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承認,我著急了

孩子,我承認,我著急了

孩子,我承認,我著急了

父母正常卻不正確的表現

凱凱是一名9歲的孩子,也是爸媽和老師眼中的“問題”孩子,上課不專心,回家做作業一大堆不會,考試經常只有四五十分……

為此,班主任經常找家長談話,凱凱爸媽也甚是苦惱,打過,罵過,但沒什麼效果。

一邊是繁忙的工作,一邊是注意力不集中、老出狀況的孩子,凱凱爸媽因此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症。

都說著急是中國父母的常態,但你要說其他國家的父母就不著急,我也是不信的,只是我平常見到的都是中國父母,所以,我沒法拿中國父母跟外國父母比,只能寫寫中國人。

但是,網上太多關於中外父母對比的描述,我卻越來越無感。我認為很多都是田忌賽馬,拿不同國情、不同出身和背景的人來對比,實在是意義不大,就中國論中國便好。

都說現在的孩子壓力大,但問題是,我們一邊慨嘆孩子壓力大,一邊又催促他們快一點。

快點起床,快點吃飯,快點寫作業,快點上補習班,快點睡覺,催促到他們煩了,我們自己也煩了,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何時是個頭。

當一些事情讓我們著急、苦惱,又不得不那麼做,我們一定是陷進了思維的惡性循環。

你覺得每個節點都沒有錯,但你卻越來越著急,效果也很差。

孩子,我承認,我著急了

比如你覺得,催孩子起床沒錯啊,不快點就遲到了;催他快點吃完飯沒錯啊,不吃飽怎麼長身體。

有些家長說,我也不想催,但看到他們磨磨蹭蹭,我就著急了。

這說到了問題的一個關鍵點——孩子磨蹭,家長著急。

說實話,家長該不該著急?說不該那是不客觀、不合理的。你看著孩子快遲到了,卻笑眯眯地說,不急,慢慢來。他磨蹭得厲害,你滿不在乎地說,要不,不上學了,在家休息一下吧。

可能嗎?不可能。那樣不就成笑話了?

所以家長著急是很正常的,同樣地,由此引發的催促也是正常的。

但正常的事情,卻不一定正確。

正常卻不正確,是什麼道理?所謂正常,只是想法和做法值得理解,而不正確,是指這些做法治標不治本,甚至連標也不能治。

有些孩子一副頑抗到底的樣子,讓你哭笑不得,徒嘆奈何。

孩子,我承認,我著急了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家長們對一些具體事件著急的原因。

不快點起床 -> 遲到 ->養成吊兒郎當的壞習慣

->什麼事情也做不好

不好好吃飯 ->身體不好、長不高 -> 體育成績不好 ->升學成問題 ->工作、擇偶都困難

不好好讀書 ->成績不好 ->考不到好大學 ->找不到好工作 ->窮困潦倒

看,我們都快想象到孩子未來可能連工作、擇偶都有問題了!這樣都還不焦慮那就不叫父母了。問題是這樣好嗎?

父母們總是試圖把自己的經驗給到孩子,好讓他不走彎路。但是讓一個並不知道那麼多大道理的小孩,提前去感受他未來有一天可能會感受到的壓力,是一件好事嗎?

一個人理解不了一樣東西,生硬地灌輸,結果只怕會適得其反。

我們應該相信,誰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會有壓力,沒有誰能避免。

孩子他以後也一定有著急、焦慮的時候,他也一定會感受到生存、就業、婚姻等各種壓力,這是人生必經之路。

孩子,我承認,我著急了

可能家長們會說,等感受到就已經遲了!

又到了問題的一個關鍵點——“到時候就遲了”。

真的遲了嗎?現在給壓力他,他以後就沒有壓力了嗎?

遲不遲不是我們說了算,但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淡化“到時候就遲了”的心理。

同樣也不是這種心理不正常,而是被這種心理控制,你接下來除了煩躁、焦慮、甚至氣急敗壞,不可能會有理性的做法。

不斷地給壓力孩子,形成焦慮的習慣,壓力倒真的將伴隨他一輩子了。

孩子,我承認,我著急了

是孩子的問題,還是父母的問題?

父母的著急,是一種不自信。

不管是對於自己,還是對於孩子,都帶著深深的不自信。

我們擔心自己影響不到他,於是態度越發強硬,我們擔心他做不好,於是語氣越發急促,當我們亂了陣腳,各種無效的焦慮便接踵而來。

父母的著急,從側面反映了對自己的不滿意。

有些還沒有實現的理想和抱負,希望孩子能替自己去實現,是很多父母潛意識裡的一種願望。而要實現,無疑就不能重蹈自己當年之覆轍。

於是,各種大道理就來了……

你不知道未來有多殘酷……

你不知道社會有多少陷阱……

你不知道你不快點你就會被拋離在後面……

聽大道理聽多了,誰頭都大。

有些父母會說,我混得不好,還不能要求孩子混好一點?

說實話,你還真不能要求他。問題出在關鍵詞“要求”上,父母要求孩子如何如何,是找不到依據的。

因為你生了他?他並沒有要求來到這個世界,是你帶他來的,所以你不能要求他。

孩子,我承認,我著急了

父母希望兒女過得好,希望他過得比自己好,值得理解,但我們應該有一種意識,那就是希望是不能轉化為要求的。

這個觀念不改變,我們的言行就不會改變。

我們應該怎麼讓希望的事情在兒女身上得到實現?比較中肯的答案是,以身作則+引導。

因為你不能要求他,所以你只能影響他。影響一個人是通過做好自己讓他有觸動,進而不斷完善自己。

以身作則看似沒有力量,實則最有力量,榜樣的影響力是無窮的,而命令的作用則是消極的。

孩子,我承認,我著急了

你還要再催下去嗎?

對於孩子,不能再這麼催下去了。

首先,我們應該管住自己的嘴,控制自己不去催促和嘮叨。

我們催促,本質上是不相信他能做好。但催促多了孩子就產生了免疫,左耳進右耳出便成為常態。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孩子還沒做完一件事情,又擔心他的另一件事情,於是常常打斷他,讓他趕緊做另一件事。

在各種展館裡,孩子有時對一樣東西感興趣,欣賞,把玩,就是不願離開。

而旁邊的大人總是煩躁地說,老玩一樣東西有什麼意思?再玩這個就沒時間玩其他的了!甚至不容分說,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卻極不情願。

總是打斷孩子,長此以往,“胸有成竹”、“有條不紊”基本上跟他這輩子是無緣了。

給點耐心自己,給點時間孩子,他需要一個過程。

孩子,我承認,我著急了

其次,我們應該分清一件事情是父母的事情還是孩子的事情。

明確父母和孩子的界限,分清磨蹭是誰的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培養他的自主意識。

每次忍不住想要催促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提醒自己:這是我的事還是孩子的事?如果是孩子的事,我比他還急,他還能知道是自己的事嗎?

不知道是自己的事,就沒有自主意識,靠別人催促能做好嗎?這樣一想,著急的心態便緩和下來。

我們還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別總是一股腦地說自己的東西。

他不想吃飯,可能只是覺得不餓,或者覺得菜不好吃,但父母只會說,不吃飯就長不高,身體就不好,學習也不會好,你必須要吃飯。

他不想學習,可能只是累了,或者想玩其他的東西,但父母卻只會說不好好學習以後找不到工作……

找出原因,才能更好地“對症下藥”。

孩子,我承認,我著急了

不催,又該怎麼做?

首先,我們應該多采取表揚、肯定的方式。

對於孩子吃飯不積極的問題,我們可以問他喜歡吃什麼菜,答應他下次就做那個菜。再告訴他,一日三餐當中可能會有一些食物是我們不那麼喜歡的,但是如果都能吃一點,不挑食,那就是很棒的。

對於各種事情,我們不妨也都多采取表揚、肯定的方式,告訴他按時起床的孩子很棒,及時完成作業的孩子很棒,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的孩子更棒。

停止催促,堅持表揚,一般都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孩子,我承認,我著急了

其次,對於一些消極對抗的孩子,應該讓他嚐到一定的“代價”。

起床磨蹭,遲到幾次他便會知道,這不是好事。

吃飯到時間吃不完就不能再吃,就會餓肚子,餓過肚子才知道飯是好東西。

不好好學習,成績不好,就得不了獎狀,看著別人有獎狀而自己沒有,才會有觸動,才會去努力。

我們都很善於糾正孩子,甚至是無時不刻地糾正。但這樣只會造就沒有主見、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他的腦海裡全是被否定,未來也不可能成為自信的人。

讓他自己意識到自己錯了,遠比你粗暴地指出來好得多。

記得戴爾-卡耐基的某部著作裡面提到一個例子,某公司廠房的牆壁上掛了“禁止吸菸”的警示牌,但公司總經理有一天卻看到幾個工人在廠房裡抽菸。工人們看到總經理時都很緊張,這時總經理只是微笑著走上前去,遞給每個工人一根菸,並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到外面去抽這些煙,我將非常感謝。從此這些工人再也沒有在廠房裡抽過煙,而且工作態度都很好。

面對別人的錯誤,採取委婉的暗示,讓他自己意識到自己錯了,激發起自己的羞愧感,他必然會改正錯誤,並且做得更好。

大人如此,小孩亦如此。

孩子,我承認,我著急了

再次,讓孩子自由支配提前完成一件事情後剩餘的時間。

每當他提前完成一件事情,應該讓他充分享受自己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是繼續給他更多的任務。

比如他喜歡玩滑板車,但是作業還沒做完,可以跟他說,完成作業的時間越早,就有越多時間可以去玩滑板車。

讓他看到不磨蹭、不拖延所帶來的好處,他以後一定會盡快把一件事情完成。

孩子,我承認,我著急了

有句話說,認真你就輸了。認真輸不輸不知道,但人一急倒是真的會輸。一急你就失去了理性和判斷力,淪為了情緒的奴隸。

不僅面對孩子如此,面對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亦如此。

阿爾卑斯山谷有一條公路,兩邊景色優美,路邊插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慢慢走,請欣賞。

同樣地,我們別那麼著急,讓孩子自己去體會,去思考,去把握,有自主意識的孩子,他們的未來只會比我們想象得更美好。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