一個健康的視野


孔子概括《詩經》為兩個字,那就是“無邪”。無邪也就是充滿正氣啊!的確,你看那描述人物的時候,是那麼的大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從人體的狀態來說,當你充滿正氣的時候,真的就是看到了事物最為純真,最為讓人心動的一面,同時他的豪情也就很大氣。詩經可以說表達了古代健康人的一種生活態度。何為健康人,就是“無邪”,“無病邪”,“無思邪”啊!

而後代的詩歌往往歌頌的是一種病態,不再具有那種積極向上的態度,那種自我豪情的壯闊,那種捨我其誰的霸氣了。可能兩者生活的環境也不同,在周那個時代,人們還天真的很,而看唐宋以後,則人的心理和環境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不可能做到一個“無邪”的健康人。

這就是筆者推崇詩經的原因,誰說中國人充滿了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一個詩經就從側面狠狠的扳倒了這一言論。

為什麼儒家修身離不開《詩經》,詩經真正具備了一個健康的視野


為什麼儒家修身離不開《詩經》,詩經真正具備了一個健康的視野


詩經裡,可以說沒有相互的惡意,也不存在特別黑暗的角落。它很陽光,很向上,很有陽氣!如果以道家的陰陽來看詩經,那麼詩經無疑是純陽之體!是令人嚮往的修為境界。

我覺得詩經裡的境界和態度,可以說是中國人修身的終極境界,詩經以前只叫做詩,孔子之後才有詩經,足以可見儒家對詩經的重視,可以說,詩經也是孔子所倡導的修身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