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上樹」這菜名,竟跟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有關

好吃狗們,大家好,小編今天不說美食,說點美食故事。

重慶的江湖菜聞名天下,每一道菜都有一個故事,你們是否會因為一個故事愛上一道菜呢?趕緊搬小板凳坐過來,聽小編講講這些重慶江湖菜背後的故事。

“螞蟻上樹”這菜名,竟跟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有關

重慶火鍋

重慶火鍋世界聞名,是中國傳統美食。重慶火鍋,又稱毛肚火鍋,或麻辣火鍋,起源於明末清初的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等碼頭。朝天門碼頭原是回民屠宰牲口的地方,回民不識寶,宰牛後只要其肉、骨、皮,居然將牛的內臟丟了,岸邊的水手、縴夫機智地撿了回來,洗淨後倒入鍋中,加入辣椒、花椒、姜、蒜、鹽等辛辣等,煮一大鍋,不僅飽腹,還可以驅寒、祛溼,就這樣,成了重慶最早的也是最有名氣的麻辣毛肚火鍋。

“螞蟻上樹”這菜名,竟跟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有關

二十年代在重慶江北城發展壯大。一般挑擔子零賣小販將水牛毛肚買後,洗淨煮一煮而後將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塊,於擔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鐵盆一隻,盆內翻煎倒滾著一種又麻又辣又鹹的滷汁,於是河邊橋頭一般賣勞力的工人,便圍著擔子受用起來。各人認定一格且燙且吃,吃若干塊,算若干錢,既經濟,又能增加熱量……

“螞蟻上樹”這菜名,竟跟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有關

直到民國二十三年,重慶城內才有一家小飯店將它高檔化了,從擔頭移到桌上,泥爐依然,只將分格鐵盆換成了赤銅小鍋,滷汁、蘸汁也改為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乾淨而適合重慶人的口味。

“螞蟻上樹”這菜名,竟跟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有關

毛血旺

20世紀40年代,沙坪壩磁器口古鎮水碼頭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賣肉剩下的雜碎,以低價處理。王的媳婦張氏覺得這樣太可惜了,覺得還不如加工一下,當小吃來賣,於是當街賣起雜碎湯的小攤。用豬頭肉、豬骨入老薑、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加豌豆熬成湯,加入豬肺葉、肥腸,味道特別好,很受顧客歡迎。

“螞蟻上樹”這菜名,竟跟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有關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張氏在雜碎湯裡直接放入鮮生豬血旺,發現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鮮了。這道菜是將生血旺現燙現吃,遂取名毛血旺。“毛”是重慶方言,就是粗獷,馬虎的意思,也代表著重慶人不拘小節的性格。現在的毛血旺裡面還會有肉片,毛肚百葉等雜碎為主料,木耳、豆芽、平菇等作為輔料,味道不僅鮮,同時也保持著重慶江湖菜辛香麻辣的風格。

“螞蟻上樹”這菜名,竟跟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有關

口水雞

重慶口水雞是一道四川的傳統名菜,屬於涼菜,集麻辣鮮香嫩爽於一身。這道菜麻辣爽口,味美鮮嫩,一清淡,一火辣,美味兩重天。有“名馳巴蜀三千里,味壓江南十二州”的盛名。

“螞蟻上樹”這菜名,竟跟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有關

"口水雞"這名字可不是我等只知道吃的俗人取的名字,這名字的來歷有著文人的溫雅。郭沫若在所著《賟波曲》中,有:"少年時代在故鄉四川吃的白砍雞,白生生的肉塊,紅殷殷的油辣子海椒,現在想來還口水長流……。"烹調賜拈來"口水"兩字,倒成就了大名鼎鼎的"口水雞"。

“螞蟻上樹”這菜名,竟跟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有關

口水雞之所以叫口水雞是因為有很多花椒,吃了會麻到嘴巴癱瘓不由自主流口水。

太安魚

​太安魚俗稱“坨坨魚”,出自重慶市潼南區太安鎮,據《潼南縣誌·物產篇》記載“鯿魚,即唐詩‘縮項’鯿。產縣太安鎮瓦漩沱。腹如越斧,色青黑,味鮮美,實為他處罕見。”《輿地記勝》載:“‘孟蜀時,常取魚于禁溪’。據傳所取即此”。故世人又稱太安鯿魚為貢魚,稱瓦漩沱為禁溪。聰明的太安人便以此鯿魚為優勢,創造出一套獨特的烹調技藝,製成了早已聞名川中的“太安鯿魚”,這也就是今日“太安魚”的前身了。

“螞蟻上樹”這菜名,竟跟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有關

隨著“太安鯿魚”聲譽日隆,銷量隨之巨增,那僅百米水域的瓦漩沱所產的鯿魚,實難滿足市場的供應。於是,善於開拓創新的太安人便又另闢蹊徑,用產量頗豐的花鰱、白鰱、草魚等魚類作主料,以幹辣椒、豆瓣、姜、蔥、蒜及豬、牛、菜油類的混合油為配料,一改傳統的“大火豆腐細火魚”的烹調方法為“大火煮細火煨”,重在把握火候。就這樣又創制出今天的“太安魚”。

“螞蟻上樹”這菜名,竟跟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有關

黔江雞雜

上世紀90年代初,雞雜開始在黔江的小館子中出現。黔江雞雜到底是誰發明的?並沒有人知道,也沒有文獻記載。20多年前,黔江人就喜歡聚會的時候,在烤火的盆裡支起3塊石頭,用瓷盆裝雞血、雞雜、泡菜,混在一起炒,由於酸辣鮮美,這種吃法就在黔江流傳開了。

“螞蟻上樹”這菜名,竟跟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有關

隨著時間的推移,雞雜的做法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始終保持著兩條原則:一是鍋裡只能加油不能加水;二是鍋裡只能有泡菜和雞雜,不能有土豆、芋頭等配菜,以免沖淡味道。黔江雞雜到底正宗不正宗,關鍵就在於泡菜水。黔江雞雜用的泡菜,都泡在用了幾十年的“老母子水”裡,泡菜壇類似酵池,每年只打撈沉澱物,不能換水,“泡菜水裡加的都是植物根系的香料,有10餘種,另外還要加麻糖,作用是讓泡菜變得更脆。”

“螞蟻上樹”這菜名,竟跟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有關

黔江雞雜已申請集體商標。隨著黔江雞雜聲名遠播,很多外地雞雜店打出了“黔江雞雜”的招牌。口味、質量等參差不齊,一旦有不規範的店被曝光,將讓整個黔江雞雜行業受到損害。

2012年起,黔江雞雜協會成立,並向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申請“黔江雞雜”集體商標註冊,採取了一系列的規範措施保護這個品牌。

酸菜魚

酸菜魚是重慶特別有名的一道菜了,關於它的故事最多。但小編覺得其他傳說都有商業嫌疑,所以小編只給你們講我最信的一種。

“螞蟻上樹”這菜名,竟跟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有關

酸菜魚始於重慶江津的江村漁船。據傳,漁夫將捕獲的大魚賣錢,往往將賣剩的小魚與江邊的農家換酸菜吃,漁夫將酸菜和鮮魚一鍋煮湯,這湯味道鮮美,於是一些小店採用了這種做法,供應南往北來的食客。

“螞蟻上樹”這菜名,竟跟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有關

酸菜魚流行於90年代初,在大大小小的餐館都有其一席之地,重慶的廚師們又把它推向祖國南北,酸菜魚是重慶菜的開始先鋒之一。

歌樂山辣子雞

​大約15年前,重慶歌樂山三百梯一家路邊小店,推出了以麻辣為主的辣子雞。此菜用料特別講究,主料一定選用家養土仔公雞現殺現烹,以保持鮮嫩肥美,輔料非川產上等辣椒、川產茂汶大紅袍花椒不用,這樣烹出的菜品,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麻辣酥香,鮮嫩化渣。別看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很考驗廚師的功力,尤其是對火候的把握,上乘的辣子雞必須色澤鮮豔,與辣椒交相輝映、不能發黑,雞塊必須入口酥脆、帶有幹辣椒過油的清香,甜鹹適口。火候非常難掌握,可以說是“多一分則焦,少一分則不熟”。

“螞蟻上樹”這菜名,竟跟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有關

歌樂山三百梯,曾經是名震四方的“辣子雞一條街”,聽說每天消耗6000只雞,後來由於前來的人太多,導致交通堵塞,再加上毛血旺、酸菜魚等興起,辣子雞就組建衰敗下來,成為餐坐上一道不起眼的小菜。不過這些年,歌樂山鎮政府逐漸意識到辣子雞是重慶文化的一部分,於是現在在原來的舊址基礎上,重建辣子雞一條街。小編相信歌樂山辣子雞一定能夠重新找回江湖地位。

“螞蟻上樹”這菜名,竟跟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有關

有人說辣子雞就是一盤辣椒,雞丁太少了。吃辣子雞最大的樂趣不就是在辣椒裡面找雞丁嗎?

螞蟻上樹

螞蟻上樹是四川省及重慶市的特色傳統名菜之一。沒有螞蟻沒有樹,只因肉末貼在粉絲上,形似螞蟻爬在樹枝上而得名。

“螞蟻上樹”這菜名,竟跟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有關

據說,螞蟻上樹這道菜的菜名,跟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有關。秀才竇天章為上朝應舉,在楚州動身前將女兒竇娥給債主蔡婆婆作童養媳。竇娥在蔡家孝順婆婆,侍候丈夫,日子還算過得去。

誰知在她與丈夫成親後不久,丈夫便患疾而亡,婆婆因此病倒在床。竇娥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她在為婆婆請醫求藥之餘,又想方設法變著花樣做些可口的飯菜,為婆婆調養身體,婆婆漸漸地有了好轉。

只是因坐吃山空,經濟緊張起來,竇娥只得硬著頭皮去賒賬。在肉案前,賣肉的說:"你前兩次欠的錢都沒有還,今天不能再賒了。"竇娥只得好言相求,賣肉的被纏不過,切了一小塊肉給竇娥。該做飯了,竇娥想,這麼點肉能做什麼呢?

她思索的目光落在了碗櫃頂上,那上面有過年時剩下的一小把粉絲。竇娥靈機一動,她取下粉絲,用開水泡軟,又將肉切成末,加蔥、姜下鍋爆炒,放入醬油、粉絲翻炒片刻,最後加青蒜絲、胡椒粉起鍋。躺在床上的婆婆問:"竇娥,你做的什麼菜這麼香?""是炒粉絲。"

“螞蟻上樹”這菜名,竟跟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有關

隨著話音,竇娥便將菜端到了床前,婆婆在動筷子之前,發現粉絲上有許多黑點子,她咪著老花眼問:"這上面怎麼有這麼多螞蟻?"當她知道其中原委,並動筷子嚐了一口後,不由得連連誇讚,還說,這道菜乾脆就叫"螞蟻上樹"吧!

從此之後,“螞蟻上樹”流傳至今,家家戶戶的盤中餐總能看到“螞蟻上樹”的身影。也成為了很多朋友們愛吃的一道美食。

“螞蟻上樹”這菜名,竟跟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有關

瞭解了這些重慶江湖菜背後的故事,小編更愛重慶,更愛江湖菜了,感覺吃的每一口,都是故事。你們還知道哪些美食故事呢?給留個言,讓小編長長姿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