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窮的父母,只能養出心窮的孩子


哭窮的父母,只能養出心窮的孩子



很多父母,喜歡跟孩子哭窮、訴苦,希望孩子能變得節儉懂事,知道家裡的難處;

還有一種父母,條件並非多困難,卻一廂情願地為了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故意說家裡的情況很糟糕。

“咱們家窮,你不能跟別人比,要比就比學習”“咱家窮,你要好好努力,將來賺大錢”“你知道為了供你上學,爸爸媽媽掙錢多麼辛苦嗎?你可要爭氣啊”“衣服夠穿不就行了嗎,還要買,你也不看看家裡是什麼情況”


哭窮的父母,只能養出心窮的孩子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哭窮並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優秀,也不會更利於孩子的成長。

即便是在父母哭窮教育下,而變得懂事、勤儉的孩子,有時候真的很可憐。


哭窮的父母,只能養出心窮的孩子


總對孩子哭窮,匱乏感可能伴隨他一生


父母總是對孩子哭窮,孩子心裡有多苦?

知乎一個答主的回答道出了很多人內心最真實的感受:

最痛苦的不是貧窮,而是父母向你哭窮,向你灌輸窮的理念,然後你會一直自卑到骨子裡;內心深處對金錢充滿強烈不安感,每花一分錢就陷入深深地自責,容易變得小氣愛斤斤計較;買稍微貴一點的東西都會內心不安好久,捨不得出去玩,導致圈子變小見識短淺;接觸到一些消費水平高的人,就會感覺自己與對方不是一類人,從而不敢與對方接觸······


我們不否認孩子或許會因為父母經常性“哭窮”而變得節儉了,但經濟上被嚴格管控,物質上總是無法得到滿足的孩子,內心的匱乏感會伴隨他的一生。

這種匱乏感,會讓孩子自卑脆弱、對於金錢和貧富特別敏感;

還有一種情況是長大了對錢的渴望特別大,內心空虛、物質欲強,不斷花錢、購物,以彌補童年的缺憾,難以獲得真正的快樂。

而且,父母總是哭窮,那種“窮人思維”就會深深紮根於孩子心中,限制孩子大腦的發展,將來影響他的眼界和格局,成為一個“心窮”的人。

就像很多人,好不容易拼了大半輩子,攢了一定資產,卻不捨得花出去一分,更加不會把握時機做合理投資,只懂存錢,對未來毫無規劃,生活品質非常差。

對孩子來說,可怕的不是貧窮,“窮人思維”才真的會坑了孩子。


哭窮的父母,只能養出心窮的孩子


好父母,不哭窮、不炫富


動畫片《櫻桃小丸子》中有一集叫做《我們家很窮》,印象最深的描述是“全家人一起吃火鍋時,會把豬肉和牛肉混在一起煮,因為日本的牛肉太貴。”

但是小丸子並沒有因此在和家境優渥的同學相處時表現出低自尊,永遠不卑不亢、自信開朗,這裡面就藏著她家人的教育哲學:

小丸子的爸爸從來不哭窮,把吃到難得的牛肉當成是一件幸福的事;爺爺即便吃豬肉,也很開心。

全家人給小丸子展現出的,永遠是積極樂觀、懂得珍惜和感恩生活的態度,而不是消極的抱怨與訴苦。


哭窮的父母,只能養出心窮的孩子



一個孩子的內心是否富足,絕對不是物質多少,而是一個家庭對待生活的態度。

真正有格局的父母,絕不會給孩子灌輸過多物質上的狹隘價值觀,對於貧富能做到不抱怨、不炫耀。

如果家境貧窮,幾乎註定了無法給孩子鋪就完美的成長道路,做父母的,要做的應該是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支持、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嘲笑孩子的夢想,把他培養成一個坦然自信、樂觀陽光的人,即便生活再難也不喪失勇氣。

就像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的父親,即便他們生活貧困到需要住救濟站,他從不會向孩子哭窮、抱怨,還總是給孩子傳遞積極樂觀的能量、告訴孩子要永遠保持勇氣:“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如果你有夢想,就要去捍衛它。”

如果是家庭條件好的父母,想要窮養孩子,也絕不意味著總是在物質上限制孩子,並一直跟孩子強調家裡多麼多麼窮,而應該是:

捨得讓孩子經歷挫折,懂得生活的不易;

捨得讓孩子擔當責任,懂得珍惜與感恩。

通過這樣的做法,來培養孩子能吃苦的精神,讓他明白要付出才能有回報,而不是對所得到的一切都受之無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