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抑鬱到治癒的涅槃,她終是熬過來了

作者曾經歷重度抑鬱,通過學習心理學、中醫學、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深刻領悟治癒過程的關鍵點,最終獲得康復。仔細閱讀她的文章後,感覺到她的真實、平靜,她的抗抑經驗也有參考價值。希望她的康復能給大家一些戰勝抑鬱的信心。

從抑鬱到治癒的涅槃,她終是熬過來了

木木,凡事都會有轉機的,相信。

你永遠不知道誰的一句話在關鍵時刻會給你力量,就像你在恍然大悟之後才會哭的滿臉涕淚,然後,由衷感激。

初遇

那是個深秋的夜晚,連續兩週左右的時間,一夜無眠。我開始意識到,我可能變得不一樣了。

有些恐懼。自我認定並不是一個所謂的心理素質比較差的人,但是我能明顯感覺到,我確實變得跟以前不一樣了。

我開始止不住的思考,就像永動機一樣,一旦啟動,便永不停歇。然而,我的能量是那麼的有限,尤其是在作息長期紊亂耗去大量精力以後。

我的本我和超我打的愈烈,思維引導也愈加猖獗。

情緒開始失控,對周圍的感知能力開始喪失。我感受不到恐懼,感受不到皮膚被劃破時鮮血直流的痛楚。我的腦子裡開始出現各種噪音,我的認知開始攻擊我一直引以為傲的價值觀。

從一開始的求助心理醫生,到被診斷為重度抑鬱症,前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我唯一僅存的感知力便是清晰地瞭解自己與這個世界的聯繫正在一點一點消彌。

我再也扛不住,離職,然後整天無所事事。一邊覺得自己可能很快不久於世,一邊卻又腦子裡蹦出關於未來的各種設想:想要開一家店,想要學廚藝,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從抑鬱到治癒的涅槃,她終是熬過來了

然後老楊同志、天兒、老毛同志還有我可愛的淳兒帶來一波波安慰,即便當時的我已經開始封閉,但是他們的話還是給了我一絲絲光亮。

我開始和媽媽坦白。我抑鬱了,有點嚴重,可能以後不能為你們養老送終了。(這句話兒時生病覺得自己快要掛掉也對我媽說過,後來還多次被我媽拿來當笑話講)。

不得不佩服我媽,作為一個農村婦女,她很不理解到底抑鬱是個什麼,但是母女連心,她能夠感知到我內心的壓抑和不快樂,拋下一句:你回家,我們養你,養你一輩子!

寫到這裡又開始忍不住淚奔。

世間至愛,非母莫屬。

在家中的日子,媽媽堅持認為我營養不良,當時我很牴觸,現在回想起來卻不得不佩服勞動人民的智慧。

我的偶像徐小周先生說過:治病先治心,心病要醫身,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說到這裡,另個需要感謝的便是中醫,是它讓我看到了治癒的希望。

在被診斷為重度抑鬱之初,我採取的是西醫的療法,嗑藥,一開始半顆強力安眠藥,很快兩顆都不夠用。並且每天起來之後開始頭痛惡心,肌無力,用行屍走肉來形容,卻無過之。

我開始大量的搜貼,一方面看到網上各種病人的絕望,另一方面也在積極尋求各種療法。

一段時間之後,我看到了兩個人,一路奔跑和溫暖家園,他們讓我看到了希望。

可惜的是,一路奔跑他的療法並不具有普適性,並且目標受眾十分有限。反而是溫暖家園,可能是同是女性的原因,看完她的康復經歷以後,我也很快開始接觸中醫,並且,也確實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相處

下面,我開始談談我的康復過程。

從被診斷為重度抑鬱症開始,我就開始吃西藥,從開始的噁心嘔吐,到後來的一個人在大馬路上都站不穩的狀態,我開始覺得自己可能要報廢了。

一是我寧願自己油盡燈枯,也不願與世隔絕;

二是對於西醫,我倍感失望;

三是高昂的治療費用也是我和我的家庭所無法承受的。

於是,我開始走向自救之路。

在此,先感謝一下我的老毛同志,在我人生最艱難的時刻用認知行為學的方式把我從死亡的泥潭中拽了一把。讓我開始意識到,其實我可以通過改變認知的方式拯救自己。

第一步,瞭解心理學知識。

剛開始讀書的時候,十分艱難。

畢業之前就已經讀書很少,這一點老毛同志也批評過,最終要的還是因為重度抑鬱之後,我的腦袋已經枯如朽木,記憶力基本喪失,好在多年的理解力還在。

真正開始讀的第一本書是《當下的力量》,從這裡我開始慢慢找回讀書的狀態,也因為這是一本確實不需要用腦子去讀的好書。

我開始接觸到ABC法,開始意識到本我、自我和超我,開始瞭解我的思維如何控制我的大腦,開始意識到腦袋中的巨大噪音源自何處。書中的臨界狀態我依舊沒有享受到,機緣未到,我只需期待。

從抑鬱到治癒的涅槃,她終是熬過來了

第二步,我開始接觸中醫。

離職之初,醫保卡中還有些許積蓄,我開始寄希望於中醫,中國人最瞭解中國人,事實證明我的判斷是正確的。

第一次拿著西醫的方子給一位餘姚的老中醫看,人家說了一堆話我只記住了一句:這些藥太烈!先前身體嗑藥後的劇烈反應讓我不得不由衷地贊同。

幾副藥之後,我的食慾漸漸恢復一些,腦瓜雖然轉的慢,但是也開始漸漸工作了。但是不得不說,恢復期依舊痛苦,有一次我的小黑狗突然造訪,頭痛到分分鐘炸裂,就差以頭槍地了。

相對於西藥,中藥的價格已經很親民了,但是我依舊焦慮,這個年紀的我不應該成為家庭的負擔。我要主動積極尋求自治。

第三步,學習中醫。

在接觸過程中,我開始瞭解到中華民族這兩千多年的智慧結晶是多麼的可貴。我開始看《莊子》,我開始看《傷寒論》……太多的珍寶被我棄置如糟糠。

為人父母,不知醫者,謂之不慈;為人子女,不知醫者,謂之不肖——其實,古人誠不欺我。

共處

接下來,我便簡單介紹一下我的康復之路上的小tips。

1. 調節作息,保證合理的飲食習慣。

首先,在保證規律作息的前提下,給自己明晰地列出一條每日清單,按照你對自己未來的規劃分配出必要時間。

其次,製作一張簡易打卡表,每日記錄,半個月之後,這些就是你的習慣了。與毅力不同,它不需要消耗過多精力,習慣是自然隨性的。

其次,合理的飲食習慣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四季養生前期需要的是充足的毅力讓剋制成為一種習慣。

2. 保持運動。

請注意,這裡的“運動”並非一個詞,而是“運”和“動”。

“運”講求調息,太極、瑜伽都是很好的調息活動;“動”則是鍛鍊,跑步、籃球、羽毛球等都屬於這一類

,但這之中首推跑步,它是一個簡單有效的多巴胺製造活動,既可以強身健體,又能夠使人快樂,一石二鳥。

但不可忽略的是跑步過程中也需要調理呼吸節奏,用正確的方式鍛鍊。

3. 多曬太陽。

陽,乃萬物之源。

用《黃帝內經》的觀點來說,罹患抑鬱症根本的原因便是衛氣不足,邪虛侵體,攻入心包,進而心寒。而現在多流行的艾灸便是仿陽光之暖,祛人體之寒。

4. 合理表達自己的憤怒

武俠小說通常都愛說這麼一句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又有人常說,常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

心受傷,產生憤怒情緒乃人之常情。

但是這裡需要合理區分“憤”和“怒”,我們常說“憤青”意指從生氣程度來看,“憤”停留在生氣水平;而“怒”字從字形上便不難發現,“心”被“奴役”,已經失去理智了。

因此,我們需要在“憤”的階段就把自己的情緒合理地疏導出去,以防情緒積壓進入“怒”的層面,就衝肝傷身了。

5. 合理貼標籤。

在抑鬱的時候,切記不要輕易自我否定。

抑鬱狀態的人多缺少自我認同,抑鬱的主要原因也多為自我價值實現受挫,這個時候給自己貼上“我不能”、“做不到”、“我蠢”之類的標籤無異於雪上加霜

那麼貼標籤是一件壞事嗎?

不,看你貼在哪裡。譬如,給自己的情緒貼小標籤就是一件很理智的行為:遇到情緒激動時,不妨先給這一波情緒小山頭插枚小紅旗,告訴自己,我的思維在控制我,進而靜,後而入定,定能生慧,悟性有了,問題解決之法就閃現了,自然情緒也就得到有效疏導並轉而化成解決問題的正能量了。

6.保持傾吐的習慣。

我們在生命的旅途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路也會愈走愈遠,能說上心裡話的夥伴也會愈來愈少。

這個時候如果一時找不到值得信賴的朋友,不妨和自己傾吐,寫寫日記,發發推文,收拾整理下自己。

我們時常會收拾自己的房間,卻最容易忽視收拾自己的心房,真正做到斷舍離。

好了,這就是我和我那暴脾氣的小夥伴從一開始的水火不容到現今和諧共處的故事,希望螢火之光,可以給需要的你帶來些許光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