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吳曉求:中國經濟奇蹟的四大奧祕,金融體系是其中之一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人大重陽”

本文大概

3000字,讀完共需4分鐘

「深度」吴晓求:中国经济奇迹的四大奥秘,金融体系是其中之一

編者按:“第二十屆高交會-中國高新技術論壇”於2018年11月14日-16日在深圳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為“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出席“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主題論壇並演講。他認為改革開放所創造的奇蹟離不開金融體系發揮的巨大作用,40年的發展使得中國金融在金融結構、金融功能、金融業態、風險結構、監管架構等方面發生了鉅變。本文根據演講速錄整理而成,吳曉求教授授權@人大重陽 微信公眾號發佈。

「深度」吴晓求:中国经济奇迹的四大奥秘,金融体系是其中之一

吳曉求:非常榮幸參加一年一度的深圳高交會的論壇。我講的主題是《改革開放40年與中國金融的發展》。

中國從1978年開始啟動了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40年來中國經濟創造了奇蹟,我們從一個貧窮、落後、封閉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小康、自信、開放、正在走向現代化的國家。經濟規模從1978年的2400億人民幣到2017年接近83萬億。人均GDP從1978年不到100美元,到現在接近9000美元。很多人都在總結中國經濟奇蹟的奧秘。

我認為,首先是解放思想,我們進行了深刻的體制改革,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市場化改革,由原來僵化的低效率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二,得益於我們的開放。開放為中國經濟注入了巨大活力;開放使中國的經濟改革找到了正確的方向。改革開放,開放非常重要。開放是改革的核心,因為只有開放,我們的改革才能找到正確方向。我們和什麼對接非常重要。因為每個人對改革的含義和內涵理解是不一樣的。只有基於開放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開放,使我們的規則體系與國際上先進的規則體系相對接,我們就會構建一個與現代經濟體系相匹配的規則體系。開放使我們的國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我們加入WTO之後,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非常快,現在外匯儲備仍在3萬億美元以上,1978年中國的外匯儲備只有16700萬美元。開放給了中國人信心。我們可以在同等規則下和任何人競爭。所以,中華民族是一個優秀的民族。

第三是人才。40年來,我們培養了數以百萬計的人才,這些人才都是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們沒有思想的束縛,他們中的中間力量經歷了80年代、90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沒有思想束縛,煥發了他們巨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想的進步,思想的解放是一個民族進步不竭的動力,只有這樣的人才才有擔當,才能洞察未來。我剛才在臺下聽了深圳高交會論壇專家的發言,顯著的特徵就是在展望未來。只有洞察未來才能把握未來。40年培養了一些中華民族的精英,他們都能夠洞察未來,把握趨勢,順勢而為。

第四是金融體系。改革開放40年伴隨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金融有了巨大的進步。很多人不理解金融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貢獻。中國走了一條很多人難以理解經濟與金融的發展道路,形成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獨特關係,這種關係是一般經濟學範式上難以解釋的,但在中國實現了。

比如,40年來中國金融資產的膨脹速度大概是經濟增長速度的2倍以上,無論從金融資產的規模還是從M2的規模都在2倍以上。1978年中國經濟的金融化率大概是0.3,就是GDP和M2之比,到了今天是2.1,M2有172萬億以上,金融資產規模達到360萬億。1978年全社會金融資產規模在2000億左右,現在是360萬億。對這種現象學者們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這是嚴重的貨幣超發。我也在思考,從數據來看似乎能夠得岀這樣的結論。也有一些奇怪的結論,通過這個比例來測算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這樣的結論擾亂了人們的預期。

我們貨幣增長速度非常快,但是並沒有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更沒有岀現惡性通貨膨脹。在一般國家,如果貨幣增長速度如此之快,一般會出現惡性通貨膨脹,但在中國沒有出現,我們的CPI長期穩定在2%左右,這種低通脹,有利於經濟增長。當然我們的代價是資產價格特別是房地產價格出現了暴漲。這裡面要正確地看待金融的作用。我把這個指標的變化更多地看成中國經濟金融深化的指標,我不太把它看成是金融泡沫化的指標。

這是中國經濟能夠長達穩定40年增長而沒有出現大危機的原因。其間雖然也有一些波動,但趨勢是增長的。同時,金融市場也沒有出現大的危機,雖然2015年出現了股市接近危機的狀態,但是並沒有出現人們想象的全面的金融危機。剛才我接受了一家香港媒體的採訪,他們總問中國會不會出現金融危機,我說至少到目前不會,未來我不知道。

「深度」吴晓求:中国经济奇迹的四大奥秘,金融体系是其中之一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金融發生了五大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金融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個結構變化主要朝著市場化方向調整,其典型的表現形式就是證券化金融資產在這40年中規模和比重都有很大的提高和增長。證券化金融資產現在已經達到110萬億左右,股票+債券,按照最寬的金融資產口徑大概也佔到1/3,按比較窄的口徑接近50%。這種結構的變化預示著中國的金融功能在發生調整。在過去銀行類資產佔絕對主導的情況下,中國的金融功能主要是融資功能,財富管理功能非常弱。證券化金融資產比重的提升,提升了中國金融財富管理的功能,這和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的需求是相匹配的。當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的時候,社會對金融財富管理功能的要求求是非常高的,要求金融體系必須提供大量的資產管理的基礎資產,證券化的基礎資產剛好滿足了這個需求。中國金融結構這40年發生了重要變化,這個變化符合金融發展的規律和趨勢。

第二,中國金融功能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我們正在由單一的融資功能為主,走向融資和財富管理並重的時代,我們順應這種趨勢。我們的監管政策也應該順應這個趨勢,而不是逆趨勢。我們經常看到有一些政策是逆趨勢而為的。

第三,中國金融業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上個世紀80年代是單一的金融業態,主要是銀行和類銀行金融機構佔絕對主導地位的金融業態,現在慢慢過渡到多元金融業態,也就是科技金融業態正在很快發展起來,這是中國金融變化的顯著特徵。多元化的金融業態提高了中國金融的效率,也是中國金融改革的基本動力。第三方支付,數字技術對金融的滲透,使金融的功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中國是金融業態最為豐富的國家,特別是第三金融業態。

第四,風險結構正在發生很大的變化,這也在提醒金融監管和金融規則要做調整,中國金融風險由過去單一的風險,機構風險為主正在走向市場風險和機構風險並存的時代。這裡面市場風險變得非常重要,因為證券化金融資產主要是市場風險,市場風險的核心是透明度風險,這就是我們過去金融監管主要是監管金融機構,對金融機構監管的重點在於資本充足率。我們正在從資本金監管為主過渡到資本充足監管和透明度監管並存的時代,所以監管的規則要做調整。

第五,監管架構也做了調整,從過去單一監管走向分業監管,從今年開始正在走向新的發監管模式,即宏觀審慎監管和微觀審慎監管相結合的模式,這和風險結構發生變化有密切的關係。

40年來中國金融取得的成效是主要的,在中國金融發展的過程中兩種力量在推動,一種是市場脫媒的力量在推動中國金融的變革,市場脫媒力量的結果就是資本市場的發展,最近資本市場出現了一些波動,大家非常關注。這裡面我特別強調市場波動是正常的,當市場波動對一個國家金融體系的穩定產生威脅的時候,宏觀經濟部門做一些必要的提示,穩定市場的預期是必要的。同時監管是不能放鬆的,我們必須要依法監管,依規監管,合規監管,我不太贊成所謂的強監管、嚴監管,監管就是依規監管。我們監管的力度不能因為市場週期的變化而變化,不要市場上漲了就加強監管,市場下跌了就放鬆監管,這個不是正確的思路,任何時候都要依規監管,即使到今天,只要有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的行為也要依法依規監管,監管是市場預期形成的重要保障。只有依法依規監管,合規監管,才能形成正常的市場預期機制。我們過去的市場預期被打破了,是因為監管並沒有嚴格按照依法依規監管。

第二個是科技的力量,科技的力量加快了市場脫媒的進度。我認為,這40年來中國金融的成就是非常巨大的,另一方面我也特別強調監管必須依法監管、合規監管,不要推行超過合規監管的其他監管,我們的監管更不能因為市場的週期而發生任何變化。我要講的就這些。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