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期,东线广袤战场上的德军早已大不如前了

原著 :[英] 普里特•巴塔

在欧洲东部准备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后战斗的军队,与1941年夏季彼此对峙的大军有很大的不同。战争初期的战役——1939年的波兰战役、1940年的比利时和法国战役、甚至是1941年入侵苏联的行动——创造出德军闪电战天下无敌的传说。实力强大、势不可挡的德军装甲师轻松绕过动作迟缓的对手,散布着混乱和破坏。头顶上,德国空军统治着天空。这个传说中有许多真实的内容,但被神话的东西也很多。从一开始,德国国防军的表现就有问题,只是在苏联的广袤空间里,这些问题才变得危险起来,但当时已来不及采取补救措施。

德军装甲师是一种强有力的编制,由几个不同兵种组成:坦克兵、步兵、炮兵和工兵。他们也配有侦察营和反坦克营,以及充分整合的补给和维修单位,这使他们可以独立行动,通常每次能维持数日。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装甲师成批投入战斗,使用原则是:利用这些部队,给敌军造成最大程度的混乱。

相比之下,德军步兵的机动性较差。他们极大地依赖于马匹拖曳他们的大炮和装备,投入战场的方式与之前几个世纪里的步兵们一样——步行。这种状况的结果是,即便在有利的情况下,步兵部队也难以跟上速度更快的装甲师。1939年的波兰战役中,德军装甲师迅速超越为他们提供支援的步兵单位——第4装甲师率先到达华沙,但又不得不撤离,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没有获得支援。1940年跨越比利时的“镰刀”推进中,德军装甲师与步兵师之间出现了一个相当大的缺口,英军和法军试图以坦克部队发起一场反击,插入德军装甲师身后,恢复己方防线。按照计划,这本该是一场双管齐下的攻击,英军从北面发起突击,法军从南面展开进攻。可是,发动进攻的法国军队寥寥无几,英军的攻势也没能做到倾尽全力。尽管如此,这番尝试还是给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造成极大的恐慌和破坏。

二战后期,东线广袤战场上的德军早已大不如前了

英军与德军坦克这场短暂的交锋暴露出德国人的第二个问题。每辆坦克都是装甲防护、火力和机动性之间的一种平衡。通常说来,德军在1940年面对的英军和法军坦克,防护性更好,火力也更强。因此,在与敌坦克交手时,德军坦克往往发现自己处于劣势。但在1939年和1940年,这些缺点并未造成严重后果——英军和法军试图发起反击时,战役的结局早已被德军迅速推进造成的大规模混乱所决定。可是,在东线战场,德军装甲部队的不足之处会被放大。

从人员方面看,1941年的德国国防军也许是其实力的顶峰。当年6月,沿东部边境线集结并投入战斗的德军士兵,大多训练有素。他们对胜利充满信心,他们的军官和军士普遍素质较高,并在过去的战役中接受过考验和证明。同样重要的是,当时的希特勒还没有插手干预日常作战行动。起初,“巴巴罗萨”行动以一种与过去战役相类似的方式进行。德国空军迅速夺取制空权,各装甲师顺利绕过抵抗中的苏军部队,形成巨大的包围圈。但是,前进速度相对较慢的步兵立刻造成了问题。德军装甲师也许能构成包围圈,但他们无法封闭包围圈,同时保持快速推进。一些被围的苏军部队趁机向东逃窜。最后,德军装甲师不得不放缓速度,等待步兵单位赶上。

二战后期,东线广袤战场上的德军早已大不如前了

随着战争的继续,德国军队的第二个缺陷(较差的坦克)也变得越来越显著。战役初期,苏联红军拥有1 200多辆T-34,这种坦克在装甲防护、火力和速度方面,都比德军的任何一款坦克更加出色,尽管苏军糟糕的训练和零配件的严重短缺大大降低了它们的作战效能。德国的坦克制造业需要一年多时间才能生产出与T-34相抗衡的装备。在此期间,尽管遭受到巨大破坏,苏联工业中的大多数不得不向东搬迁,以避开德国人的推进,但苏联坦克的生产一直优于德国坦克制造业。

1941年、1942年和1943年的战役使德国国防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十万经验丰富的德军士兵阵亡、负伤或被俘。他们的接替者,尤其是1944年的新兵,与他们相比明显缺乏训练,也不再抱有对胜利的信心。这些新兵中的许多人是从后方单位中梳理出来的,对前线服役既没有热情,也缺乏能力。而来自国内的新兵带来了英国和美国的空袭给德国造成巨大破坏的消息。有些人希望能恪尽职守,还有些人则被他们的指挥官在报告中称为“缺乏训练”、“士气低落”。

德军装甲师的装备也发生了变化,就像他们的编制那样。原先的德军装甲师拥有一个装甲旅,下辖两个装甲团。到1944年,这种编制缩减为一个装甲团。该团辖有两个装甲营,一个营配备四号坦克,另一个营配备新式的五号坦克(黑豹)。自战争伊始,四号坦克便已在军队中服役,并推出了数种不同的变款,每一种变款都比上一代具有更好的防护性或更强的火力。到1944年,四号坦克上配备的75毫米主炮依然是一种强大的武器,尽管其装甲按照东线标准来看较为薄弱。

“黑豹”是德国人针对T-34开发的新型坦克,至少在装甲、火力和机动性方面能与后者相抗衡。但与T-34这个对手不同,“黑豹”是一款结构复杂的战车,需要经常加以维护。工程问题延误了这款坦克在1943年的大批量列装,甚至到1944年,它还是容易发生故障。但“黑豹”受到车组人员的喜爱, 坦克上配备的75毫米主炮,比四号坦克上的主炮威力更大,能够应对遭遇到的任何一款坦克。

装甲团仅仅是德军装甲师作战力量中的一部分。每个装甲师还辖有两个装甲掷弹兵团,每个团由两个营组成。到1944年,这些部队中,至少有半数搭乘着半履带车,另外还有他们的支援性武器。这些营往往遭受到较重的伤亡,这也导致了相当大的人员流动性。在各个层面,从军官到军士再到普通士兵, 随着战争的持续,其素质令人担忧;面对不断被消耗的人力资源,部队运行良好所需要的团队精神和密切合作已无法维系。

除了坦克和步兵单位,装甲师也辖有一个完整的炮兵团,配备的多是自行火炮。师里还有一个反坦克营。反坦克猎兵们通常为师里的装甲掷弹兵提供直接支援,但随着战争的持续,他们也经常被“借给”邻近的步兵师,为对方提供深受欢迎的援助。装甲师并不喜欢这种做法,因为这使他们的实力被削弱,“借兵”往往发生在他们急需所有火力的时候。

二战后期,东线广袤战场上的德军早已大不如前了

上图:1945年1月24日在佩滕德以西被苏军击毁的一辆“虎”式坦克,该车车长为贝克下士,此照由苏军的战绩统计小组在2月11日拍摄。

装甲师里还有一个战斗工兵营和一个侦察营。侦察营最初是充当师里的耳目,配有轻型装甲车和一小批搭乘半履带车的步兵。但随着战争的延续,装甲侦察营经常发现他们不得不长时间守住孤立的阵地,直到援兵赶到为止。因此,他们配备的火力越来越强大,1944年时,许多装甲侦察营拥有100多辆汽车,有的还配备了威力强大的75毫米反坦克炮,完全能作为一个独立战斗群投入使用。

截至1944年秋季,一连串失败已给德国军队造成难以弥补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军方高级将领们在年初时就已经很清楚,这么长的防线很难守住。但在“巴格拉季昂”攻势和另外几场灾难造成损失后,再加上抵御西线盟军需要的部队越来越多(盟军在法国北部的胜利令德军损失了40余万人),守住目前的防线已变得毫无可能。他们认为,唯一的办法是让“北方”集团军群撤出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赶往东普鲁士边境。这就可以腾出兵力,加强其他地段的防线。

但在希特勒看来,这样做无疑要放弃许多领土。他已在7月中旬宣布过, 德国会“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波罗的海诸国。实际上,尽管德国军队继续留在波罗的海国家,但芬兰还是在当年10月脱离了轴心国。3个波罗的海武装党卫队师是德国武装力量中很小的一部分,为了区区3个师而将26个德国师留在波罗的海国家,这种主张极其荒谬。至于日后对敌人发动进攻,至少在大多数高级将领看来,无异于痴人说梦。

本文摘自《普鲁士战场:苏德战争1944-194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