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之禮,適者爲好

所羅門有言:“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

智者創造的機會比找到的更多。人的舉止應當像身上的衣服,不可太緊,不可過於精當,而應寬鬆一點,便於活動。得體的舉止正如伊莎貝拉女王所言,它是一封永久的推薦書。

茶道之禮,適者為好

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而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實為一種飲茶藝術。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

茶道之禮,適者為好

茶為國飲,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直到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茶文化熱潮的興起,許多人覺得應該對中國的茶道精神加以總結。而多數認為,中國茶道主要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茶道之禮,適者為好

中國雖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濃,而是將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給人們留下了選擇和發揮的餘地。各個國家,各層面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茶藝形式和思想內容,不斷加以發揮創造,因而也就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和清規戒律。

歐陽修 ( 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品茶必須是新茶芽,水甘冽,器潔美,天氣好,賓客佳,五美俱全,才可達到“真物有真賞”的至高境界。

宋徽宗趙佶(1082.05.05-1135.06.05),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要需蒸及熟而壓之,及千而研,研細而造,入盞則馨香四達,和美具足。

茶道之禮,適者為好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會稽縣人,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茶道通俗來說,就是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吳覺農(1897-1989),浙江上虞豐惠 人原名榮堂,社會活動家,農學家、農業經濟學家。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陳香白1938年10月生,廣東潮州人主攻歷史學,方誌學,中醫學,兼習書法,攝影。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

茶道之禮,適者為好

久松真一 (1889~ )日本佛教學者。岐阜縣人,號抱石庵。歷任臨濟宗大學、佛教大學、龍谷 大學 京都大學等校教職。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

熊倉功夫,1943生於東京。日本文化史専攻,文學博士。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講師、筑波大學教。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是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喝茶本就是一件樂事,不必拘泥,隨性自然便可,根據自身體質的差異選擇不同茶性的茶,或濃或淡,適合就好。

茶道之禮亦如此,自當因人而異,可大可小,可簡可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