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治疗我们需要“他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了问题,虽然很多人会说:“看我身体棒棒的,没事儿啊!”其实,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你在查体时也可能会发现颈部血管壁光滑欠佳,甚至有很多人出现了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therosclerosis)”。如果冠状动脉也有粥样硬化斑块,就被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它是由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引起的。高脂血症也被通俗地称为“高血脂”,或被大家描述为“血脂稠”、“血脂粘”等等。

简单来说,高血脂就是血液中脂类物质含量过高。除了极少数的遗传性家族性高血脂患者外,绝大多数高血脂的发生与我们后天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冠心病的治疗我们需要“他

血液中流动的脂肪会减慢血液在狭窄血管内的流动速度,慢慢的,脂肪颗粒会在血管壁内侧聚集和沉淀。对于不那么严重的脂肪沉淀,我们血液中的巨噬细胞会发现并通过吞噬作用清理掉沉积的脂肪颗粒。但长期过量的脂肪沉积会减弱甚至破坏巨噬细胞免疫系统的清理作用。当过量的脂肪沉积难以被巨噬细胞吞噬和处理时,巨噬细胞会破裂、死亡、其自身残存的某些细胞结构反而起到固定脂肪颗粒、甚至吸引更多的巨噬细胞来破裂、死亡、稳定脂肪颗粒。如此滚雪球般的后果就是,在脂肪沉积颗粒周围形成了柔软而坚韧的组织结构,就像血管内生了老茧一样将血管逐渐变得狭窄闭塞,造成供血不足和相应组织缺血;而更严重的,如果血管壁斑块本身结构较不稳定,就有可能局部破损并释放炎症因子,引起血小板聚集从而形成血栓,动脉内血栓严重阻塞血液流通。而血栓本身也有可能从血管壁上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更狭窄纤细的血管,彻底阻断血液的流动,临床上就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的治疗我们需要“他

虽然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病前由于我们自己的疏忽,我们或许可能完全没有感觉到疾病的存在。其实从血脂升高,到动脉粥样硬化,再到真正出现血管阻塞甚至导致发生严重的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这个时间周期可能已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了。

幸运的是,人类对冠心病有了足够的认识。经过基础和临床医学家们的不断探索,目前人们对脂类分子在身体内的绝大多数代谢步骤基本了解:包括脂肪是如何被消化系统分解吸收、如何被运输到身体各个器官进行处理、如何被存储和利用,如何被合成和降解。实验室之外,大规模流行病学的研究也为我们清晰描绘出了高血脂病大大小小的从遗传因素到生活方式的可能病因,以及会产生的各种后果。而与之相呼应的,以“他汀(statin)”类为代表的降血脂药物在过去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在降低血脂、预防和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目前已有的大规模临床数据证明,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以将冠心病发病率降低接近三十个百分点。

冠心病的治疗我们需要“他

临床研究证据已证实,他汀类药物可明确遏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程进展,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改善预后,而且总体耐受性良好,他汀类药物已成为最重要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欧洲心血管疾病(CVD)预防和血脂管理指南建议将他汀类药物作为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合并高脂血症的首选药物。他汀类药物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预防首次和复发心血管事件(无论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方面有非常好的疗效。目前欧美国家在冠心病、卒中等疾病的一、二级预防中均已推荐应用。由于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能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效应,使其仅在美国就有超过3000万人常规服用他汀类药物。而更新、更有效、副作用更少的治疗高血脂疾病的他汀类药物也在不断被探索,目前已呼之欲出。

辟谣

社交媒体上一直在疯传一篇“红色警报”。“警报”称,科学家发现,他汀类药物能加速老化,并能促进肌肉疲劳、糖尿病、记忆力减退等,是细胞的毒药。文章还说,美国保健专家、医学博士约瑟夫•默寇拉的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增加癌症、白内障、糖尿病的风险,且急剧消耗体内辅酶Q10能量,建议立即停用。

冠心病的治疗我们需要“他

确实,从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来说,他汀类药物能抑制内源性的辅酶Q10的合成,可能造成辅酶Q10缺乏,但我们的身体可通过外源性食物中吸收足够用的辅酶Q10,不会引起辅酶Q10的缺乏而导致对健康不利的影响。

对他汀类药物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不仅降低总胆固醇,尤其有非常好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效果。对于冠心病的发生,目前公认其与LDL-C数值高低成正相关。也就是说,

LDL-C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元凶。已有研究发现,新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容易破裂,破裂的斑块会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并逐步加重对已狭窄的冠状动脉的阻塞。因此,如何阻止、稳定新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甚至逆转斑块的发生也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环节。目前对于他汀类药物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甚至逆转动脉斑块,即让已经形成的动脉斑块消失的效果。

经过临床近30年的检验,证明他汀类药物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方面有确切的疗效,而且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总体发生率。

冠心病的治疗我们需要“他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再神奇的药物都有它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

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副作用之一是肌损害,表现为肌肉酸痛、触痛、压痛、软弱无力等,与某些药物合并使用时,发生的危险性会增高;

副作用之二肝功损害,这通常是短期一过性的,在开始治疗的头 1~3 个月内发生,主要是谷丙转氨酶的增高,大部分会恢复正常;

副作用之三血糖异常,表现为空腹血糖水平升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新发糖尿病、糖尿病血糖控制较差。

冠心病的治疗我们需要“他

由于他汀类药物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肌损害(也有人会称它为肌肉毒性,表现为肌酸激酶CK升高)和肝脏损害(转氨酶升高),所以治疗初期要监测肌酸激酶和转氨酶(ALT、AST)等指标,随时关注有无肌痛、肌肉压痛、肌无力和乏力等。如果怀疑出现上述症状需要立即专科就诊,避免出现横纹肌溶解等严重副作用。对于年老体弱、消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上述表现更常见。所以一旦怀疑出现上述症状与他汀类药物有关,应立即进行肌酸激酶(CK)的检查,尽早明确是否合并肌损害来判断能否继续服用他汀类药物。医生在给大家处方此类药物的时候,应该详细向患者介绍这些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

服用他汀类药物时应避免进食柚子这种水果,因为柚子,尤其是柚子家族中的明星水果西柚中含有呋喃豆香素、柚皮素、佛手柑素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能抑制人体内的代谢酶 UGT1A3 及 UGT2B7的活性,UGT1A3 酶参与许多芳烃、碳氢化合物、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及他汀类药物等的代谢消除过程;UGT2B7 是参与药物葡萄糖醛酸化反应最多的酶。当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又进食柚子这种水果,柚子中的呋喃豆香素、柚皮素、佛手柑素等成分抑制UGT1A3 及 UGT2B7 酶代谢,影响他汀类药物的代谢,使他汀类药物代谢被延缓,血药浓度升高数倍甚至上百倍,诱发他汀类的副作用尤其是肌溶解等副作用明显加重,甚至出现中毒或产生未知的严重不良临床后果。

由于很多不当的宣传,多数患者都知道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出现肌损害甚至出现横纹肌溶解,所以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受心理暗示影响,很多人可能会出现浑身乏力等不适表现,尤其女性多见,出现疲乏无力症状时要及时进行肌酸激酶(CK)检查,大多数人经过检查没有问题,可以继续服用他汀类药物。

病人症状消失之后,重新开始治疗可以采用其他方案或者低剂量他汀。依折麦布可以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大约20%,可以给一些病人带来治疗获益,是一个较好的备选治疗药物。患者也可以使用1周2次的低剂量的长效他汀类药物,如5mg的瑞舒伐他汀或者10mg的阿托伐他汀,按需要和忍受的程度可以每4周增加1次。

服用他汀类药物时,患者还要避免同时服用伊曲康唑、酮康唑、红霉素、克拉霉素、泰利霉素、吉非贝齐、环孢素、达那唑这些药物,同时服用这些药物会出现与同时吃柚子一样的情况,由于机体内代谢他汀类药物的物质受到抑制,增加了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甚至可引起横纹肌溶解这种严重的不良反应。

话没说完呢!

另外,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同时多数可能正在服用胺碘酮、维拉帕米(异搏定)、地尔硫卓等药物,而这些药物在肝脏代谢时与某些他汀类药物的代谢通道是一样,也会导致副作用增加。因此,在开始服用他汀类药物前,一定要告知医生你正在服用的各种药物以便医生能帮你合理处方用药。

如果患者是处在活动性肝病期间,如活动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或其他原因不明的转氨酶升高者都要避免服用他汀类药物。

适合自己的他汀,才是最好的他汀

临床使用的他汀类药物,疗效和副作用虽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没有绝对的哪个他汀好,哪个他汀差。适合每一个人的他汀就是最好的他汀。一般来讲,在服用他汀类药物前和服用他汀类药物后 4 周都要检查血脂、肝酶、肌酶及肾功能,3~6 个月复查血脂仍未达标者,应调整更换他汀类药物剂量或种类,达标后每 6~12 个月复查。当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超过正常上限 3 倍或肌酸激酶(CK)升高超过正常上限 5 倍时需停用他汀并立即专科就诊。至于其不良反应,只要我们了解得确切些,在临床中密切观察,及时调整,就不必担心。服用他汀类药物没有什么巨大健康风险,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益处要远大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目前没有应用他汀类药物后会增加癌症、白内障、骨骼疾病和认知障碍的研究证据。

文字/杜捷夫

排版/壁虎

图片/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